去国家队报到的前一天,屈正阳早早地来到了八一队的训练馆——这是他在八一队的最后一天,他想再看看这个承载了他五年青春和梦想的地方。
训练馆里很安静,只有几个年轻队员在训练,球台边的战术板上还贴着他决赛的战术分析,墙上挂着的“八一队精神:团结、拼搏、爱国、奉献”的标语依然醒目,角落里的发球机还在嗡嗡作响,仿佛在诉说着这里的点点滴滴。
屈正阳走到他平时训练的球台前,用手轻轻抚摸着球台——球台的边缘有些磨损,这是他五年训练留下的痕迹;球台的表面很光滑,每一次击球的声音都还回荡在他的耳边。他拿起球拍,在球台上轻轻拍了几下,“啪、啪、啪”的声音很熟悉,也很亲切。
“正阳,你来了。”王教练走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这是你在八一队五年的训练档案,我给你整理好了,你带在身边,到了国家队,也许能用得上。”
屈正阳接过档案,心里充满了感激——档案很厚,里面记着他每一次训练的内容、每一次比赛的成绩、每一次受伤的记录,还有王教练的评语。这不仅仅是一份档案,更是他五年成长的见证。“谢谢教练,您辛苦了。”
“应该的。”王教练拍了拍他的肩膀,眼里满是不舍,“你在八一队的五年,我都看在眼里,从一个懵懂的少年,成长为全国冠军,不容易。到了国家队,要继续努力,别给八一队丢脸。”
“我知道,教练,我一定会的。”屈正阳的声音有些沙哑,他看着王教练,突然想起了刚进八一队的时候——那时候他才15岁,什么都不懂,是王教练手把手教他握拍、教他发球、教他战术,在他受伤的时候鼓励他,在他迷茫的时候指引他。王教练就像他的父亲一样,关心他、照顾他。
对教练的感恩与离别的不舍的交织。他想对王教练说很多话,想谢谢王教练的指导,想谢谢王教练的照顾,可话到嘴边,却只剩下“谢谢”和“我会努力”。王教练看着他激动的样子,笑着说:“别难过,又不是以后见不到了。你有空可以回八一队看看,我还在这里。”
“嗯。”屈正阳点点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
樊振东和八一队的战友们手里拿着一个纪念册,递给屈正阳:“这是我们给你做的纪念册,里面有我们一起训练、一起比赛、一起玩的照片,还有我们给你的留言。”
屈正阳接过纪念册,打开看了看——里面有他第一次参加比赛的照片,有他受伤时队友们照顾他的照片,有他们一起庆祝胜利的照片,还有他们一起吃火锅、一起唱歌的照片。每一张照片都充满了回忆,每一条留言都充满了情谊。
“谢谢你们。”屈正阳的眼泪终于忍不住流了下来,他抱住队友们,“我会想你们的,有空我一定回来看你们。”
“我们也会想你的。”樊振东拍了拍他的背,“到了国家队,要好好训练,争取早日拿到世界冠军,我们等着看你在国际赛场上的表现。”
“对,要是有人欺负你,就给我们打电话,我们帮你撑腰。”周雨笑着说。
对队友的情谊与未来的期待的碰撞。屈正阳知道,他和队友们的情谊不会因为距离而改变,他们永远是兄弟。但他也知道,他必须离开这里,去国家队开启新的生活,去追求更高的梦想。他会带着队友们的祝福和期待,在国家队的舞台上,继续努力,继续拼搏。
最后,屈正阳走到训练馆的门口,回头看了看这个熟悉的地方——球台、战术板、发球机、队友、教练……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都让他舍不得。他深吸一口气,在心里对自己说:屈正阳,别回头,向前看,你的梦想还在前方。
“走吧,我送你去车站。”王教练说。
屈正阳点点头,跟着王教练和队友们走出了训练馆。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温暖而明亮。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他会带着八一队的精神,带着教练的指导,带着队友的情谊,在国家队的舞台上,继续发光发热,争取早日成为真正的“太极刺客”,为国争光,为八一队争光。
到了车站,王教练和队友们把他送上火车。“到了国家队,记得给我们报平安。”王教练说。
“嗯,我会的。”屈正阳点点头,向他们挥手告别,“教练,兄弟们,再见!”
火车缓缓开动,屈正阳看着窗外的王教练和队友们,他们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视线里。他靠在座位上,打开纪念册,看着里面的照片和留言,心里充满了温暖和力量。
他知道,无论他走多远,八一队永远是他的家,教练和队友永远是他的亲人。他会带着这份温暖和力量,在国家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永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