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朱世赫的兴奋劲儿还没过去,屈正阳就拉着樊振东泡在了训练馆。“不行,对付削球还是太吃力了。”他擦着汗,手里的球拍被汗水浸湿,“要是遇到比朱世赫更强的削球手,我这招‘松沉劲卸力’未必管用。”
樊振东点点头,拿起一瓶水递给他:“确实,你今天最后几球都快没力气了。得想个更省力、更有效的战术。”作为八一队的主教练(此处按设定应为八一队主力兼好友,原文可能笔误,按好友设定处理),他对战术的敏感度不输专业教练,“削球手怕什么?怕长短结合,怕旋转变化,怕突然的快攻。”
“长短结合我试过了,但朱世赫的步法调整很快。”屈正阳皱着眉,想起比赛中朱世赫总能精准到位的削球,“旋转变化也用了,可他判断旋转的能力太强。”
“那试试‘刚柔交替’。”王建军教练不知什么时候走了进来,手里拿着朱世赫的比赛录像,“你看这里,朱世赫在接强力攻球后,削球的旋转会下降0.5个档次。你可以先用力攻一板,逼他发力削球,再突然摆短,打乱他的节奏。”
屏幕上,朱世赫在接了一记强力弧圈球后,削回的球旋转明显减弱,被对手抓住机会摆短得分。“对!就是这个!”屈正阳眼睛一亮,“我可以先用形意崩拳的刚劲攻球,再用太极松沉劲摆短,一刚一柔,让他来不及调整。”
“这个思路可行,但需要大量的练习。”王教练点点头,“我给你找个陪练,模拟朱世赫的削球风格,你好好试试。”
接下来的三天,训练馆里总能看到屈正阳的身影。陪练的队友按照王教练的要求,刻意模仿朱世赫的削球旋转和落点变化,屈正阳则在一次次攻防中打磨“刚柔交替”战术。
刚开始,他的衔接总是出问题——刚劲攻球后,手腕的力量还没卸下来,摆短就会用力过猛,球直接出界;或者摆短后,来不及还原,被陪练的突然进攻得分。“别急,手腕放松!”樊振东在场边大喊,“攻球后立刻用松沉劲卸力,别让劲儿留在手里。”
屈正阳照着调整,攻球后刻意沉肩坠肘,将手臂的力量通过腰腹卸到脚上,再快速摆短。试了几十次,终于找到了感觉——一记形意崩拳攻球后,手腕轻抖,松沉劲瞬间到位,摆短精准落在对手的正手短角。“漂亮!”陪练的队友忍不住喊了一声。
“再来!”屈正阳兴奋地喊,汗水顺着脸颊滴落,浸湿了运动服,可他丝毫未觉。他能清晰地感觉到,国术的刚与柔在球拍上完美融合,攻球时如猛虎下山,摆短时如流水潺潺。
王教练站在一旁,满意地点点头。作为少数知道屈正阳国术秘密的人,他看着这个弟子从懵懂的乡下少年,成长为能自主研发战术的潜力选手,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这份“刚柔交替”战术,是屈正阳国术融合乒乓的又一次突破,而且这个秘密,只有他们几个人知道。
第三天下午,王教练安排了一场模拟赛,让屈正阳对阵队里最强的削球手——李想。李想的削球虽然不如朱世赫,但旋转变化更多,步法也更灵活,是检验战术的最佳对手。
比赛开始后,屈正阳立刻用上“刚柔交替”战术。第一球,他侧身正手崩拳攻球,李想奋力削回,屈正阳立刻摆短,李想仓促上步,回球下网,1-0!接下来的比赛,屈正阳如法炮制,一刚一柔的战术让李想防不胜防,很快以11-6、11-7连赢两局。
第三局,李想调整战术,开始主动进攻,试图打乱屈正阳的节奏。可屈正阳的“刚柔交替”战术已经炉火纯青,攻球时力量十足,摆短时精准刁钻,李想的进攻屡屡被化解,最终屈正阳以11-8赢下第三局,3-0完胜。
“太厉害了!这战术简直是削球手的克星!”李想走过来,佩服地说,“你这一刚一柔的变化,我根本反应不过来。”
“还是王教练和樊指导指导得好。”屈正阳笑着说,心里却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个“刚柔交替”战术,将成为他应对削球手的秘密武器,在未来的比赛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夕阳透过训练馆的玻璃窗洒进来,照在屈正阳的身上,给他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晕。他拿起球拍,对着空气轻轻挥了挥,感受着刚柔交替的发力节奏。他知道,技术的突破永无止境,而他的国术乒乓之路,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