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交流赛的出色表现,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八一队内激起了层层涟漪。屈正阳这个名字,开始被更多人所熟知,随之而来的是更高的期待和更严格的要求。王建军教练在他的训练档案上批注了新的重点:在保持正手杀伤力的基础上,系统提升反手位的连续进攻能力与中远台相持的稳定性。
清晨五点半,天光未亮,屈正阳已经出现在力量训练房。这是他新增的早课内容,专门针对核心肌群和下肢力量的系统性训练。在体能教练的严格监督下,他正在进行着负重转体训练,每一下转动都力求精准到位,腰腹肌肉在重压下剧烈收缩,汗水早已浸透了运动背心。
\"注意保持呼吸节奏!核心肌群要像盔甲一样绷紧!\"体能教练的声音在空旷的训练室内回荡,\"你的每一次击球发力,都要依靠这个力量核心来传导!\"
屈正阳咬紧牙关,感受着腹部肌肉传来的灼烧感。前世江湖历练让他深知\"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道理,如今他将这份领悟完美运用到了乒乓球训练中。他清楚地知道,强大的核心力量不仅是提升击球质量的关键,更是保护他脆弱膝关节的重要屏障。
上午的技术训练课,王建军对屈正阳提出了更高要求。多球训练中,发球机被调整到更高难度,以不同的旋转、节奏和落点,模拟着各种极端比赛情况。白色的乒乓球如雨点般从机器中喷射而出,屈正阳在球台前辗转腾挪,每一板回球都凝聚着全部注意力。
\"手腕要像鞭子一样柔韧,不要像棍子一样僵硬!\"王建军站在球台旁,目光如炬,\"用腰胯带动手臂,小臂顺势发力。你的反手不需要追求一击致命,但要能够为你的正手创造绝杀机会!\"
起初,屈正阳还是会不自觉地加力,导致动作变形,回球失误。但在王教练的耐心调教下,他逐渐掌握了发力精髓。反手拨球时,他的手腕变得柔和,击球点更加精准;反手撕扯时,腰胯的转动带动手臂,出球的质量和稳定性都显着提升。
\"很好!保持这个感觉!\"王建军难得地露出赞许的目光,\"记住,单项技术不是孤立的,要完美融入你的整体战术体系。\"
下午的队内对抗赛,屈正阳迎来了新的挑战。他的对手是刚刚从国家青年队集训归来的李晓,一个以快速衔接和强悍正手着称的年轻选手。李晓的打法极具压迫性,开场就用疾风骤雨般的进攻将屈正阳压制在台前。
3:8,屈正阳大比分落后。场边的队友们都屏住了呼吸,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稳住!打你自己的节奏!不要被他带偏!\"王建军在场边高声提醒,语气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屈正阳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闭上眼睛片刻,脑海中快速闪过王建军平时的教诲。再次睁眼时,他的目光已经恢复了清明。他果断改变了战术策略,不再与对手比拼速度,而是用更加厚重的弧圈球与对手周旋。每一板都加上强烈的旋转,落点也更加开阔,迫使对手在移动中击球。
这个改变立即见效。李晓的速度优势被有效抑制,失误开始增多。屈正阳趁机连续追分,将比分一路扳平。场馆内的气氛顿时热烈起来,队友们的加油声此起彼伏。
决胜局9:9的关键时刻,李晓发出一记高质量的下旋球。屈正阳判断准确,一记干净利落的反手拧拉直扑对手的正手大角。李晓勉强将球救回,但回球质量明显不高。机会来了!
屈正阳正手全力爆冲,球如出膛炮弹般直取对手的反手位。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一分已经结束时,李晓却奇迹般地将球挡了回来。这个救球引发了场边一阵惊呼。
电光石火间,屈正阳本能地侧身让位,又是一板更加暴力的正手进攻。这一板球的力量和速度都达到了新的高度,球擦着边线飞出,李晓只能望球兴叹。
11:9!屈正阳拿下了这场艰苦的胜利。比赛结束时,他的运动服已经完全湿透,汗水顺着发梢不断滴落。
\"打得不错。\"赛后,王建军的点评依然简洁,\"不过你要记住,真正的强者不仅要能赢,还要知道怎么赢得更轻松、更高效。\"
这句话深深印在了屈正阳心里。他知道,自己在技战术和心理素质上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场胜利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前方还有更多挑战在等待着他。
(第39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