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二清晨六点,苏晚踩着晨光走进工地时,核心筒的蒸汽养护棚还冒着白汽。她摘下安全帽,走到养护温度监测仪前,指尖划过屏幕上的曲线——凌晨三点的温度一度降到52c,比设定的55c下限低了3c,她立刻拿出笔记本记录,转身去找负责养护的工人老李。
“苏小姐,您来得这么早。”老李正拿着水管调整养护湿度,看到她过来,连忙放下水管,“凌晨那阵降温太突然,我赶紧把蒸汽阀开大了,现在温度已经回升到56c,湿度92%,都在规范里。”
苏晚点点头,跟着老李走进养护棚。潮湿的热气裹着水泥味扑面而来,她伸手摸了摸核心筒的混凝土表面,触感温润,没有裂缝:“再盯着点,今天中午可能还有次降温,温度不能低于55c,要是控制不住,立刻给我打电话。”
“您放心,我盯着呢!”老李拍着胸脯保证,“顾总早上也来过了,特意交代我,您要的任何数据,都得第一时间给,不能耽误。”
苏晚心里一动——顾沉舟比她还早来工地?她走出养护棚,刚想给顾沉舟发消息,就看到他的车停在工地门口,他正从车里下来,手里拎着两个保温袋,显然是刚从食堂过来。
“温度稳住了?”顾沉舟走到她面前,递过一个保温袋,“刚测的56c,老李跟我汇报了。里面是豆浆和茶叶蛋,你早上没吃早餐吧?”
苏晚接过保温袋,指尖触到他微凉的手指——他应该在工地待了一会儿,手还没暖过来。她低头拆开袋子,咬了口茶叶蛋,蛋黄的咸香在嘴里散开:“你怎么也这么早来?公司不忙吗?”
“早上没会,过来看看养护情况。”顾沉舟拿出手机,调出一张图表,“这是技术部昨晚做的温度预测曲线,今天中午十二点左右会有次短时降温,最低温度5c,咱们得提前把养护棚的保温层再加厚一层,避免混凝土温度波动太大。”
苏晚凑过去看手机屏幕,曲线旁的标注密密麻麻,甚至标了不同风向对养护棚的影响。她忍不住笑了:“你连风向都考虑到了,也太细致了。”
顾沉舟收起手机,目光落在她笔记本上的记录:“你昨晚改的幕墙龙骨优化方案,我看了,把原来的双龙骨改成单龙骨加加强肋,能省15%的钢材用量,这个思路很好。不过有个参数我得跟你核对下——加强肋的间距按300mm算,挠度值会不会超?”
苏晚立刻翻开笔记本的另一页,上面画着详细的计算草图:“我用mIdAS算过,间距300mm时,挠度值11.2mm,规范限值12mm,留了0.8mm的安全余量,没问题。而且单龙骨的安装效率比双龙骨高20%,能缩短5天工期。”
顾沉舟点点头,没再追问——他早就知道苏晚的计算不会出错,只是习惯了跟她核对细节,享受这种专业上的共鸣。两人并肩走在工地的临时通道上,晨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偶尔有工人路过打招呼,两人笑着回应,气氛比以往更显松弛。
上午十点,苏晚刚回到工作室,就接到了监理单位的电话,说华建的张涛带着人来“参观”项目,还质疑核心筒的养护数据有问题,要求重新检测。
“他又来捣乱!”林晓雅听到电话内容,气得拍了桌子,“上次供应商的事没成,现在又来质疑养护数据,肯定没安好心!”
苏晚皱了皱眉,拿起桌上的养护记录册:“别慌,咱们的数据都是实时记录的,有监测仪的电子备份,还有监理的签字,不怕他查。我现在去工地,看看他想干什么。”
顾沉舟的电话恰在此时打来,语气比平时沉了几分:“张涛质疑养护数据的事,我已经知道了。你别跟他起冲突,我现在过去,数据我带了备份,咱们用事实说话。”
二十分钟后,苏晚赶到工地时,张涛正站在养护棚前,对着监理和施工队的人嚷嚷:“我看你们这养护数据就是假的!凌晨温度那么低,怎么可能没影响混凝土强度?我要求重新钻芯取样检测,不然这核心筒后续出了问题,谁负责?”
“张总,我们的养护数据都是实时上传到监管平台的,有电子签名,不可能造假。”监理王工拿出手机,调出监管平台的记录,“你看,每个时间点的温度、湿度都有记录,还有监测仪的定位信息,假不了。”
张涛却不看,伸手就要去掀养护棚的保温层:“电子记录算什么?万一你们动了手脚呢?必须钻芯取样,不然我就向规划局举报!”
“张总,请你尊重专业,也尊重项目进度。”苏晚快步走过去,拦住他的手,“钻芯取样会破坏混凝土结构,影响后续强度,而且现在养护期还没到,取样结果也不准确。如果你对数据有疑问,我们可以让第三方检测机构过来,用无损检测的方式验证,没必要钻芯。”
“无损检测?我看你们是怕检测出问题!”张涛冷笑一声,“今天必须钻芯,不然这事没完!”
就在这时,顾沉舟的声音传来:“张总,无损检测的机构我已经联系好了,半小时后到。如果检测结果证明混凝土强度达标,你刚才说的‘举报’,是不是该给我们一个说法?”
张涛回头,看到顾沉舟手里拿着一份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委托协议,脸色瞬间变了:“顾总,我就是过来看看,没必要这么较真吧?”
“项目质量不是‘看看’就能随便质疑的。”顾沉舟走到苏晚身边,把委托协议递给监理,“王工,等会儿检测机构到了,你全程监督,结果出来后,同步给规划局一份,省得有人再质疑。”
张涛看着顾沉舟的态度,知道今天讨不到好,只能悻悻地说:“既然顾总都安排好了,那我就等着看结果。要是结果没问题,我肯定给苏小姐道歉。”
半小时后,第三方检测机构赶到,用回弹法对核心筒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苏晚和顾沉舟站在一旁,看着检测人员在不同位置取样,屏幕上的强度值不断跳动,最终稳定在48.5mpa,比设计要求的45mpa高了3.5mpa。
“强度达标,而且均匀性很好,养护做得很到位。”检测人员收起设备,给出结论,“这在超高层核心筒浇筑里,算是优质工程了。”
张涛看着检测报告,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后只能不情不愿地对苏晚说:“苏小姐,是我误会了,我给你道歉。”
苏晚点点头,没再多说——她在意的不是道歉,是项目质量得到认可。顾沉舟看着张涛离开的背影,对苏晚说:“以后他再过来捣乱,直接给我打电话,不用跟他浪费时间。”
下午三点,苏晚回到工作室,刚想把检测报告归档,就看到前台送过来一个包裹,收件人是她,寄件人没写名字,只写了“顾氏集团”。她拆开包裹,里面是一本《超高层建筑幕墙设计优化指南》,扉页上有手写的批注,字迹遒劲:“第三章‘龙骨结构优化’有你需要的加强肋节点详图,可参考。”
不用想,肯定是顾沉舟寄的。苏晚翻开第三章,果然看到顾沉舟用红笔圈出的节点详图,正好能解决她早上纠结的加强肋与龙骨连接问题。她拿起手机,给顾沉舟发了条消息:“书收到了,节点详图很有用,谢谢。”
顾沉舟很快回复:“晚上有时间吗?想跟你聊聊幕墙材料的选型,我让陈特助订了附近的粤菜馆,口味清淡,适合你胃不好。”
苏晚看着“适合你胃不好”这几个字,心跳莫名快了几分——他居然记得她胃不好的事,还特意选了清淡的粤菜馆。她咬了咬唇,回复:“有时间,晚上见。”
晚上七点,苏晚穿着一条浅蓝色的连衣裙,站在粤菜馆门口。顾沉舟已经到了,穿着一件浅灰色的衬衫,没系领带,比平时多了几分温和。他看到苏晚,眼睛亮了亮:“里面请,我订了靠窗的位置。”
菜很快上齐,都是清淡的粤菜:清蒸石斑鱼、虾仁滑蛋、上汤娃娃菜,还有一盅海底椰炖瘦肉。顾沉舟给她盛了碗汤:“海底椰养胃,你多喝点。”
苏晚接过汤碗,喝了一口,清甜的味道在嘴里散开,暖得她心里发颤。两人聊着幕墙材料的选型,从玻璃的透光率到石材的耐磨性,话题渐渐从工作转到生活——顾沉舟说起他大学时学的是土木工程,刚毕业时在工地住了半年,跟着工人一起绑钢筋;苏晚说起她为什么成立工作室,是想做真正“以人为本”的设计,而不是被大设计院的条条框框束缚。
聊着聊着,苏晚不小心碰掉了筷子,弯腰去捡时,看到顾沉舟的脚踝处有一道浅疤。她忍不住问:“你脚踝上的疤是怎么来的?”
顾沉舟愣了一下,下意识地把裤腿往下拉了拉:“大学时在工地实习,不小心被钢筋划到的,没什么大事。”
苏晚却想起他之前在工地里总穿着高帮工装靴,原来不是习惯,是为了遮住疤痕。她没再追问,只是默默给顾沉舟夹了块鱼:“石斑鱼很新鲜,你多吃点。”
顾沉舟看着碗里的鱼,嘴角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他没想到,苏晚会注意到他的疤痕,还会用这种方式关心他。这份不经意的在意,比任何刻意的问候都更让他心动。
吃完饭,顾沉舟送苏晚回家。车子停在小区楼下,苏晚解开安全带,刚想下车,顾沉舟突然叫住她:“苏晚。”
她回头,看到他手里拿着一个小盒子:“上次核心筒浇筑的纪念钥匙扣,我也留了一个,跟你的是一对。”
苏晚接过盒子,打开一看,里面的钥匙扣和她的一模一样,只是刻的字是“顾氏总部项目·核心筒浇筑纪念 2024.xx.xx 并肩同行”。
“‘并肩同行’……”苏晚轻声念出那四个字,心跳瞬间快了几分。
“是并肩同行。”顾沉舟看着她的眼睛,语气认真,“从竞标到现在,咱们一起解决了这么多问题,我希望以后,也能一直并肩同行——不只是在项目上。”
苏晚的耳尖瞬间红了,她看着顾沉舟的眼睛,在夜色里亮得像星星,里面满是坦诚和期待。她用力点头,声音带着几分哽咽:“好,并肩同行。”
顾沉舟看着她泛红的眼眶,心里突然松了口气——他终于把心里的话说了出来,而她,也给了他想要的答案。
苏晚下车后,站在楼道口,看着顾沉舟的车渐渐远去。她打开手里的盒子,把那枚“并肩同行”的钥匙扣握在手里,冰凉的金属触感却让心里暖暖的。她知道,从这一刻起,她和顾沉舟之间,不再只是合作方,那份藏在图纸与数据里的心动,终于冲破了“工作”的外壳,变成了双向奔赴的约定。
回到家,苏晚把两枚钥匙扣并排放在书桌上——一枚刻着“雨幕协作”,一枚刻着“并肩同行”。她打开电脑,调出幕墙龙骨的优化方案,在旁边写下一行小字:“与顾沉舟并肩,做最好的设计。”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落在书桌上,照亮了两枚钥匙扣,也照亮了她心里悄悄绽放的情感。她知道,接下来的项目路上,还会有更多挑战,但只要有顾沉舟在身边,并肩同行,她就有底气,把这个“科技+地产融合”的标杆项目,做成他们共同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