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众人尚未完全从墨凡那精妙的“心理-环境”战术中回过神时,第四位学员已应声而起。
这位学员看起来年纪稍长,面容朴实,甚至带着几分庄稼汉般的敦厚,但眼神却异常坚定沉稳。
他叫耿石头,来自中原赤火谷根据地的一个普通村庄,原是赤卫队的小队长,因在多次反围剿和拔点战斗中表现出卓越的组织才能而被推荐入学。
他敬礼的动作或许不如前几位标准,却带着一股泥土般的实在感。
他挂出的论文题目,同样朴实无华,却蕴含着磅礴的力量:《“三级民兵-常备军”无缝衔接动员体系构想》。
这个题目一出,台上的陈烬、卫恒,乃至台下所有来自主力部队的学员,都不由自主地挺直了腰板。
他们比谁都更清楚,兵力,始终是悬在赤火军头顶的一把剑。
以有限的常备军应对四面之敌,捉襟见肘是常态。耿石头的论文,直指这个核心痛点!
耿石头开口了,他的声音不高,却像夯土一样扎实,每一个字都带着实践的重量:
“社长,各位教官,同志们。咱们赤火社起于微末,靠的是老百姓支持。咱们的赤卫队、民兵,就是扎在泥土里的根!但光有根还不够,得让这根能随时变成挺出去的树干、能打出去的树枝!我的想法就是:把咱们这民兵的根,弄得更加粗壮、更有层次,并且和主力常备军长得严丝合缝,需要时,一下就能接上!”
他首先指出了现状的不足:“现在各根据地都有民兵,但训练不一,指挥多头。打仗时,要么一窝蜂上,要么不知道该怎么配合主力。好东西,没用好!”
接着,他抛出了核心构想——建立“三级民兵”体系:
“第一级:村\/乡级基础民兵。 凡是青壮,尽量吸收。农闲时进行最基础的队列、纪律、武器操练,负责本乡本村的巡逻、警戒、协助维持秩序。他们是庞大的基座,是眼睛和耳朵。”
“第二级:县\/郡级机动民兵。 从基础民兵中选拔身体好、觉悟高的骨干,配备更好一点的武器(如多余的长矛、弓弩),进行更频繁的集训,学习基础战术配合。他们能跨村、跨乡执行任务,是区域的快速反应力量。”
“第三级:军区级预备役。这是精华!从机动民兵中精选,待遇接近常备军,装备尽可能向主力看齐,进行高强度、周期性的轮训,甚至与主力部队合练。他们就是常备军的直接后备!”
然后,他重点论述了如何实现“无缝衔接”:
“光分级不行,关键是要有预案和指挥链路!”
“预案: 总部下来,根据可能面临的战事规模(防御、进攻、大战役),提前制定好不同等级的动员预案。比如,一号预案,动员预备役补充主力;二号预案,动员机动民兵接管防务;三号预案,全民皆兵!”
“指挥链路: 各级民兵的指挥权,平时归当地公社和军事代表,但战时必须无条件接入主力部队的指挥体系!主力团的团长,需要时就能直接指挥指定区域的预备役营;营长能指挥机动民兵连!命令必须畅通无阻!”
“物资配套: 提前为预备役和部分机动民兵储备好标准化的武器、盔甲、口粮模块参考石磊同志的论文!一旦动员,立刻能发放到位,形成战斗力!”
他描绘了蓝图实现后的景象:“真到了大战那天,咱们的主力军团出击后,不用担心老家空虚,因为有完善的民兵体系守卫!部队打伤了,打累了,后面有经过训练的预备役弟兄立刻顶上来!甚至能迅速组建起新的师、新的团!曹操孙权拉壮丁,拉来的是乌合之众。咱们动员的,是受过训练、有纪律、有信念的战士!这才是咱们‘人民战争’真正的厉害地方!”
耿石头的陈述没有华丽的辞藻,全是实打实的架构、流程、设想。
但其中蕴含的力量,却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撼。
这不再是单纯的战术技巧,而是构建一种国家战争潜力的宏大系统工程!
台下来自主力部队的学员们激动不已,他们太渴望能有这样可靠的后备力量了。
来自民兵系统的学员更是感同身受,觉得终于有人为他们的作用和未来指明了方向。
陈烬的眼中闪烁着无比锐利的光芒。
耿石头的构想,与他的深层思维不谋而合,甚至给出了更具体、更具操作性的方案。
这真正触及了赤火社能以弱胜强的根本组织优势。
“耿石头学员!”
陈烬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赞赏,“你的论文,价值连城!你为我们勾勒出的,不仅仅是一个动员体系,更是一座将人民战争潜力转化为现实战斗力的宏伟桥梁!此乃我赤火公社根基永固、战力不竭的基石!”
他立刻抓住关键:“实现此构想,最难之处在于日常管理和协调,如何避免各级民兵沦为地方势力,确保其绝对忠诚和战时指挥畅通?”
耿石头显然深思熟虑:“回社长!一靠政治建军:各级民兵都必须设立政委或指导员,由上级指派,确保理念灌输和组织纯洁。二靠制度规范:制定《民兵条例》,明确权责、指挥关系、纪律要求。三靠轮训合练:定期抽调民兵骨干到主力部队受训,主力军官也下去指导民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然血脉相通!”
卫恒补充问:“如此大规模训练民兵,经费、粮食、器械从何而来?”
耿石头答:“平时以不误农时为原则,利用农闲,口粮自带部分,公社补贴部分。器械逐步淘汰更换为主力部队换下的旧装备,以及工坊增产的新装备。这笔投入,远比养活同等数量的常备军节省,战时的收益却无法估量!”
“好!!”陈烬霍然起身,“论文评级:优+!建议:立即成立‘全军动员委员会’,由卫恒同志牵头,耿石头学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以此论文为蓝本,结合各根据地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实施细则,率先在北疆和中原核心区进行试点! 此事务关全局,必须全力以赴!”
掌声如雷鸣般响起,经久不息。
耿石头的论文,为这场精彩的论文答辩会画上了一个厚重而圆满的句号。
四位学员,从四个截然不同的维度——战略突击、后勤革命、战术心理、战争动员——深刻阐述了未来建军的方向。陈烬看着他们,仿佛看到了赤火军从一支优秀的起义军,向一支真正能席卷天下的人民军队蜕变的清晰路径。
熔炉之火,不仅炼出了精钢,更锻造出了引领未来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