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主社的议事洞内,火光将陈烬和孟瑶的身影投在石壁上,拉得很长。空气中混合着松明燃烧的气味和纸张特有的味道。
经讨论将首个卫星社命名为“磐石”卫星社。
宽大的石台上,铺满了各式各样的记录
——孟瑶那本日益增厚的总账、来自“磐石”卫星社的定期汇报、秦狼绘制的简易地图与民兵操典图注,甚至还有几位评理组老人口述、由识字的社员代为记录的守备经过。
陈烬的手指划过一份汇报上“击溃士族勾结之溃兵,社员无一阵亡,缴获兵刃七把”的字样,眼中并无多少胜利的喜悦,反而充满了沉静的思索。
“磐石卫星社成了。”他开口,声音在洞内显得格外清晰,“但它能成,靠的不是运气,不是你我几人之力,甚至不全是因为我们带去的土豆种。”
孟瑶从一堆账册中抬起头,她的指尖还沾着些许墨迹,眼神却亮得惊人:“是的,陈兄。数据已然析出。“磐石”卫星社三月内,粮产增幅远超投入,工分记录清晰无讼,民兵协防效率比初期提升五成。其成功,在于一套可复用的‘方法’。”
她将一份自己整理的对比表格推向陈烬,上面清晰地罗列着“磐石”社建立前后的关键数据变化,“这不是终点,这应是起点。”
“说得对。”陈烬站起身,拿起一枚炭笔,在光滑的石壁上重重写下四个词:“组织、土地、民兵、分配”。
他转身,目光灼灼地看向孟瑶:“这是支撑起‘磐石’的四根柱子,也是我们赤火社能否燎原的关键。我们必须把在这过程中淌出的路、踩过的坑,都变成后来者的桥与灯!”
一场极其繁复却至关重要的总结工作就此展开。陈烬以其穿越者的宏观视角和社科训练出的归纳能力,负责提炼核心原则与战略框架。
孟瑶则发挥其近乎偏执的严谨,将每一个抽象原则转化为可执行、可核查的具体流程与数据标准。
洞内时常响起激烈的讨论声。
“评理组的权威必须前置!”陈烬坚持,“在新社筹建之初,就要明确其超然地位,与社长互相制衡。这要写在《要略》开篇!”
“我同意。”孟瑶迅速记录,“但需配套细则:评理组成员如何遴选?任期多久?弹劾流程如何启动?皆需明文规定,避免日后陷入人情掣肘。”
“民兵训练方面,秦狼的那套‘分级警戒、联动响应’之法极好,必须推广。
但要更细,画出烽火信号图式,规定不同信号对应的应对预案,让妇孺老弱皆能看懂执行。”
“我已请秦狼协助绘制图例。此外,还需规定各卫星社民兵主官需定期至主社轮训,考核通过方可任职,确保号令统一。”
孟瑶伏案疾书,笔下的文字不再是简单的收支记录,而是在构建一个微缩政体的运行法典。
她设计出标准的人口土地登记簿册、工分折算公式、物资流转签收单据,甚至细化了“纠纷评议”的步骤时限。
十数个日夜后,一份厚重的书稿终于编纂而成。陈烬用笔蘸墨,在鞣制过的皮革封面上,郑重写下书名——《卫星社建设要略》。
全书结构森严,如同它所阐述的理念:
开篇明义:阐述建立卫星社的根本目的——播撒“均平”火种,而非扩张地盘。
组织篇:详述如何从村落和流民中公议推举核心小组,如何确立“评理组”的构成与权威。
土地篇:规定“土地公有”宣言流程,按“人口+劳力”公平分配耕作任务的方法,以及集体劳动的组织细则。
民兵篇:收录秦狼整训成果,图文并茂,规定日常训练、警戒巡逻、信号传递、应急作战的条例。
分配篇:以工分制为核心,明确规定各种劳动的换算标准,物资分配、赤火币兑换的详细流程,以及账目公开复核制度。
联络篇:规定卫星社与主社之间的人员派遣、物资调拨、情报传递制度,确保主社支撑有力,卫星社不致脱管。
陈烬抚摸着这本凝聚了心血与智慧的《要略》,对孟瑶慨然道:“从此,我赤火社播撒火种,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这《要略》,便是我们永不熄灭的‘制度火种’!”
孟瑶郑重颔首:“它更是高悬于所有管理者头顶的剑。规矩刻于此,后人若想变质,便要先过这《要略》一关。”
次日,赤火旗下,陈烬将《卫星社建设要略》的首部手抄本,授予新一批整装待发的工作队队员。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
“这书中,没有一字来自空想,每一句都由‘磐石’社乡亲们的汗水与勇气铸成。带上它,去找寻更多的黑暗,点燃更多的星火。让这《要略》,成为你们手中最坚实的矛与盾。”
队员们接过那本沉甸甸的《要略》,眼神中充满了使命感与信心。
星火之光,自此拥有了可以裂变播散的基因图谱。燎原之势,已成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