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后的聚灵阵如同一个无形的漩涡,日夜不停地攫取着方圆数十丈内的天地灵气,将偏房化作了一片修行的乐土。江易辰盘坐于阵眼之中,周身灵气氤氲如雾,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大量精纯能量的吞吐,《昊天武诀》运转之下,内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着,向着那层先天壁垒发起一波强似一波的冲击。
然而,修为的增长并未让江易辰感到完全的满足。他隐隐感觉到,自己的内力虽然愈发雄浑精纯,刚猛无俦,如同正午的烈日,煌煌不可逼视,但在那至阳至刚的表象之下,似乎缺少了一丝圆转如意的韧性,一种阴阳相济、生生不息的玄妙。
这种感悟,并非空穴来风,其根源,正来自于他对月儿持续不断的治疗。
每一次为月儿施针,以自身至阳内力,去疏导、融化她经脉中那积郁多年的先天阴寒之气,都如同在进行一场微缩的天地交锋。他的阳刚真气是火,月儿的阴寒痼疾是冰。起初,他凭借力大砖飞,以绝对的力量强行冲击,虽有效果,却总感觉事倍功半,且对月儿本就脆弱的经脉造成不小的负担。
但随着治疗的深入,尤其是林九针点出他针法中蕴含的“道韵”后,江易辰开始有意识地反思。
《逍遥医经》开篇明义:“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医治月儿,绝非简单的“以阳克阴”,而应是“以阳化阴”,“阴阳互济”。
这一日,他再次为月儿施针。指尖捻动银针,精纯内力缓缓渡入。与以往不同,他不再将内力一味地催发至刚至阳,而是刻意地收敛了其中的燥烈,融入了一丝从月儿体内那微弱复苏生机中感悟到的“温煦”之意。
阳中蕴温,刚中带柔。
神识高度集中,内视着自身真气与月儿体内阴寒之气的交锋。他“看”到,那带着一丝温润属性的真气,接触到阴寒之气时,不再是非此即彼的激烈碰撞消融,而是如同暖流包裹住冰块,更温和,更持久,也更彻底地将其化去。并且,在这化去的瞬间,那被融化的阴寒之气并非彻底消失,而是被他的真气巧妙地转化,反哺出一缕极其精纯的先天元阴,融入了月儿新生的气血之中,使得那复苏的生机更加稳固、平衡。
**阴极阳生,否极泰来!**
江易辰脑海中仿佛有惊雷炸响!一个全新的天地在他面前豁然开朗!
人体小天地,宇宙大天地!修行,岂能只修阳刚,不纳阴柔?武道征伐,需至阳至刚,无坚不摧;但长生久视,证道超脱,则需阴阳平衡,五行轮转!
这一刻,他对于阴阳五行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医书上的文字,而是真正有了一丝属于自己的、源自实践的深刻感悟。
施针结束后,江易辰没有立刻起身,而是就地盘坐,闭目内视。
体内,《昊天武诀》修炼出的先天真气,如同一条灼热的金色河流,在经脉中奔腾咆哮,充满了爆炸性的力量。这是纯粹的“阳”之属性。
他尝试着,小心翼翼地,引导着这至阳的真气,并非按照原本刚猛直接的路线运转,而是模仿刚才治疗月儿时的感悟,在流转过程中,加入了一丝“收敛”、“温养”的意念。
意念一动,神识为主导。那奔腾的金色河流,速度似乎放缓了一丝,那灼热的气息也内敛了一分,边缘处仿佛多了一层朦胧的、如水波般柔和的辉光。
这并非属性的根本改变,而是在阳刚的基调上,初步融入了“阴”的意境——不是力量的减弱,而是控制的升华,是刚与柔的初步统一。
起初,这种改变极为晦涩,真气的运转甚至出现了瞬间的凝滞,仿佛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在相互排斥。但江易辰心神坚定,以强大的神识强行调和,如同最耐心的工匠,一点点地打磨、融合。
渐渐地,那真气的流转重新变得顺畅起来,但感觉已然不同。之前的真气,是出鞘的利剑,锋芒毕露;此刻的真气,却像是被纳入鞘中的神兵,锋芒内蕴,却更添一份沉稳与厚重,运转之间,圆融自如,对经脉的负荷也减小了许多。
他甚至能感觉到,在这阴阳初步相济的内力滋养下,自己的肉身气血也变得更加活泼,五脏六腑仿佛被一股温和的力量洗涤,呈现出一种协调的韵律。心属火,肾属水,肝属木,肺属金,脾属土……五行之气在内力的流转间,似乎也被引动,变得更加调和。
“呼——”
一口绵长的浊气吐出,气息竟在空中凝而不散,隐约分成一白一黑两道细微的气流,盘旋数周方才消散。
江易辰睁开双眼,眸中神光湛然,却不再刺目,而是如同深潭古井,幽深难测。他轻轻握拳,感受着体内那变得更加如臂使指、圆融磅礴的力量,嘴角勾起一抹满意的弧度。
虽然这只是初步将阴阳平衡的理念融入内力运行,距离真正的阴阳相济、五行圆满还差得极远,但这无疑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开端!他的武道根基,因此而变得更加坚实,前路也更加广阔。
医道通玄,武道争锋。在这条医武双修的路上,一次对病患的精心治疗,竟成了他突破自身武道瓶颈的契机。这其中的玄妙,让他对未来的道路,充满了更多的期待与探索的欲望。
偏房之外,月明星稀。而房内的江易辰,其内在的宇宙,却因这一丝阴阳的感悟,而悄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