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晚上,基地里来了个特别的客人——王姐的妈妈,她特意带着自己编的竹蚂蚱和给李爷爷的一篮鸡蛋来基地。她拉着李爷爷的手说:“李大哥,谢谢你教我编竹蚂蚱,我回去后又编了好几个,给街坊邻居都送了,他们都说好看,还问我在哪儿学的,我跟他们说在基地,让他们也来学。”
李爷爷笑着说:“不用这么客气,你喜欢学,我就愿意教。以后有空,你也可以来基地学,咱们这儿还有针线活课堂、老味道课堂,都能学。”老太太高兴地说:“好啊!我下次就来学做香包,给我孙子做个,让他也尝尝老辈人的手艺。”
月光洒在基地的院子里,老太太手里的竹蚂蚱在灯光下泛着淡淡的光。
苏明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踏实。
自打王姐妈妈在基地露了手编竹蚂蚱的本事,每周来基地的老人又多了几个——有会纳鞋底的张婶,有会扎纸鸢的刘大爷,还有能把面团捏成十二生肖的赵奶奶。大伙儿凑在一起,除了教孩子手艺,还总琢磨着:能不能把这些散着的老手艺拢到一块儿,让更多人知道?
这天周六,基地院子里晒着孩子们刚剪的剪纸,李爷爷正教几个老人编竹篮,张婶拿着个新纳的鞋底凑过来:“李大哥,你说咱们这么多老手艺,要是能一起亮个相,肯定比单打独斗强。上次我去镇上赶集,看见有人摆地摊卖手工鞋垫,卖得可好了,咱们的手艺不比他差!”
刘大爷手里的竹条一顿:“张婶说得对!我年轻时扎的纸鸢,能飞三层楼那么高,现在镇上的孩子都没见过正经的老纸鸢。要是能搞个‘老手艺集市’,咱们各摆个摊,教大家做,再卖点小东西,既能传手艺,还能给基地添点材料钱。”
大伙儿越说越起劲,都转头看苏明。苏明笑着点头:“这主意好!咱们就办个‘老手艺集市’,不光咱们基地的人参加,还能邀请镇上会老手艺的街坊都来,热闹热闹。”马大爷赶紧补充:“还得跟周凯说一声,让他民宿的客人也来凑凑热闹,人多才有意思。”
说干就干,苏明让小周写了通知,贴在镇上的公告栏里,还在公众号上发了消息。周凯听说后,立马表示支持:“苏叔,我帮你们宣传!民宿这边我会组织客人去赶集,再给你们拉点桌子椅子过来。”
集市开办那天,天刚亮,基地门口的街道就热闹起来了。李爷爷的竹编摊前围了不少人,他一边教孩子编竹蚂蚱,一边跟围观的人说:“这竹编得用当年的新竹,削得粗细均匀,编出来才结实。”张婶的针线摊前,几个大妈正跟着学纳鞋底,张婶手把手教:“纳鞋底得用棉线,针脚要密,这样耐穿,我家老头子那双鞋底,穿了五年都没破。”
最热闹的是刘大爷的纸鸢摊,他扎的蝴蝶纸鸢、老鹰纸鸢色彩鲜艳,翅膀上还画着传统的吉祥图案。几个小男孩拉着纸鸢线,在街道上跑着,纸鸢越飞越高,引得路人纷纷拍照。刘大爷笑得合不拢嘴:“看见没?这才是正经的老纸鸢,比商店里卖的塑料玩意儿强多了!”
赵奶奶的面塑摊前,孩子们排着队,等着要她捏的小老虎。赵奶奶手里的面团像有了灵性,揉一揉、捏一捏,再用红豆当眼睛,不一会儿,一只威风凛凛的小老虎就成了。“这面得用糯米粉和面粉混着揉,这样捏出来的东西不容易裂,能放好几个月。”赵奶奶一边捏一边教,旁边的妈妈们也跟着学,虽然捏的老虎歪歪扭扭,却笑得特别开心。
周凯带着民宿的客人来赶集,有个客人看着赵奶奶捏面塑,忍不住说:“我小时候在姥姥家见过这个,好多年没见了,没想到今天能再看着,还能亲手学,太值了!”周凯笑着说:“以后咱们会经常办这种集市,你们要是喜欢,随时来学。”
集市快结束的时候,苏明算了算,大伙儿卖竹编、鞋垫、面塑赚的钱,加起来有两百多块。张婶拿着钱,激动地说:“没想到咱们的老手艺还能赚钱!这钱咱们留着买材料,下次再办集市。”刘大爷提议:“不如咱们成立个‘老手艺联盟’,以后定期办集市,谁有新想法,大家一起商量,这样老手艺才能一直传下去。”
大伙儿都举双手赞成,苏明还特意找了块木板,写上“老手艺联盟”五个字,挂在基地的墙上。王姐的妈妈也来了,她拿着自己编的竹篮,非要加入:“我虽然编得不好,但我愿意学,以后有集市,我也来帮忙。”
从那以后,“老手艺联盟”每月都办一次集市,有时候在基地门口,有时候在民宿的院子里。联盟里的人越来越多,有会做木梳的手艺人,有能织土布的老奶奶,还有会修老钟表的师傅。每次集市,大家都互相帮忙,李爷爷帮刘大爷削竹条,张婶帮赵奶奶准备面团,就像一家人一样。
这天,联盟又办集市,来了个电视台的记者,专门来采访。记者问苏明:“大爷,您觉得这些老手艺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人?”苏明指着热闹的摊位,笑着说:“因为这些手艺里藏着咱们老百姓的日子,有温度,有念想。你看孩子们学编竹蚂蚱,老人们教纳鞋底,这不是简单的学手艺,是把老辈人的智慧往下传。”
记者又问李爷爷:“大爷,您教这么多人编竹编,不怕别人抢您的生意吗?”李爷爷哈哈一笑:“我巴不得更多人学!这手艺要是没人学,断在我手里,才是对不起老祖宗。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教多少都不嫌多。”
集市结束后,大伙儿坐在基地院子里,吃着张奶奶做的糖火烧,聊着今天的热闹场面。马大爷说:“真没想到,咱们这些老骨头,还能把老手艺办得这么红火。”苏明点点头:“只要咱们心齐,愿意传、愿意教,老手艺就不会消失,还会越来越兴旺。”
月光洒在“老手艺联盟”的木牌上,院子里还留着孩子们做面塑剩下的面团,空气中飘着竹条的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