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下午,“老味道课堂”快结束的时候,有个孩子的爷爷来接孩子,手里拿着个布包,递给张奶奶:“张大姐,这是我家传的做‘蜜三刀’的方子,我老伴走得早,我也不会做,给你带来,你教教孩子们,别让这方子失传了。”
张奶奶接过方子,感动得直点头:“谢谢你啊老兄弟,我肯定好好教,把这老方子传下去。”苏明看着这一幕,心里暖暖的,跟大伙儿说:“咱们不如把这些老点心方子都收集起来,整理成册,放在展示厅里,让来的人都能看看,也能跟着学,你们看咋样?”
大家都赞成,张奶奶赶紧让小周把方子收起来,说以后每教一种老点心,就把方子记下来。老陈也说:“我老伴以前也有不少做点心的方子,我回去翻翻,找出来给孩子们用。”
晚上,孩子们都走了,苏明和张奶奶、老陈、老李他们坐在院子里,吃着剩下的糖火烧,聊着天。老李说:“以前总担心这些老手艺、老味道会没了,现在看着孩子们这么喜欢,心里踏实多了。”张奶奶点点头:“是啊,只要有人愿意学,有人愿意教,这些老东西就不会消失。”
苏明看着院子里的老鏊子,还有孩子们散落的面团,心里满是欣慰。月光洒在老鏊子上,泛着淡淡的光,空气中还飘着糖火烧的甜香。
自从大伙儿提议收集老点心方子,张奶奶每天都揣着个小本子,不管是街坊邻居还是来学手艺的家长,只要听说谁家有老方子,就赶紧上门去问,记下来还不忘让人家念叨念叨方子背后的故事。老陈也翻箱倒柜,找出了老伴当年记在旧笔记本上的七八种点心做法,连怎么选料、怎么掌握火候都写得清清楚楚。
这天周六,“老味道课堂”教孩子们做蜜三刀,张奶奶照着那位爷爷给的方子,一步步教大家熬糖浆、揉面团。正忙得热火朝天,门口进来个穿围裙的阿姨,手里拿着个油纸包,笑着说:“张大姐,我听我妈说你在这儿收老方子,这是我姥姥传下来的‘枣泥糕’方子,我妈年纪大了记不清细节,我照着做总差点味儿,你帮我看看呗?”
张奶奶赶紧放下手里的活,接过方子仔细看,又让阿姨说说平时怎么做的。俩人对着方子琢磨半天,老陈在旁边突然插话:“我记得我老伴说过,做枣泥糕得用陈年的阿胶枣,去核捣烂了再蒸,比新鲜枣甜得更醇。”阿姨一拍大腿:“对哦!我一直用新鲜枣,难怪不对味儿!”
那天下午,阿姨跟着张奶奶一起试做枣泥糕,果然用了陈年阿胶枣之后,味道一下就对了。阿姨拿着刚做好的枣泥糕,眼眶有点红:“这就是我小时候吃的味儿!我姥姥以前总做给我吃,她走了之后我就再也没吃过这么正宗的了。”
苏明看着这一幕,心里琢磨着,既然这么多老方子都藏着大家的回忆,不如在基地办个“味道回忆展”,把收集来的老方子、做点心的老工具,还有大家带来的跟老味道有关的物件都摆出来,再让大伙儿现场讲讲自己和老味道的故事。
他跟大伙儿一说,大家都举双手赞成。张奶奶把收集来的二十多种老方子都工工整整抄在红纸上,贴在展板上;老李把家里的旧面筛、铜勺子都拿来了;老陈则找出了老伴当年做点心用的青花碗,碗沿虽然缺了个小口,却洗得干干净净。
开展那天,基地里挤满了人。展板前,有人指着“驴打滚”的方子说:“我小时候我奶奶总做这个,每次我考了好成绩,她就奖励我一个。”老李的老鏊子旁边,围了一群人,听他讲这鏊子怎么烤了三代人的烧饼;张奶奶的青花碗前,大家都在听老陈讲他老伴当年用这碗给街坊分点心的故事。
最热闹的是“故事角”,苏明搬了个小凳子,让大家轮流上去讲自己的老味道回忆。刚才来送枣泥糕方子的阿姨第一个上去,说:“我姥姥做枣泥糕的时候,总让我帮她洗枣,她一边揉面一边给我讲她小时候的事,现在我每次做枣泥糕,都觉得姥姥还在我身边。”
有个老爷爷上去说:“我年轻的时候穷,过年才能吃上回糖火烧,我娘总把最大的那个留给我,自己啃窝头。现在我也能天天吃糖火烧了,可再也吃不到我娘做的那个味儿了。”说着,眼圈就红了,下面的人也跟着悄悄抹眼泪。
马大爷也上去凑了个热闹,拿着自己烤糊的糖火烧说:“我以前啥饭都不会做,自从来这儿学了做点心,回去给我家老太婆露了一手,她高兴得一宿没睡好。现在我每周都学个新花样,她天天盼着我回家,这老味道啊,就是咱老百姓的日子味儿。”
“味道回忆展”办了三天,来的人络绎不绝。有个年轻人听了大家的故事,感动地说:“以前总觉得老点心不好吃,不如蛋糕面包洋气,现在才知道,这些老味道里藏着这么多故事,这么多亲情,以后我也要学着做,让我爸妈也尝尝小时候的味儿。”
开展结束后,苏明把大家讲的故事都记了下来,和老方子订在一起,做成了一本“味道回忆册”,放在展示厅里,谁来了都能翻着看。张奶奶还提议,每个月选个周末,让大家带着自己做的老点心来基地聚聚,交流交流手艺,尝尝彼此的味道,苏明赶紧点头答应。
这天晚上,大家坐在院子里,吃着张奶奶做的枣泥糕,喝着热茶,聊着“味道回忆展”的热闹场面。老陈说:“真没想到,这些老方子能让这么多人想起自己的亲人,想起以前的日子。”张奶奶点点头:“可不是嘛,老味道就是咱的根,不管走多远,想起这个味儿,就想起家了。”
苏明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容,心里满是踏实。月光洒在“味道回忆册”上,洒在老李的老鏊子上,空气中还飘着枣泥糕的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