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苏明会坐在“老物件交流角”,看着街坊们拿着老物件聊天,听着孩子们问东问西,心里满是踏实。
他知道,赵晓宇在远方守护着文物,李阳在身边成长,还有那么多街坊信任他,这些老物件的故事,会一直传下去,一年又一年,不会停。
开春第一场雨下透了,镇上的柳树刚冒新芽,苏明就收到个快递——是赵晓宇从帝都寄来的,里面装着本故宫文创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苏叔,我在故宫修了个清代的珐琅彩碗,想起您教我看釉色的日子,等夏天回去带您看真迹。”
苏明把笔记本放在超市的收银台旁,来买东西的街坊看见,都凑过来问:“晓宇在故宫还好吧?是不是天天见着国宝?”
苏明笑着答:“好着呢,还惦记着咱们这儿的老物件,说夏天回来给咱们讲故宫的故事。”
这话传得快,没几天,李阳就被街坊们围着问:“晓宇哥夏天真回来?能不能让他给咱们看看故宫的照片?”
李阳被问得没法,只好给赵晓宇发消息,赵晓宇干脆建了个微信群,每天在群里发几张故宫的文物照片,配上讲解,群里天天热闹得跟赶大集似的。
四月中旬,文化馆馆长突然来找苏明,手里拿着份文件,脸色有点凝重:“苏先生,咱们县发现了个清代的古墓,考古队来了,想请您去帮忙看看陪葬的小件文物,说是民间老物件您更熟。”
苏明心里咯噔一下——古墓这事儿他没碰过,怕帮不上忙。
可馆长再三说:“考古队的人说了,不用您专业挖掘,就帮着辨认下随葬的瓷片、铜器,您就当去看看热闹。”
苏明架不住劝,还是答应了,又拉上李阳:“你跟我一起去,多学学,以后遇到这类物件也有底。”
古墓在离镇二十多里的山脚下,考古队搭了个临时帐篷,里面摆着刚清理出来的文物碎片。
领队见苏明来,赶紧递过手套:“苏先生,您看这些瓷片,我们初步判断是清代中期的,但具体窑口拿不准。”
苏明拿起一片瓷片,对着光看——釉色白中泛青,胎质细腻,边缘还有淡淡的火石红:“这是景德镇的民窑瓷,你看这釉色,跟咱们之前在文化馆见的清代青花碗是一个路子。”他又拿起个铜纽扣:“这是清代的衣服扣,上面的花纹是‘福寿纹’,普通百姓下葬常用的。”
考古队的人听得连连点头:“多亏您来,我们省了不少功夫!这些小件看着普通,却是研究当时民间生活的重要依据。”
李阳在旁边拿着笔记本记,时不时问两句,苏明都耐心解答,末了还跟他说:“以后见着老物件,别光看值钱不值钱,得想想它背后的日子。”
从山上回来,苏明总觉得心里不踏实——古墓周围荒无人烟,万一有人来偷挖怎么办?
他跟馆长说了想法,馆长立刻联系了文物局,在古墓旁装了监控,还安排了人巡逻。
苏明也没闲着,跟街坊们说:“谁去山里干活,多留意下古墓那边,有陌生人就给我打电话。”
没过多久,还真出了岔子——有天半夜,巡逻的人发现两个黑影在古墓附近晃,赶紧给苏明打电话。
苏明披上衣服就往山里赶,还叫上了几个年轻街坊。到了地方,那两个黑影正拿着铁锹挖土,苏明大喝一声:“住手!”
黑影吓得魂都没了,扔下铁锹就跑,苏明和街坊们追了一段没追上,好在没让他们挖到东西。
第二天,民警来了,根据监控很快抓住了人,原来是外地来的盗墓贼,听说这儿有古墓就想来碰运气。
这事过后,考古队的领队特意来感谢苏明:“苏先生,要不是您和街坊们警惕,咱们的文物说不定就遭了殃。”
苏明摆摆手:“都是应该的,老祖宗的东西,咱们得一起护着。”
六月底,赵晓宇真的回来了,还带了个故宫的同事,说是来考察民间文物保护的。
一到镇上,赵晓宇就拉着苏明去工作室,兴奋地说:“苏叔,我跟同事说了咱们护爵、守古墓的事儿,他特意来学习,还想把咱们的经验带到故宫去!”
苏明听得不好意思:“啥经验啊,就是瞎忙活。”
可赵晓宇的同事却认真地说:“苏先生,民间文物保护最缺的就是您这样的热心人,您和街坊们的做法,比书本上的理论更实用。”
那几天,赵晓宇带着同事跑遍了镇上的老物件收藏者家,拍了不少照片,还录了街坊们讲的故事。
临走前,同事跟苏明说:“我们想在故宫办个‘民间文物故事展’,把您这儿的故事也放进去,让更多人知道,保护文物不只是专家的事,更是每个人的事。”
苏明愣了半天,才点头说:“好,只要能让更多人护着老物件,咋都行。”
赵晓宇在旁边笑着说:“苏叔,您这可是要上故宫的‘展台’了,以后咱们镇的老物件,全国都知道!”
夏天的傍晚,苏明坐在工作室门口,看着赵晓宇和李阳给街坊们修老怀表,听着远处传来的蝉鸣,心里满是踏实。
他知道,以后还会有新的老物件出现,还会有新的故事发生,但只要他还在,只要街坊们还在,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就永远有人守护,永远有人记得它们背后的温情与岁月。
赵晓宇回去后没俩月,就寄来个大包裹,拆开是套故宫定制的文物保护工具——软毛刷、放大镜、防尘布,样样齐全,还附了张纸条:“苏叔,李阳,这些工具好用,以后修老物件能更细心。等‘民间文物故事展’开展,我再请你们去帝都看展。”
苏明把工具分给李阳一半,笑着说:“这孩子,走到哪儿都惦记着咱们。”
李阳拿着放大镜,对着之前收的铜墨盒看了半天:“苏叔,您看这墨盒上的刻字,用这新放大镜看,连笔画的小缺口都能看清,太好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