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青云在市长办公会上的强硬表态,如同在绵水市沉寂多年的官场池塘里投下了一块巨石。涟漪迅速扩散,各种反应接踵而至。
有人私下称赞这位新市长有魄力,早就该对绵钢这块顽疾下猛药了;也有人冷眼旁观,认为他年轻气盛,不懂绵水水深,迟早会碰得头破血流;更有一些与绵钢利益捆绑颇深的人,开始暗自紧张,四处活动。
沈青云深知,仅凭一次会议上的决心远远不够。他需要更扎实的证据、更广泛的民意基础来支撑这场改革。他将调研范围进一步扩大。
他走访了市财政局,详细了解对绵钢的历年补贴明细和市财政的沉重压力;他暗访了人才市场和再就业培训中心,看到的是因绵钢不景气而溢出的大量失业、待业人员脸上的迷茫;他甚至还约谈了几位曾试图参与绵钢辅业改制、最终却铩羽而归的民营企业家,从他们欲言又止的抱怨中,嗅到了不公平竞争和隐形壁垒的味道。
最触动他的,是一次在绵钢老家属院的随机走访。一位姓周的老退休工人,认出他是新来的市长,紧紧抓着他的手,老泪纵横:
“沈市长,我在绵钢干了一辈子,流过汗,也流过血!看着它从红红火火到现在这半死不活的样子,心里痛啊!我们不怕改革,就怕瞎改,怕把我们这些老骨头当包袱一样甩掉!更怕……更怕那些蛀虫,一边喊着困难,一边把自己养得肥肥的!”
老人没有指名道姓,但那浑浊眼神中透出的愤懑与无奈,让沈青云内心深受震撼。这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公平正义的问题。他意识到,改革必须与反腐深挖同步进行,否则再好的方案,也可能在执行中被扭曲,最终肥了少数人,苦了大多数。
作为空降市长,沈青云在绵水的根基尚浅。他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核心工作团队,尤其是推动绵钢改革这类触及核心利益的工作,必须用对人。
他首先留意到市政府秘书长赵思远。赵秘书长为人谨慎,熟悉市政府运作流程,但在几次接触中,沈青云感觉此人原则性尚可,但缺乏打破常规的锐气,属于可以争取、但需关键时刻推一把的对象。
他更关注的,是几位相对年轻的干部。例如,市发改委副主任刘洋,曾在省发改委工作过,对产业政策和项目审批流程熟悉,在汇报工作时思路清晰,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市审计局副局长孙悦,专业能力突出,作风严谨,在之前的交谈中对绵钢账目的混乱情况表示过担忧。
沈青云开始有意识地给这些人压担子。他让刘洋牵头,组织专家和相关部门,在一周内拿出绵钢资产债务审计的初步方案和招标需求;他指示孙悦,提前调配审计骨干,做好一旦市委批准、即刻进驻绵钢开展全面审计的准备。
同时,他并没有忘记政法战线的重要性。他以了解绵水社会治安状况为由,主动约见了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陈卫国和副市长、公安局长吴军。
陈卫国书记态度热情,但言语间多是宏观肯定,对具体问题,特别是涉及绵钢可能存在的经济犯罪问题,表态谨慎。公安局长吴军则显得更为务实干练,他向沈青云详细汇报了绵水市的治安突出问题,尤其提到了与部分大型企业周边相关的盗窃、寻衅滋事等案件,并表示公安机关坚决服务保障全市发展大局。
沈青云敏锐地感觉到,公安局长吴军或许是一个可以深入合作的对象。他隐晦地提出,大型企业的改革转型,需要一个稳定、清朗的外部环境,希望公安机关能重点关注相关区域的治安动态,对任何可能干扰改革、威胁企业和职工安全的行为,露头就打。吴军心领神会,当即表态:“请沈市长放心,公安局保证完成任务!”
改革的风声刚起,阻力便以各种形式显现。
首先是绵钢管理层。当沈青云要求他们提供近五年全部关联交易和第三方合作项目清单时,绵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郑春来亲自带队来到市长办公室。
“沈市长,不是我们不配合,实在是年代久远,很多资料散失,整理起来需要时间啊。”郑春来一副为难的样子,“而且,有些商业合作涉及商业秘密,恐怕不太方便全部公开……”
沈青云看着这位在绵钢经营了十几年的“老掌门”,不动声色:“郑董事长,全面审计是改革的前提,这一点没有商量余地。商业秘密的范围,由未来进驻的权威审计机构依法界定,而不是企业自己说了算。市政府需要的是绵钢真实的、全面的情况,以便做出最科学的决策。这是对绵钢负责,也是对上万名职工负责。请你们克服困难,一周内,把能提供的资料先报上来。”
郑春来脸色微变,还想再说什么,但接触到沈青云不容置疑的目光,最终还是点头应承下来,只是笑容有些勉强。
其次,是来自政府内部的一些消极应对。在讨论绵钢职工安置配套政策时,分管人社的副市长面露难色,大谈资金缺口和政策限制;财政局长则在测算转型基金时,反复强调市财政的困难,潜台词无非是“没钱”。
更让沈青云警惕的是,一些关于他的流言开始在少数干部圈子流传。有的说他“好大喜功”,想拿绵钢当晋升的跳板;有的说他“不懂经济,瞎指挥”,会搞垮绵水;更隐晦的,则暗示他“背景深厚,下来就是镀金”,待不长,让大家别跟着瞎折腾。
这些软钉子和流言,都在沈青云的预料之中。他并不急于反驳,而是继续按照自己的节奏推进工作。他让秘书密切关注各种动向,特别是绵钢管理层和与之关联密切的部门负责人的反应。
在市级层面,市长的任何重大决策,都离不开市委书记的支持。绵水市委书记高振远,是一位在绵水任职超过八年的“老书记”,根基深厚。
沈青云主动前往高振远办公室,就绵钢改革的前期调研情况和初步思路做了专题汇报。他讲得客观详实,既指出了问题的严重性和改革的紧迫性,也强调了可能存在的风险和需要市委把握的方向。
高振远书记耐心地听着,不时点头,手里盘着一串油光发亮的念珠。待沈青云讲完,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
“青云同志啊,你的工作热情和深入调研的作风,我很欣赏。绵钢的问题,确实是绵水发展的心腹大患,省委也多次点名要求我们拿出办法。改革是必要的。”
他话锋一转:“但是,改革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考虑到绵水的实际情况,考虑到社会的承受能力。绵钢上万职工,背后是上万个家庭,稳定压倒一切啊。我的意见是,方向要坚定,但步子不妨稳妥一些,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特别是春来同志他们这些熟悉情况的同志的意见。方案要尽可能周密,做到水到渠成,避免引起大的震荡。”
这番话,听起来四平八稳,无可指摘,支持改革,强调稳定,但核心是“稳妥”和“多听意见”,而“意见”的来源,则指向了以郑春来为代表的现有利益格局。
沈青云心中明了,高书记的态度是谨慎的,甚至可能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他无法指望从市委书记这里得到毫无保留的强力支持,未来的改革之路,需要他更多地依靠省委的尚方宝剑、依靠事实和数据、依靠广大职工和民众的期盼,以及自己在博弈中争取到的力量。
“高书记的指示很重要,稳妥推进是必须的。”沈青云表态道,“请放心,我会在市委的领导下,依法依规,把工作做细做实,尽快拿出一个既符合改革方向、又切合绵水实际的初步方案,提交常委会讨论。”
离开高振远的办公室,沈青云感觉到肩上的压力又重了几分。绵水这潭水,果然很深。但他眼神依旧坚定,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他下一步的关键,在于审计报告出炉后,那可能石破天惊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