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信号涟漪与方舟蓝图
古老歌者传递来的信息波动,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震颤,在林凡的意识核心中荡漾开来。那不是声音,而是一种规则的畸变,一种背景辐射中极细微的不谐和音,如同绝对寂静的深夜里,一根超弦被无形的手指轻轻拨动。林凡立刻从对多元宇宙宏观稳定的冥想中惊醒,意识瞬间与秩序网络深度链接。
“确认坐标K-774星域边缘,背景规则辐射出现持续性、非自然低频波动。频谱特征…无法匹配已知任何自然现象或文明造物。”古老歌者的旋律中夹杂着凝重,它那依靠宇宙和谐共振的感知能力,对这类异常尤为敏感。
林凡的心沉了下去。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这微弱的信号涟漪,如同猎手不经意间在雪地上留下的半个脚印,证实了那个高悬于所有存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织网者,并非臆想中的威胁。它们的触角,已然悄无声息地穿透了维度的屏障,开始窥探这片尚未从归零者之战中恢复元气的世界。
“启动‘谛听’协议,最高优先级。”林凡的意识指令清晰而冰冷地传入秩序网络的核心。“将所有非必要运算资源转向深层规则监控,重点扫描邻近维度膜交界处。我要知道这涟漪的来源、强度变化,以及…它是否只是更大浪潮的前兆。”
秩序网络无声地运转起来,其庞大的感知触须以前所未有的精度扫描着宇宙的基底。与此同时,林凡将注意力投向了他一直谨慎研究的、来自另一个“自己”的遗产——“林凡博士”留下的“方舟”核心设计图。
之前的研究已让他深感震撼,而此刻,在织网者威胁具象化的压力下,他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份蓝图的精髓与沉重。这并非一艘通常意义上的星舰,它没有攻击性的炮管,没有炫耀的舰桥。它的核心,是一个复杂到极致的“现实锚定矩阵”和“高维信息筛”。其设计目的只有一个:当所处现实的底层规则被更高维度的存在强行覆盖、抹除时,它能瞬间锁定一小片区域的规则基准,形成一个稳定的“时空泡”,并具备在规则风暴中进行有限“漂移”的能力。
这是一种终极的被动防御,一种在绝对力量差距下的求生之道。“林凡博士”的文明,选择了以科技之力穷尽规则奥秘,试图打造一个能在大清洗中幸存下来的“诺亚方舟”。这与林凡本体所走的、融合意识与万物本源的道路截然不同,却在此刻达到了奇妙的共识——面对织网者,正面抗衡无异于螳臂当车。
一个宏大、艰难,却又是唯一希望的构想,在林凡脑中彻底清晰。他不能只满足于一个小型方舟。他要建造的,是一个以体内“可能性种子”为无限能源与规则调和器、以强化后的秩序网络为基本结构框架、试图将当前所有幸存现实都包裹在内的超巨型移动庇护所!
这个“庇护所”必须尽可能降低自身在更高维度层面的“信息特征”,如同给整个文明加上“隐形”迷彩;同时,它需要能在侦测到织网者攻击时,进行被动的、预定义的规则微调或维度坐标跳跃,以期在毁灭性的规则覆盖中“滑溜”出去。
他将这份命名为“庇护所计划”的初步构想,连同“林凡博士”的设计图关键部分,传递给了织梦者、熵之使者、古老歌者等最核心的盟友。
熵之使者的逻辑核心光芒剧烈闪烁了许久,最终归于一种沉重的稳定:“模型推演完毕。计划规模超越数据库记载任何工程,资源需求无法精确估算,成功率…基于多重变量,无法给出确切数值。但逻辑结论一致:在‘规则层面格式化’威胁下,这是唯一可能延续文明火种的路径。可行性,完全依赖于所有参与文明的无条件协作与奉献。”
织梦者的意识波动带着忧虑:“这将榨干我们最后的力量…但如果这是唯一的生路…”
林凡望着监控中那持续不断的异常波动,意识中充满了决绝:“我们没有选择。要么共同建造方舟,要么等待被各个击破、彻底湮灭。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