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的存在,以及伊甸镇近来种种难以用常理解释的“小奇迹”,终究无法完全瞒过所有镇民的眼睛。然而,与苏晓和娜娜巫预想的恐慌或排斥不同,小镇以一种他们未曾预料到的、充满人情味的温暖方式,接纳并守护着这个秘密。
最明显的,是“麦香”面包房的王婶。
她是个爽朗直率的妇人,心思却远比外表看起来细腻。她早就注意到,娜娜巫带来的点心,尤其是那些倾注了最多心意、最受顾客欢迎的款式,似乎总能让品尝的人心情莫名变好,连带着店里的氛围都格外融洽。她也隐约感觉到,娜娜巫身上有种特别的亲和力,连店里的猫咪都格外喜欢亲近她。
更重要的是,她不止一次在娜娜巫低头整理围裙,或是弯腰从烤箱取出面包时,瞥见她口袋里似乎有极其微弱的、柔和的光晕一闪而过,还伴随着细微的、满足的哼唧声。那绝非萤火虫或任何她所知的光源。
王婶心里有了猜测,但她从未点破。相反,她开始用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提供帮助。每天打烊前,她总会将那些造型最完美、口感最佳、卖得最快的点心,特意留下一些“边角料”或“试验品”,用油纸包好,塞给娜娜巫。
“喏,小娜,带回去尝尝,给苏晓也尝尝。”她总是笑得一脸自然,仿佛这只是再寻常不过的举动,“咱们自己人,就别客气了。这些东西,放明天就不新鲜了。”
娜娜巫起初有些疑惑,但看到王婶那了然又真诚的眼神,便明白了。她感激地接过,轻声道谢,一切尽在不言中。
图书馆的陈老,是另一个心照不宣的守护者。
他博览群书,阅历丰富,对自然界的种种异象和古老传说颇有研究。伊甸镇近来植物的异常繁茂,气候的过分宜人,以及苏晓那套独特而高效的图书分类法,都让他隐隐感到不寻常。他敏锐地察觉到,苏晓身上有种超越年龄的沉稳和洞察力,而那个偶尔会跟着娜娜巫来图书馆、总是被小心翼翼护着的“小挂件”(他猜测),似乎与这些变化有着微妙的联系。
陈老没有追问,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他默许了苏晓对图书馆管理方式的“改革”,甚至在某些访客对那套分类法表示质疑时,还会主动出面,用“便于查找,激发跨领域阅读兴趣”等理由为其解释。他还会“无意中”将一些关于自然传说、精灵神话、甚至是能量哲学的古老书籍,放在苏晓容易看到的角落,仿佛在提供某种无言的参考。
就连看似大大咧咧的福伯,心里也跟明镜似的。他的花圃是“奇迹”最直接的受益者,他比谁都清楚,那绝非简单的“风调雨顺”能解释。他偶尔会拎着自家种的新鲜蔬菜,借口“吃不完”,送到苏晓家,顺便状似无意地打量几眼那株樱花树和小院,然后啧啧称赞几句“风水真好,连地气都格外旺”,便不再多言。
小镇的居民们,或许文化程度不高,或许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他们拥有一种源自土地和生活的质朴智慧与善良。他们能感觉到,苏晓和娜娜巫是好人,给小镇带来了安宁与活力。而那个可能存在的“小秘密”,并没有伤害任何人,反而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于是,一种无声的默契在镇民之间形成。
他们将异常绚烂的花草归功于“福伯手艺好,今年雨水阳光又凑巧”。
他们将孩子们突然迸发的想象力归功于“李老师教导有方”。
他们将邻里矛盾的迅速化解归功于“咱们伊甸镇民风淳朴”。
他们将过于宜人的天气归功于“老天爷眷顾这块宝地”。
没有人去刻意探究,没有人去散布流言。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沉默、理解与守护。他们将苏晓一家,连同那个可能存在的小小奇迹,一同纳入了伊甸镇这个大家庭,用最寻常的态度,守护着这份不寻常的温暖。
苏晓和娜娜巫逐渐感受到了这份沉静而厚重的善意。他们意识到,伊甸镇给予他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栖身之所,更是一个包容的、安全的港湾。在这里,他们无需时刻紧绷神经,担心身份暴露,可以真正放松地生活,陪伴樱成长。
这份来自整个小镇的、无声的守护,或许,正是另一种形式的“幸福能量”,滋养着这个家,也滋养着小镇本身。
樱在这样充满善意的环境中,一天天长大,她的光芒,也愈发温润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