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营区还浸在薄雾里,林晚秋已经挎着竹篮往菜地走。篮子里装着昨晚连夜泡好的芥菜,竹篮沿儿用红绳系着个小搪瓷缸 —— 这是她跟马大妮借的,专门用来装灵泉水腌菜。刚拐过炊事班的青砖房,就见周政委的爱人李姐蹲在菜地里拔萝卜,灰布棉袄的袖口沾着泥点。
“晚秋妹子,早啊!” 李姐直起身朝她招手,手里还攥着个带着缨子的青萝卜,“昨儿粮票那事儿,多亏你处置得妥帖,没让老陆家里难堪,也没伤了军嫂间的和气。”
林晚秋放下竹篮蹲过去帮忙,指尖碰到带着霜气的萝卜缨子,凉得她打了个轻颤:“都是街坊邻里,哪能因为这点事伤了情分。再说我妈也是一时糊涂,往后咱们多看着点,准保不再出岔子。” 她想起昨晚陆沉舟说的 “互助小组”,心里正盘算着怎么跟李姐提 —— 周政委是营里的 “当家人”,只要他点了头,这事就成了大半。
李姐把拔好的萝卜放进竹筐,拍了拍手上的泥:“你这想法好!昨儿老周还跟我说,最近不少军嫂反映粮票不够用,有的想换点细粮,有的想换块布给孩子做衣裳,可又怕说出去落个‘投机倒把’的名声。” 她凑近了些,声音压低了些,“你要是能牵头搞个互助的法子,既不违反纪律,又能帮大家解决难处,老周指定支持。”
这话正说到林晚秋心坎里。她从篮底摸出张叠得整齐的纸,上面用铅笔写着 “军属互助小组章程”,还是昨晚跟陆沉舟一起琢磨的:“李姐您看,我想着咱们按‘以物易物’的规矩来,谁家有多余的粮票、布票,就跟有多余蔬菜、针线的换,换多少全凭自愿,还得找两个人记账,免得往后有纠纷。”
李姐接过纸仔细看,眉头渐渐舒展开:“你这章程写得细!连‘换物需在公共院坝进行,不得私下交易’都想到了,比老周考虑得还周全。这样,今晌午我召集军嫂们开个会,你把章程跟大家说说,咱们争取这礼拜就办起来。”
两人正说着,马大妮挎着半篮红薯跑过来,蓝布头巾上还沾着草屑:“晚秋妹子,李姐!你们猜我着了啥好东西?” 她把篮子往地上一放,里面躺着几个圆滚滚的红薯,表皮还带着新鲜的泥土,“昨儿帮张婶找粮票,她非要塞我几个红薯,说自家地里种的,让我给冬冬烤着吃。”
林晚秋看着红薯眼睛一亮 ——1976 年的红薯可是稀罕物,既能当主食填肚子,又能蒸着吃、烤着吃,要是能跟大家换点粮票,正好给冬冬补身子。她笑着说:“大妮姐,你这红薯来得巧!咱们正商量搞互助小组呢,你这红薯往后就能换粮票,再也不用愁吃不完放坏了。”
马大妮一听这话,当即拍着大腿叫好:“俺早就盼着有这么个法子了!前儿俺家那口子从老家捎来半袋黄豆,俺想换点布票给娃做条棉裤,可问了好几家都不敢换,怕被人说‘搞资本主义’。这下好了,有组织牵头,俺们也敢光明正大换东西了!”
三人越聊越热乎,不知不觉就到了早饭时间。营区的广播里响起《东方红》的旋律,李姐起身拍了拍林晚秋的肩膀:“晌午三点,就去家属院的大槐树下开会,我让炊事班烧点开水,咱们边喝边聊。”
林晚秋回到家时,陆老太正坐在炕沿上给冬冬梳辫子,手里拿着把缺了齿的木梳,动作比往常轻了不少。冬冬看见她进来,举着手里的铁皮坦克喊:“妈妈!奶奶说今天给我烤红薯吃!”
陆老太放下梳子,脸上有些不好意思:“昨儿的事,是妈不对,往后妈听你的,好好跟街坊邻里相处,再也不做糊涂事了。” 她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整整齐齐叠着两张粮票,“这是昨儿用张婶的粮票换的小米,俺还没动,你拿去还给张婶,就说俺对不住她。”
林晚秋接过布包,心里暖烘烘的 —— 她知道陆老太性子倔,能主动认错已经很不容易了。她把粮票放回陆老太手里:“妈,这小米您留着给冬冬熬粥,张婶那边我已经补上了。往后咱们互助小组办起来,您要是想换细粮,咱们就用自家的酱菜换,光明正大的,再也不用偷偷摸摸。”
陆老太愣了愣,没明白 “互助小组” 是啥意思。林晚秋耐心解释了半天,她才恍然大悟:“这么说,往后换东西不犯法了?俺老家带来的花生,也能换点布票给冬冬做棉袄了?”
“当然能!” 林晚秋笑着点头,“晌午咱们一起去开会,您也听听大家的想法,往后咱们一起帮衬着过日子。”
晌午的太阳暖融融的,家属院的大槐树下挤满了人,军嫂们挎着篮子、抱着孩子,叽叽喳喳像群小麻雀。炊事班的老张推着辆小推车过来,车上放着个大铁皮桶,里面装满了滚烫的开水,还摆着几个粗瓷碗 —— 这是李姐特意跟炊事班借的。
李姐站在槐树下的石碾子上,清了清嗓子:“姐妹们,今天叫大家来,是想跟大家商量个事。最近不少姐妹反映粮票、布票不够用,想换点东西又怕违反纪律。晚秋妹子想了个‘互助小组’的法子,咱们按‘以物易物’的规矩来,谁家有多余的东西就拿出来换,既不犯法,又能帮大家解决难处,大家觉得怎么样?”
话音刚落,军嫂们就炸开了锅。张婶第一个举手:“俺同意!昨儿晚秋妹子帮俺找着粮票,还帮俺补上了缺的,俺信得过她!俺家地里种的白菜,往后就能换点粮票给娃们改善伙食了!”
“俺也同意!” 王秀芝从人群里站出来,脸上有些不好意思,“前儿俺还跟大妮念叨粮票不够用,要是互助小组能办起来,俺家的针线就能换点细粮,给俺男人做件新衬衫。”
军嫂们你一言我一语,大多都举双手赞成。只有住在最东头的刘嫂有些犹豫,她男人是营里的文书,平时最讲纪律:“这法子是好,可要是被营部知道了,会不会说咱们‘搞投机倒把’?”
这话一出,人群顿时安静了些。林晚秋走到石碾子旁,手里拿着昨晚写的章程:“刘嫂,您放心!咱们的互助小组有三条规矩:第一,只换自家多余的东西,不赚差价;第二,所有交换都在公共场合进行,还得记账;第三,不换紧缺的战略物资,像粮票、布票这些生活用品才换。周政委已经知道这事了,他说咱们这是‘军属互助,共渡难关’,不违反纪律。”
刘嫂一听周政委都同意了,顿时松了口气:“那俺就放心了!俺家有块多余的花布,想换点棉花给娃做棉袄,往后就能跟大家换了。”
林晚秋把章程念了一遍,军嫂们都没意见。李姐提议选两个记账的人,大家一致选了马大妮和张婶 —— 马大妮心直口快,不会藏私;张婶细心,记账最稳妥。马大妮接过林晚秋递来的账本,乐得合不拢嘴:“俺一定记好每一笔账,绝不让姐妹们吃亏!”
散会后,军嫂们都没走,有的回家拿多余的东西,有的留在槐树下聊天。王秀芝走到林晚秋身边,手里拿着个针线笸箩:“晚秋妹子,前儿的事,对不住你了,俺不该怀疑你妈。这是俺给冬冬做的鞋垫,你拿着,就算俺的一点心意。”
林晚秋接过鞋垫,上面绣着朵小梅花,针脚虽然不算整齐,却看得出来很用心:“秀芝姐,过去的事就别再提了,往后咱们都是互助小组的姐妹,互相帮衬着过日子才好。”
陆老太抱着冬冬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热热闹闹的场景,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冬冬指着槐树上的喜鹊窝喊:“奶奶,你看!喜鹊在搭窝呢!咱们也跟它们一样,一起过日子!”
陆老太摸了摸冬冬的头,眼眶有些发热:“对,一起过日子,往后咱们再也不孤单了。”
傍晚时分,互助小组的第一笔交换做成了 —— 张婶用五斤白菜换了王秀芝的两斤粮票,马大妮用半袋黄豆换了刘嫂的一块花布。林晚秋看着记账本上工工整整的字迹,心里格外踏实。她知道,这小小的互助小组,不仅能帮大家解决生活上的难处,更能把军嫂们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陆沉舟下班回来时,看见家属院的大槐树下还聚着不少人,有的在换东西,有的在聊天,脸上都带着笑。他走到林晚秋身边,递过来一个纸包:“这是我跟炊事班商量的,往后咱们互助小组要是缺粮票,就用酱菜跟食堂换,食堂再用酱菜给战士们改善伙食,一举两得。”
林晚秋打开纸包,里面装着五斤粮票,还有一张盖着营部公章的条子 —— 这是炊事班同意换酱菜的证明。她抬头看向陆沉舟,眼里满是笑意:“你想得真周到!往后咱们的互助小组,就能跟食堂长期合作了。”
陆沉舟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粗布手套传过来,暖得她心里发烫:“只要能让大家日子过好,这点小事不算啥。往后咱们一起努力,把互助小组办得越来越好,让家属院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夜幕渐渐降临,营区里亮起了煤油灯,点点灯光像撒在黑夜里的星星。林晚秋坐在灯下,看着记账本上一笔笔交换记录,心里充满了希望。她想起重生前的日子,虽然物质丰富,却再也没有这种邻里之间互相帮衬的温暖。她知道,这场重生,不仅让她有机会改写命运,更让她体会到了生活最本真的美好。
窗外的槐树上,喜鹊窝里传来轻轻的叫声,像是在跟这个温暖的夜晚道别。林晚秋轻轻靠在陆沉舟肩上,听着他低声说着营里的事,看着冬冬在炕头摆弄铁皮坦克,心里一片安稳。她知道,往后的日子或许还有困难,但只要一家人齐心协力,还有这些热热闹闹的邻里,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她拿起针线,开始给陆沉舟缝补磨破的袖口 —— 这是她加入互助小组后,第一次用自己的手艺帮衬家里。灯光下,针线在粗布上穿梭,像是在编织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她知道,她的新生,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