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云翻看反馈报表,上面标注着清晰的区域数据:西南某县投放的15万台净化器,解决了当地40个行政村的临时饮水问题;北方某地级市的10万台设备,让30个老旧小区居民告别了“水垢水”。他在报表上批注:“500万台是起点不是终点,要结合市场需求持续扩产,同时紧盯水源治理核心,让科技助力与政策监管形成合力。”
当天下午的调度会上,他再次强调:“净化器是过渡保障,水源治理、水厂监管才是根本。但据数据显示,2025年净水器市场年销量才875万台,我们单月500万台的产能,已能快速响应最迫切的民生需求,这正是科技服务民生的意义所在。”
此时的陆氏集团生产车间里,机器轰鸣不停,第二批800万台净化器正加速生产。而在全国的乡村供销社、城市超市里,越来越多老百姓抱着平价净化器走出门店。一口干净水的背后,是政策兜底的温度,是科技提速的力量,更是“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初心落地。
饮用水安全整改推进满三个月,陆云召集环保部、水务部及各地相关负责人,召开专题总结会议。会场内,桌上摊着整改进展报表与群众反馈清单,气氛庄重却务实,没有多余的成绩汇报,开场便直奔核心——建立饮水安全长效监管机制。
“前三个月,我们通过整改污染源头、规范水厂管理、推广便民净化器,解决了大部分紧急问题,但这只是开始。”陆云的目光扫过在场众人,语气坚定,“饮水安全不是‘一阵风’的整改,而是要长期守住的底线,今天开会,核心就是明确长期监管要求,确保老百姓永远喝上放心水。”
他拿起报表,指尖指向“水质检测”板块:“从今天起,环保部牵头组建专职水质检测队伍,覆盖全国所有市县乡镇,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固定时间检测,每月对各地自来水厂出水水质、乡村地下水水源地进行一次全面检测,检测结果必须在72小时内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二是不定期抽查,每周至少开展一次突击检查,随机抽取水厂和水源地,不提前通知、不走过场,发现问题当场记录,24小时内下达整改通知书。”
环保部负责人立刻起身回应:“我们会在一周内完成检测队伍组建,每个市县至少配备5名专职检测人员,乡镇设立检测站点,确保检测工作无死角。每周抽查的结果,会同步上报督查室和您的办公室,绝不隐瞒问题、拖延整改。”
陆云点点头,又转向水务部负责人:“水务部要配合做好水厂监管,除了日常督促设备更换、消毒流程执行,还要建立‘水厂责任追溯制’。不管是公办还是民营水厂,每一批次的水质检测报告都要存档,一旦出现水质问题,不仅要追责水厂负责人,还要倒查监管人员的责任,杜绝‘监管缺位’。”
“另外,针对农村地下水分布散、检测难度大的问题,你们要联合环保部,给每个乡镇检测站点配备便携式检测设备,让检测人员能随时下乡抽检,不用再等实验室结果,提高问题响应速度。”陆云补充道,“比如发现某村地下水有异常,检测人员当场就能初步判断污染原因,为后续整改争取时间。”
水务部负责人应声:“我们会在半个月内完成便携式检测设备的采购与分发,同时组织检测人员开展专项培训,确保他们能熟练操作设备。‘水厂责任追溯制’也会尽快制定细则,下周就下发至各地水厂,确保监管落地。”
此时,有地方负责人提出疑问:“陆首长,长期开展检测和抽查,需要不少人力物力,部分偏远地区可能存在资源不足的情况,该如何解决?”
陆云早已考虑到这一点,当即回应:“人力方面,从上级部门抽调骨干支援偏远地区,同时鼓励地方招聘本地专业人才,充实检测队伍;物力方面,上级财政会划拨专项经费,用于设备采购、人员补贴和站点建设,确保每个地区都有足够的资源开展工作,不会因为资源不足而放松监管。”
他顿了顿,又强调:“经费使用要公开透明,每一笔支出都要公示,接受审计部门监督,绝不能出现‘经费挪用’的情况。我们花的每一分钱,都是为了老百姓的饮水安全,必须用在刀刃上。”
会议接近尾声,陆云总结道:“今天明确的监管要求,不是临时规定,而是长期制度。环保部、水务部要每月向我汇报检测与抽查情况,督查室要定期督查各地执行力度,一旦发现有地方敷衍了事、落实不到位,严肃追责。”
“记住,饮水安全关乎每一个老百姓的健康,哪怕只有一户人家喝不上干净水,我们的工作就不算到位。”陆云的话语掷地有声,“建立长效机制,就是要让‘每周抽查、每月检测’成为常态,让污染问题早发现、早解决,让老百姓永远不用再为‘一口水’担心。”
会议结束后,各部门负责人立刻行动:环保部当天就启动检测队伍组建工作,水务部开始制定“水厂责任追溯制”细则,地方政府也纷纷召开专题会议,传达会议要求,落实各项任务。
陆云回到办公室,看着窗外渐渐亮起的街灯,拿起笔在笔记本上写下:“饮水安全无小事,长效监管是关键。唯有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才能守住民生底线,不负百姓信任。”
此时,陆氏集团也传来消息,第二批800万台便民净化器已陆续投放市场,流动检修队正穿梭在各个乡镇,为老百姓上门检修设备。政策监管的长效守护,加上科技助力的持续补位,一张全方位的饮水安全保障网,正慢慢覆盖全国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