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站的晨雾还没散,门外就传来了汽车熄火的声音。郑艺琳刚把最后一只泡面碗放进水槽,抬头就看见徐明浩带着两个人走进来——身边除了穿运动服的舞蹈老师,还有个背着黑色琴包的男生,身形挺拔,额前碎发沾着点晨露,手里还攥着本写满音符的乐谱册。
“给大家介绍下,朴成训。”徐明浩把人往中间带了带,“之前和我提过的键盘手,也是从小练古典乐的,这次想让他帮咱们给《融》编配键盘声部,刚好能补全乐队的音色层次。”
朴成训先鞠了一躬,指尖轻轻碰了碰琴包带,语气带着点腼腆却很认真:“我昨天看了你们整理的素材,琵琶和伽倻琴的搭配特别惊艳,连夜改了一版键盘的和声方案,想先和大家碰一碰。”
林砚刚调完琵琶的弦,闻言立刻放下拨片走过去:“古典乐背景的话,说不定能试试和琵琶做复调?比如琵琶弹主旋律时,键盘用和弦铺底,偶尔穿插点对位旋律,像两条线缠在一起。”她边说边拿起速写本,指着小雅画的蓝色轨迹线,“你看这里,伽倻琴要拉长音,键盘是不是能加些半音阶的装饰音,让过渡更顺?”
朴成训眼睛亮了亮,立刻翻开乐谱册,指尖在纸面的音符上滑动:“我也是这么想的!比如副歌部分,琵琶和伽倻琴的旋律往上走时,键盘可以用左手弹低音区的琶音,右手加些明亮的高音键,像把整个旋律‘托’起来,和武术舞蹈的抬手动作呼应。”他顿了顿,又指着某一行乐谱,“而且我加了点传统调式的音阶,不会让键盘显得太‘现代’,能和你们的乐器更搭。”
金珉周凑过来看乐谱,忽然指着一处休止符:“这里刚好是舞者做踢腿动作的地方,键盘能不能留个空拍?让琵琶的扫弦单独出来,突出武术的发力感,就像阿澈视频里剪的那样——踢腿声和琵琶声刚好对上。”
“可以!”朴成训立刻掏出笔,在休止符旁边画了个小圆圈,“我之前还担心空拍会显得突兀,现在结合舞蹈动作,反而更有节奏感。”他抬头看向阿澈,“能不能再放一遍那段视频?我想对着画面再调整下键盘的节奏型。”
阿澈赶紧打开电脑,屏幕里再次出现琵琶指尖与武术转身合拍的画面。朴成训盯着屏幕,手指无意识地在腿上敲击,嘴里轻轻数着拍子,偶尔停下来在乐谱上修改几笔。阳光渐渐爬进屋子,落在他的乐谱册上,把那些密密麻麻的音符照得格外清晰。
小雅已经清醒过来,抱着速写本蹲在旁边,忽然指着屏幕里的圆形舞台:“成训哥,键盘的位置能不能放在舞台中间偏左?我画的分镜里,那里刚好有束追光,等你弹高音的时候,追光亮起来,和林砚姐琵琶上的荧光绳能形成呼应,就像两个光点在互动。”
朴成训顺着她指的方向看过去,笑着点头:“这个想法好!我之前还在想怎么让键盘不显得‘隐身’,有了追光和荧光绳的呼应,既能突出乐器,又不会抢了其他声部的风头。”
舞蹈老师见他们聊得热闹,也凑过来插了句嘴:“既然键盘要和舞蹈动作搭,那我调整下舞者的站位吧。比如键盘弹琶音的时候,舞者可以围着乐队绕圈,动作慢一点,刚好衬琶音的流动感;等键盘停在空拍,舞者再做快节奏的踢腿,和琵琶配合。”
“这样就全串起来了!”郑艺琳拍了下手,拿起白板笔在“新合作曲企划”下面添了几行字——“键盘:古典和声+传统调式,配合舞蹈节奏空拍;舞台:键盘追光+琵琶荧光绳,舞者动线绕圈”。笔尖划过白板的声音,和窗外渐响的鸟鸣混在一起,像在为新的合作伴奏。
临近中午时,大家才停下讨论。朴成训把修改好的乐谱传给阿澈,又拿出手机,点开一段自己弹的键盘音频:“这是我昨天录的小样,你们听听和声的感觉对不对。”音频里,键盘的音色温润,和想象中琵琶、伽倻琴的声音叠在一起,竟没有一点违和感,反而让整个旋律显得更饱满。
林砚听完,忍不住拿起琵琶试弹了一段。朴成训立刻跟上,手指在空气里模拟键盘的按键动作,两人的旋律一唱一和,像早就排练过无数次。徐明浩站在旁边看着,忽然笑着说:“我就说你们能搭到一起,现在看来,《融》的声部算是齐了。”
金珉周走到展览室,又看了眼展柜里的旧麦克风。晨光比清晨时更暖,落在麦身上,像是和朴成训乐谱上的音符、小雅速写本里的线条、林砚琵琶上的荧光绳,都连在了一起。她想起昨天深夜大家说的“融”——原来新的光芒,从来不是突然出现,而是像这样,有人带着新的声部走来,和旧的旋律相遇,最后一起,织成更完整的声音。
身后传来脚步声,是朴成训抱着琴包走过来,手里还拿着个小小的键盘模型:“我刚才在楼下便利店买的,想着以后讨论的时候,能更直观地指按键位置。”他把模型递给金珉周,“你们之前的故事,明浩都和我说了,能加入进来,我特别开心。”
金珉周接过模型,指尖碰到冰凉的塑料按键,却觉得心里暖暖的。她看向屋里——林砚和舞蹈老师在对着视频排动作,小雅在修改舞台分镜,阿澈在电脑上同步乐谱,郑艺琳在打电话联系舞台搭建团队。阳光透过窗户,把每个人的影子都拉得很长,像在为《融》的故事,写下新的一行。
“那我们下午就正式排练吧?”金珉周握紧手里的键盘模型,又摸了摸口袋里刻着“星”字的琵琶拨片,“刚好把所有声部都合一遍,看看整体的感觉。”
朴成训用力点头,眼睛里满是期待:“好啊,我已经等不及想听到完整的声音了。”
窗外的晨雾彻底散了,街道上的人多了起来,自行车的铃铛声、小贩的叫卖声,和文化站里的讨论声、试音声混在一起,像一首热闹又鲜活的序曲。金珉周知道,《融》的舞台,又近了一步——而这一步里,有新的遇见,有新的声部,更有所有人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