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排练室的窗户,落在林砚的琵琶上,琴身泛着淡淡的光泽。距离演出结束已经过去三天,大家却没闲着——徐明浩前一天刚和音乐艺术节主办方敲定了初步合作意向,今天一早,所有人就带着乐器赶来排练室,准备为新舞台打磨《融》的改编版本。
“这次艺术节的舞台比上次大,观众席也更开阔,咱们得调整一下乐器的收音角度,还有舞者的走位。”徐明浩拿着舞台平面图,贴在排练室的白板上,“尤其是副歌部分,四种乐器要形成‘包围式’的声音效果,让观众不管坐在哪个位置,都能感受到音乐的层次感。”
张师傅已经把调音设备调试好,屏幕上跳动着新的参数:“琵琶和伽倻琴的拾音麦要往琴身中部挪一点,上次演出发现,这个位置能更好地捕捉到琴弦的共鸣;键盘的混响要调得更柔和些,避免盖过民乐的音色。”他一边说,一边示意朴成训试弹一段。朴成训戴上耳机,指尖落在琴键上,清亮的旋律飘出来,张师傅盯着屏幕,慢慢转动旋钮:“对,就是这个感觉,再稍微降一点高频。”
另一边,裴珠泫和林砚正在磨合新加入的小段旋律。“这里琵琶的节奏可以再快一点,和古筝的长音形成对比,这样‘融’的感觉会更明显。”裴珠泫说着,指尖在古筝上轻轻一拨,低沉温润的声音响起。林砚点点头,调整坐姿,手指划过琵琶弦,清脆的音符和古筝声交织在一起,原本略显平淡的段落,瞬间有了层次感。
金珉周抱着伽倻琴,坐在旁边记录。她的笔记本上,画满了音符和乐器的标记,还有用不同颜色笔标注的细节——“琵琶快节奏段落后,伽倻琴需加强低音”“古筝长音时,伽倻琴拨弦力度要轻”。“刚才那段,伽倻琴的音色好像有点太亮了。”她放下笔,轻轻拨了拨琴弦,“我试试换个拨片,可能会更柔和。”
舞者们也没闲着,在排练室的另一侧调整动作。“上次慢板的旋转,要配合古筝的长音再慢半拍,这样和音乐的呼应会更准。”领舞的女孩说着,跟着裴珠泫弹奏的古筝声,慢慢旋转起来,裙摆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刚好卡在长音的尾端。徐明浩站在旁边,拿着计时器:“对,就是这个节奏,再练几遍,确保每个动作都能和音乐卡上。”
中途休息时,大家围坐在桌子旁,喝着热水,继续讨论。朴成训拿出手机,播放了一段他昨晚尝试的电子音效:“我想在间奏部分加入这个音效,和琵琶的扫弦结合,会不会更有现代感?”林砚听着,眼睛一亮:“可以试试!琵琶的扫弦有力,加上这个音效,应该能让间奏更有冲击力。”
裴珠泫翻着笔记本,突然说:“我昨天查资料,发现有一种传统的调弦方式,或许能让古筝的低音更浑厚,下次排练我带过来试试,说不定能让四种乐器的融合度再提升一个档次。”
阳光慢慢移到排练室的中央,落在大家的乐器和笔记本上。林砚看着身边认真讨论的伙伴们,指尖无意识地敲着琵琶的琴身——新的舞台还没到来,但他们已经在为“融”的下一次绽放,一点点打磨着细节。就像打磨一块璞玉,每一次调整,每一次磨合,都是在为它增添新的光彩,等待着在更大的舞台上,再次惊艳所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