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世家震动 暗流涌动
刘进的旨意很快就被传播出去,一时间,天下的世家大族都炸了,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而最先反应过来的,则是长安的世家!
这天,长安的晨雾还未散尽,皇宫太极殿外的广场上已跪满了人。杨彪、王允、董承、伏完等二十余位汉室老臣,身着朝服,手捧笏板,一个个面色凝重,口中反复念着:“恳请陛下收回成命,暂缓推行新政!”
他们身后,站着数十名世家子弟,皆是长安城内有头有脸的人物,此刻也跟着低声附和,场面肃穆中透着一股压抑的抗争。新政六条如同惊雷,炸得这些世代簪缨的家族晕头转向——土地收归国有、盐铁官营、严查家丁……每一条都像是在他们身上剜肉,如何能忍?
养心殿内,刘进正批阅着奏折,听闻殿外动静,只是淡淡一笑,对身旁的内侍道:“不必理会,让他们跪着。”
内侍应声退下,刘进却放下了朱笔。他知道,这些老臣是长安世家的代表,他们跪在这里,与其说是劝谏,不如说是施压。可他早已下定决心,岂会因几句哭诉就动摇?
“传貂蝉、杨玉环、董姝、伏寿、蔡琰到偏殿。”刘进对亲卫道。
半个时辰后,五位身着宫装的后妃来到偏殿。貂蝉身姿绰约,眉宇间带着几分聪慧;杨玉环丰腴雍容,眼神沉静;董姝是董承之女,面带忧色;伏寿乃伏完之妹,神色紧张;蔡琰出身蔡邕家门,气质温婉,却难掩焦虑。
“臣妾参见陛下。”五人屈膝行礼。
刘进示意她们起身,开门见山:“殿外的事,你们应该都知道了。”
众人点头,董姝忍不住开口:“陛下,家父他们……也是一时心急,并非有意冲撞圣驾。”
伏寿也跟着道:“臣妾哥哥一生忠君爱国,此次反对新政,或许只是……只是未能理解陛下的深意。”
刘进看着她们,缓缓道:“朕召你们来,不是要问责,而是想问问你们的想法。新政推行,你们的家族难免受损,你们……怨朕吗?”
蔡琰轻声道:“陛下推行新政,是为了天下苍生,臣妾虽愚钝,却也知道利弊。只是……家父年迈,恐难承受这般变故,还望陛下体恤。”
刘进目光落在杨玉环与貂蝉身上——这两人素来聪慧,想必有不同的见解。
果然,杨玉环上前一步,从容道:“陛下,臣妾以为,妇人无才便是德,军国大事非臣妾所能置喙。只是家父与诸位世伯此刻正在殿外,想必是忧心如焚。臣妾斗胆恳请陛下,允臣妾与他们见一面,代为转述陛下的苦心。”
貂蝉也跟着道:“臣妾也愿一试。王司徒是臣妾义父,或许臣妾能劝他稍安勿躁。”
刘进沉吟片刻。他知道,硬压不是办法,这些老臣在士族中声望极高,若是逼得太紧,反而会激化矛盾。让她们从中斡旋,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准了。”刘进道,“偏殿左侧的暖阁给你们用,让他们进来吧。记住,朕的心意不会变,但也不想看到无谓的牺牲。”
“谢陛下!”五人齐声谢恩,眼中闪过一丝释然。
很快,杨彪、王允等人被引到暖阁。刚进门,董承就抓住女儿的衣袖:“姝儿,陛下到底是什么意思?真要赶尽杀绝吗?”
伏完也拉着伏寿:“寿儿,你快跟陛下求求情,咱们伏家世代忠良,不能就这么毁了啊!”
暖阁内顿时一片混乱,老臣们七嘴八舌地询问,后妃们应接不暇。
“诸位世伯,静一静!”杨玉环忽然开口,声音清亮,瞬间压过了嘈杂的议论。
众人一愣,看向这位杨彪之女。杨玉环深吸一口气,目光落在父亲身上:“爹爹,您问陛下的心意?女儿告诉您,陛下的心意,从来都是为了大汉。”
她环视众人,朗声道:“新政六条,哪一条不是为了百姓?土地均分,是让无地的流民有饭吃;盐铁官营,是为了充实国库,不再让世家私吞国利;严查家丁,是为了防止有人私养甲士,图谋不轨……这些事,对大汉有百利而无一害,诸位难道看不到吗?”
老臣们一时语塞,杨彪忍不住道:“可……可我等家族世代积累的产业,岂能说没就没?”
“所以,你们反对的,不是新政有害,而是自家利益受损,对吗?”杨玉环反问,语气带着一丝失望,“你们口口声声忠君爱国,可到了关键时刻,最先想到的却是家族田产、商铺、家丁……这等心思,怎能不让陛下心寒?”
王允脸色涨红:“玉环此言差矣!我等并非贪利,只是……只是祖业不可弃啊!”
“祖业?”貂蝉忽然开口,目光落在王允身上,“义父常说,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当年董卓乱政,义父能舍家为国,设计除贼,为何如今却为了几亩田产、几家商铺就动摇了?难道祖业比大汉的安危还重要?”
王允被问得哑口无言,老脸一阵红一阵白。
杨玉环继续道:“陛下是什么样的人,你们应该比谁都清楚。他登基以来,灭黄巾、除董卓、平北疆,哪一件不是为了匡扶汉室?如今推行新政,看似严苛,实则是在为大汉固本培元。你们真以为,凭几句劝谏,陛下就会收回成命?”
她话锋一转,语气凝重:“曹青的事,你们应该都听说了吧?她父亲曹操反叛,她从贵人贬为随侍,若不是陛下念及旧情,恐怕早已性命不保。你们现在公然反对新政,与反叛何异?真要逼得陛下动怒,曹家的下场,就是你们的前车之鉴!”
“嘶——”众人倒吸一口凉气,脸上露出惊惧之色。他们一直觉得自己是汉室老臣,陛下总会顾及情面,却忘了刘进对待叛逆的狠厉——连曹操的家眷都敢动,又岂会在乎他们这些世家?
暖阁内陷入死寂,只有烛火跳动的噼啪声。老臣们面面相觑,眼中的坚持渐渐被犹豫取代。他们想起刘进登基后的雷霆手段,想起袁术被五马分尸的惨状,想起曹操家眷被俘的屈辱……一股寒意从脚底升起。
“唉……”杨彪长叹一声,老泪纵横,“罢了,罢了……陛下心意已决,我等再争,不过是自取其辱。”
王允也摇了摇头:“是啊,胳膊拧不过大腿。与其让家族蒙难,不如……”
他没说下去,但众人都明白他的意思。
伏完看着妹妹,苦笑道:“看来,是我等老糊涂了。”
董承也松开了女儿的衣袖,神色颓然:“走吧,回去吧……”
老臣们一个个站起身,脚步沉重地离开了暖阁。他们脸上没有了来时的坚定,只剩下疲惫与无奈。
杨玉环看着他们的背影,对貂蝉等人道:“能说的,我们都说了。剩下的,就看陛下的了。”
貂蝉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但愿……他们能想明白。”
第二天一早,太极殿外的叩阙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份份辞呈——杨彪、王允、董承、伏完等二十余位老臣,以“年迈体衰,不堪重任”为由,请求辞官归乡。
不仅如此,各州的世家官员也纷纷效仿。……短短一日内,长安周边竟有上百名大小官员递交辞呈,大有以退为进,逼迫刘进妥协之势。
养心殿内,刘进看着堆积如山的辞呈,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这些世家官员以为辞官就能动摇新政,简直是痴心妄想。
“传肖清芳、凤凰、黄胜彦。”刘进对亲卫道。
片刻后,两位身着劲装的女子走进殿内,身后跟着人过中年的黄胜彦。肖清芳面色冷峻,眼神锐利,是蛇灵组织的首领;凤凰身姿矫健,行动如风,掌管梅花内卫;黄胜彦虽是男子,却透着一股狠厉,是负责刑狱的暗卫统领。
“参见陛下。”三人单膝跪地,声音整齐划一。
“起来吧。”刘进指了指那些辞呈,“这些人辞官,你们怎么看?”
肖清芳率先开口:“依属下看,他们是想用辞官逼陛下让步,若是不成,恐怕会暗中联络袁绍、曹操等诸侯,图谋不轨。”
凤凰点头附和:“属下查到,杨彪的次子已悄悄离开长安,去向不明,很可能是去冀州投奔袁绍。”
黄胜彦沉声道:“这些世家盘根错节,若让他们联合起来,必成大患。不如……”他做了个抹脖子的手势。
刘进摇了摇头:“明着杀不行,会寒了天下人的心。但也不能放任不管。”
他站起身,目光落在三人身上,语气冰冷:“你们听着,从今日起,所有辞官的官员,一律由梅花内卫秘密监视,记录他们的言行举止,往来宾客。”
“是!”凤凰领命。
“但凡发现有人试图离开辖区,投奔其他诸侯,或是与敌营暗通款曲,不必请示,就地秘密处决,做得干净些,不要留下痕迹。”刘进继续道。
肖清芳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属下明白!”
“还有各州的世家,”刘进补充道,“密切关注他们的动向,若是有举族迁移、变卖田产、私藏兵器者,一律按谋逆论处,格杀勿论!一个都不能放过!你们如果人手不够处理不了,就直接找当地的守军,让他们帮忙?”
“属下遵命!”黄胜彦领命。
刘进看着三人,语气加重:“记住,你们的任务是暗中维稳,不能让这些人破坏新政推行。必要时,可以制造些‘意外’,让那些心存侥幸的人知道,朕的耐心是有限的。”
“属下明白!”三人齐声应道,眼中没有丝毫犹豫。
她们都清楚,陛下口中的“意外”意味着什么——或许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急病”,或许是一次“失足落水”,或许是一场“意外失火”……无论形式如何,目的只有一个:让那些不听话的世家付出代价。
“去吧。”刘进挥了挥手。
三人躬身退下,身影很快消失在殿外。
她们离开后,养心殿内恢复了安静。刘进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的长安城。他知道,肖清芳她们出手后,长安乃至各州都会掀起一场腥风血雨,但他别无选择。
这些世家就像附骨之疽,不彻底清除,大汉就无法真正复兴。明面上的辞官只是开始,暗地里的反抗才更可怕。他必须用最狠辣的手段,将所有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别怪朕心狠。”刘进低声自语,“要怪,就怪你们挡了大汉的路。”
窗外的阳光越来越烈,照在长安城的屋顶上,泛着刺眼的光芒。而在这片光明之下,梅花内卫与蛇灵的暗探们已开始行动,他们如同鬼魅般穿梭在大街小巷,监视着每一个辞官的官员,每一个心怀不轨的世家……
一场无声的杀戮,正在悄然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