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讲机里的声音落下不到三分钟,陆轩已站在会议室门口。他没有立刻推门,而是将手中那份刚打印出来的摘要轻轻拍了拍,边缘对齐,仿佛在确认某种秩序。走廊尽头的灯光有些偏黄,照在他肩线上,西装笔挺如刃。
门开时,所有人都抬起了头。
赵宇坐在靠前位置,手指搭在笔记本边缘,眼神沉稳。李刚则靠在后排椅背上,双臂环胸,目光低垂,像是在看桌面,又像是在回避谁。张涛已经打开平板,屏幕亮着,但没有操作。林娜坐在角落,文件夹摊开,笔尖悬在记录页上方,只等一个信号。
陆轩走到白板前,放下文件,转身说:“昨晚的数据我都看了。”
他没有提德方权限异常的事,也没有追问谁在凌晨一点还在系统里调模型。他只说:“七十八个人里,有六十一人认为,我们可以改流程,但不能换脑子。这个比例,不是意见,是底线。”
会议室安静得能听见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
“孙明算过一笔账,”陆轩继续道,“如果全盘接入德方标准,初期省三成人力,可三年后运维成本反超四十七。这不是技术选择,是生存问题。我们不是来当别人的附庸,是来建自己的路。”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三个字:稳、改、守。
“稳,是核心架构不动。决策权、调度权、资源分配权,全部留在我们手里。这是我们吃饭的根,谁也不能碰。”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李刚。
“改,是接口层标准化。数据协议、传输格式、响应机制,按国际通用规则走。这不是低头,是让别人能听懂我们说话。”
他又看向赵宇:“效率不能丢,但也不能拿命换。”
最后,他写下“守”字,笔锋沉稳。
“所有关键权限独立运行,日志系统物理隔离,后台操作全程留痕。谁想伸手,我们就记下他的指纹。”
话音落,没人鼓掌,也没人质疑。空气里有种被压紧的力量,像暴风雨前的静默。
张涛抬起头,轻声问:“那‘bridge-01’呢?”
陆轩点头:“就是它。”
他转身,在白板上画出一条横线,左边标“樊星阁核心”,右边写“外部协议”,中间画了一座桥。
“桥接模块,只做翻译,不做决策。我们的逻辑不变,他们的规则不破。桥建好了,两边都能走,但谁也不能拆桥。”
他圈出“桥接”二字,声音沉稳:“桥不是投降,是让我们的路通向更远的地方。”
李刚的手指动了动,依旧没说话。
会议进入第二阶段,议题是执行架构。
陆轩宣布成立“双轨监督组”:赵宇负责国际兼容性测试,主导技术对接节奏;李刚牵头内部流程稳定性评估,确保改动不影响现有业务运转。
“你们两个,互为制衡。”陆轩看着他们,“谁压谁都不行,谁拖谁也不行。我要的是合力,不是妥协。”
赵宇点头,神情严肃。
李刚终于开口:“我要看到每一项改动的底层逻辑。不能光说‘符合标准’,得告诉我,为什么非得这么改。”
“可以。”赵宇回应,“我会在测试报告里加一栏‘变更动因’,注明每一条规则的来源和影响。”
陆轩没再说话,只是轻轻点头。
他知道,这不是和解,是开始。
会议继续推进,议题转入开发安排。
有工程师提出担忧:“混合模式会不会增加耦合度?万一桥接层出问题,两边一起崩。”
陆轩没有回避:“所以不急着上线。先验证,再推广。”
他宣布由张涛牵头组建“桥接模块开发组”,七日内提交可行性报告,重点验证三件事:接口稳定性、响应延迟、异常熔断机制。
“不做大,做准。”陆轩强调,“第一版只接一个业务模块,跑通了再扩。”
孙明补充:“财务支持已准备就绪,专项预算单独列支,不影响其他项目。”
林娜记录完毕,抬头确认:“方案文档按最高密级归档,访问权限限三人:陆轩、张涛、孙明。”
陆轩看了她一眼,点头。
他知道,越是核心的方案,越容易成为靶子。信任不能代替制度。
会议接近尾声,陆轩最后说道:“我们不是在选一条最容易的路,是在选一条最稳的路。容易的路走不远,稳的路才能通到山顶。”
他收起笔,合上白板架。
“散会。”
众人起身,椅子与地面摩擦发出整齐的声响。
赵宇收拾笔记本,动作利落。几名技术骨干围上去,低声讨论测试流程。张涛被孙明叫住,两人站在门口,快速核对开发周期。
李刚没有马上离开。
他走到白板前,盯着那座手绘的桥看了几秒,伸手撕下那张草图复印件,折好塞进内袋。
胡军在门口等他。
“走?”胡军问。
李刚点头,迈步出门。
走廊灯光依旧偏黄,照在两人身上。李刚忽然说:“这图得让兄弟们看看。”
胡军没问哪张图,只说:“嗯。”
他们拐过转角,脚步声渐远。
会议室只剩陆轩一人。
他没走,站在白板前,看着那三个字——稳、改、守。
手指轻轻抚过“桥接”二字,像是在确认某种重量。
窗外,天色微沉,云层压得低,但未落雨。
他转身,拿起文件,走向办公室。
林娜在文控室收到会议纪要模板,立刻开始整理。她将“bridge-01”方案单独加密,命名后存入核心项目库。权限设置完成,系统提示“访问受限,需双重验证”。
她退出界面,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17:43。
技术中心的灯陆续亮起,第一批测试人员已到位。
张涛走进开发区,打开终端,调出系统架构图。他没有直接修改,而是新建了一个分支,命名为“bridge_test_v1”。
光标闪烁,他输入第一行代码:
if (protocol_match == false) {
initiate_bridge_translation;
}
屏幕安静了一瞬,随即跳出编译通过的提示。
他没松一口气,反而坐得更直。
赵宇站在监控屏前,看着数据流重新开始流动。他调出权限日志,发现刚才那条异常调用请求已被系统标记为“高风险行为”,Ip地址自动加入观察名单。
他没下令封锁,只在备注栏写了一句:“留痕,待查。”
孙明在财务终端前核对预算分配,发现桥接项目预留资金比预估高出12%。他没有删减,反而追加了一笔应急储备金,备注:“技术过渡期不可控风险准备”。
黄杰带着后勤组开始清点开发物资,咖啡、夜宵、备用电源全部按双倍准备。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不会轻松。
胡军在安保室调出技术区巡逻路线,将夜间巡查频次从两小时一次调整为一小时。他特别标注了东侧消防通道,要求红外监控保持实时记录。
陆轩坐在办公室,翻开日程本。
他在“资源整合”条目下画了一条横线,接着写下新的节点:
“桥接验证启动。”
笔尖停顿片刻,又补了一句:
“内不乱,外不侵。”
他合上本子,抬头看向窗外。
城市灯火渐起,像一片燃烧的星海。
他站起身,走向门边。
手搭上门把时,对讲机响起。
林娜的声音传来:“张涛组已提交第一轮接口模拟测试申请,等待授权。”
陆轩按下通话键:“批准。记录所有参数,每十分钟同步一次。”
“是。”
他松开按钮,推门而出。
走廊灯光笔直,映出他前行的身影。
技术中心的大门缓缓开启,蓝光扫过他的胸牌。
他迈步进去,脚步沉稳。
张涛抬头,递来一份打印稿:“这是桥接模块的初始逻辑图,您看看。”
陆轩接过,低头看去。
图纸中央,一座桥横跨两岸,左侧写着“我们的节奏”,右侧标着“世界的规则”。
桥身上,刻着一行小字:
“路不同,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