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亮将海外监测报告递出的瞬间,陆轩的手已经翻过最后一页。会议室里没人说话,空气像被压紧的弹簧,绷得发沉。他合上文件,目光扫过在座众人,声音不高,却如刀锋划过铁板:“卡洛斯想用低价砸开南美市场,那就让他看看,什么叫真正的价值。”
话音落下,他转身走向白板,提笔写下两个字——“创新”。
“阳光计划只是反击的第一步。我们要赢的不只是价格战,是未来。”陆轩笔尖顿了顿,目光如炬,“从今天起,樊星阁不再只是做产品的人,我们要做规则的制定者。而规则,从来不是守出来的,是创出来的。”
林娜坐在桌边,手指轻点桌面。她知道,这不只是应对南美危机的部署,而是一场从内到外的变革号角。
“接下来,我要你们放下过去的经验,把脑子里那些‘一直这么做’的念头全部清空。”陆轩环视全场,“谁有想法,现在就说。不怕错,只怕不说。”
张涛第一个站起来,眼神发亮:“我一直在研究工业智能系统的底层架构。如果我们能把自适应学习模块嵌入控制中枢,设备就能根据使用环境自主优化运行参数。这不是升级,是进化。”
有人皱眉:“技术跨度太大,研发周期至少半年,现在推这个,风险太高。”
“可一旦成功呢?”张涛反问,“别人还在修修补补的时候,我们的设备已经能‘思考’。客户要的不是今天省多少钱,是要十年后还能稳定运转的保障。这就是壁垒。”
陆轩点头:“说下去。”
“不只是技术。”李刚忽然开口,声音带着一贯的冲劲,“咱们的管理模式也得变。现在项目一多,信息传递慢,执行打折扣。我建议搞‘战区制’——按区域划分作战单元,每个单元独立决策、快速响应,总部只定战略方向。”
会议室里一阵骚动。
“你是想放权?”有人质疑,“万一失控怎么办?”
“正因为怕失控,才更该放权。”李刚毫不退让,“打仗的时候,前线士兵等后方下令,黄花菜都凉了。我们现在就是卡在层层审批上,反应慢半拍。战区制不是散架,是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指挥战斗。”
陆轩沉默片刻,忽然笑了:“你小子,胆子不小。”
“我不是胆大,是看得清楚。”李刚直视前方,“樊星阁走到今天,靠的不是一个人强,是一群人敢拼。现在我们要冲国际,靠的也不能只是拼命,得让每个兄弟都变成指挥官。”
掌声从角落响起。赵宇站起身:“我支持李刚。我在大学时学过组织行为学,扁平化管理在跨国企业早有验证。只要配套监督机制和数据反馈系统,完全可控。”
“那就试。”陆轩一锤定音,“先从南美战区试点。胡军,你带队,马亮配合情报支持,林娜协调资源调配。三个月内,我要看到反应速度提升百分之五十。”
他转身在白板上画出新架构图,线条利落,如刀劈斧削。
“技术要突破,管理要革新,服务更要领先一步。”陆轩目光落在张涛身上,“你提的自适应系统,可行性多高?”
“核心算法已有雏形。”张涛调出平板,“难点在硬件兼容性和实时运算负载。但如果能引入边缘计算芯片,问题就能解决。”
“成本呢?”孙明问。
“初期投入不小。”张涛坦然,“一套模块研发加测试,至少八千万。但一旦量产,单台成本可压缩至现有系统的百分之一二。而且,这会让我们彻底甩开对手一个代际。”
孙明低头计算片刻,抬头:“财务可以扛。但必须分阶段投入,确保现金流不断。”
“那就分三步走。”陆轩迅速决策,“第一步,组建专项研发组,封闭开发;第二步,找合作厂商定制芯片,签排他协议;第三步,选三个重点客户做内测,用真实场景验证效果。”
“万一失败呢?”有人低声问。
陆轩看向窗外,城市灯火如星河铺展。他缓缓道:“没有哪一次飞跃,不是踩着失败的灰烬走出来的。我们不怕失败,怕的是连试都不敢试。”
他收回视线,语气陡然转厉:“樊星阁能有今天,不是因为我们聪明,是因为我们敢走别人不敢走的路。校园里那一战,我不是赢在拳头硬,是赢在敢出第一招。现在也一样——谁先创新,谁就掌握主动。”
会议室鸦雀无声。
“我还有一个建议。”张涛深吸一口气,“我们能不能把自适应系统做成开放平台?允许客户接入自己的数据模型,定制专属运行逻辑。这样一来,不只是我们在创新,客户也在参与创造。”
“用户共创?”林娜眼睛一亮,“这不只是卖产品,是建立生态。”
“对。”张涛点头,“让客户从使用者变成共建者。他们越投入,就越离不开。”
陆轩嘴角微扬:“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他走到会议桌前,双手撑住桌面,一字一句:“从今天起,樊星阁进入‘创新攻坚月’。所有部门每周提交至少一条创新提案,管理层带头执行。谁卡在惯性思维里不动,谁就退出核心圈。”
“技术组三天内拿出研发路线图,管理组五天内提交战区制实施方案,市场组同步准备客户共创计划书。”陆轩扫视全场,“我要的不是口号,是行动。明天这个时候,我要看到第一份进度报告。”
散会后,走廊灯光明亮。张涛抱着资料快步前行,李刚追上来:“真要搞这么大动静?”
“你不觉得热血吗?”张涛回头一笑,“这才是陆轩,永远不满足于赢一次,他要的是永远赢。”
李刚咧嘴:“那咱们就得跟上。我刚想起来,战区制还得配一套即时通讯系统,加密级别要高,反应要快。”
“交给我。”马亮从拐角走出,“我已经联系了三家技术公司,今晚就开始测试。”
三人并肩而行,脚步坚定。
指挥中心内,陆轩独自站在大屏前。数据流如江河奔涌,线上绿点、线下黄线、蓝色信息流交织成网。他拿起笔,在空白区域写下“创新中枢”四字,用力圈起。
林娜推门进来:“京东那边发来消息,‘行业标杆’标签上线七十二小时,点击量涨了三百倍。他们想追加合作专场。”
“告诉他们,专场可以,但必须加入我们的客户共创计划。”陆轩头也不回,“让他们知道,跟樊星阁合作,不是蹭热度,是搭未来。”
“孙明刚报上来,南美战区首批人员明天启程。胡军已经订好当地安保和落脚点。”
“好。”陆轩点头,“另外,通知研发组,明天上午九点,我亲自参加第一次闭门会。我要听他们讲,怎么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林娜欲言又止:“压力会不会太大?大家刚打完硬仗,现在又要冲刺……”
“正因为他们刚赢了,才更要趁热打铁。”陆轩转身,目光如炬,“人最容易倒下的时候,不是累的时候,是松劲的时候。我们必须在巅峰时逼自己再跳一次。”
他走到窗前,城市灯火如潮。远处高楼顶端,樊星阁的标志在夜色中熠熠生辉。
“这个世界,从不奖励守成者。”他低声说,却字字千钧,“它只记住那些,敢把路走绝的人。”
次日清晨,研发会议室。
张涛站在投影前,额头渗汗。屏幕上是复杂的算法架构图,密密麻麻的节点如星图铺展。
“这是自适应系统的核心逻辑。”他指向中央模块,“我们采用动态权重分配机制,设备能根据环境变化自动调整运算优先级。比如在高温矿区,系统会自动强化散热控制和故障预警……”
陆轩坐在第一排,目光紧锁屏幕。
“测试环境模拟完成,响应速度比传统系统快十七倍。”张涛声音渐高,“只要芯片到位,三个月内可进入实测阶段。”
孙明翻看预算表,眉头紧锁:“初期投入超出预期两千万。如果南美战区再抽资源,资金链会很紧。”
“那就砍掉两个非核心项目。”陆轩忽然开口,“把省下的钱全投进去。宁可少赚,不能慢创。”
张涛一怔:“你是认真的?”
陆轩站起身,走到投影前,手指重重点在核心模块上:“这里,是我们的未来。钱可以再赚,机会错过了,就永远没了。”
他环视众人:“谁还有疑虑?”
无人应声。
“那就干。”陆轩收手,语气决绝,“从今天起,这个项目代号‘破界’。我要让全世界知道,樊星阁不止能跟上时代,还能定义时代。”
会议结束,众人陆续离开。张涛收拾资料时,发现陆轩还站在原地,盯着屏幕上的架构图。
“你在看什么?”他问。
陆轩没动,只说了一句:“我在看十年后的世界。”
张涛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屏幕上,那串复杂的代码正缓缓旋转,像一颗即将引爆的星核。
陆轩抬起手,指尖轻触屏幕,仿佛要穿透那层冰冷的玻璃,触碰未来的轮廓。
他的手指微微发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