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擎风伫立在“观星者”空间站最顶层的环形观测厅中,仿佛真的化为一尊凝固的雕塑,时间的流逝在他身上似乎被这片吞噬一切的黑暗所扭曲、停滞。
土星巨大的星环如同一扇倾斜的、镶嵌着亿万钻石的窗棂,横亘在巨大的舷窗外,冰冷的光辉无声地洒落,将他挺拔的身影拉出一道长长的、孤寂的阴影。
在这片绝对的寂静与虚空中,曾经的迷茫、焦灼、乃至一丝不易察觉的脆弱,并未如预期般将他击垮,反而像宇宙的极端低温,以一种残酷而高效的方式,淬炼着他意志的每一寸肌理。
迷茫的冰层之下,一股更为坚韧、更为理性的火焰,开始悄然燃起,并逐渐汇聚成不可阻挡的洪流。
他错了,错得离谱。
两百个地球年的光阴,他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将文明的未来、个人的信念,都寄托于一个来自遥远过去的、近乎神话的回声。
他寻找的是一个外部的答案,一个来自先祖林风的认可或指引,仿佛自己,乃至整个人类文明,仍是那个需要师长点头才能迈步的学徒。
但这两百年的等待,这两百年如石沉大海般的沉默,本身就是一个再清晰不过的答案
——真正的道路,从来不需要,也不应该等待他人的背书,尤其是来自一个可能已经超越人类形态、其思维维度与关切焦点都截然不同的存在。
林风的不回应,或许并非源于失望、否定,或是某种考验。
更可能的原因是……这条路,从最初,本就该由后来者自己走完。
文明的成长,如同个体的成熟,终将告别对“父亲”的依赖,独自面对浩瀚宇宙的一切未知、挑战,并为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负起全责。依赖,本身就是一种停滞。
他将目光从吞噬一切的、林风消失方向的深空收回,重新投向他亲手参与缔造、并倾注了半生心血的、环绕土星的文明之光。
那十座功能各异却又通过精密网络浑然一体的城市,如同十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土星的光环与卫星之间;
“锻炉”城喷吐着改造物质的光芒,“智库”城的数据流如同无形的星河,“星港”则如同蜂巢,吞吐着往来不绝的舰船。
纵横交错的能源网络与航路,那如同血脉般奔流不息的运输舰队……
这一切辉煌的成就,曾让他自豪。
但此刻,在他眼中,这不再是终点,甚至可能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文明刚刚结束蹒跚学步、准备真正起跑的预备阶段。
它精致,却仍显局促;
它强大,却未能突破某种无形的天花板。
如果寻找过去的答案被证明是徒劳无功,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创造未来。
与其在故纸堆和虚无缥缈的信号中寻找钥匙,不如用自己的双手,锻造一扇新的大门。
一个前所未有的、恢弘到近乎疯狂的构想,在他经历了极致孤独与深刻反思后的大脑中被清晰地勾勒出来。
这构想的光芒,如同超新星爆发,瞬间驱散了他心中最后一丝阴霾,点燃了他沉寂已久的激情。
他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图景,一个将被动等待转化为主动创造的宏伟蓝图。
他霍然转身,步伐坚定地走向那台镶嵌在观测厅壁、直连“基石”智能体核心的加密通讯终端。
他的脚步落在光洁的甲板上,发出沉稳而有力的回响,在空旷得能听见自己心跳的厅堂内,显得格外清晰。
他的眼神不再困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燃烧的、要将理性与意志推向极致的决然。
“基石。”
他的声音平静无波,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仿佛能撬动星辰的意志。
【我在,执行官李擎风。】
智能体那标志性的、绝对理性且高效的电子音立刻回应,没有丝毫延迟。
“启动最高权限指令,代号:‘母星’。”
李擎风一字一顿,每个音节都如同锤击,烙印在虚拟空间之中,
“目标:开启‘环太阳系卫星网络化与超级工程矩阵计划’,简称‘环日卫星计划’。”
他略微停顿,仿佛在让这个指令所蕴含的惊天重量被核心智能体,甚至被他自己所充分消化,然后开始以平稳而充满力量的语速阐述计划的骨架:
“我们调整文明战略方向。
不再被动地向深空深处漫无目的地寻找一个可能永远沉默的回声。
我们要主动地,将整个太阳系,变成我们的实验室,我们的观测站,我们前所未有的超级工程平台!”
“第一阶段:以太阳系内所有主要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卫星系统为基础,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星系级分布式传感器网络与协同工程矩阵。
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殖民扩张或资源开发,而是要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改造与整合。
我们要将木卫二欧罗巴的冰下海洋变为生命起源和极端环境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利用火卫一、火卫二的轨道特性建立火星防御前哨和深空导航信标;
开发木卫四卡利斯托古老的、坑洼不平的地表,建设超深地下屏蔽实验设施;
甚至,对于水星和金星这类缺乏天然卫星或环境极端的行星,我们要评估建造大型人工轨道站或俘获小型天体改造为‘人造卫星’的可行性!
最终,将所有节点纳入一个统一的、物理上遍布太阳系、信息上高度协同的超级系统之中。”
“第二阶段:以此庞大的实体网络为依托,开展我们之前只能在‘基石’超算数据库里进行模拟推演的‘星系级工程实验’。
我们要验证广义相对论预言下的引力透镜效应在宏观尺度上的具体应用,尝试在行星级别上引导和汇聚能量流,建设跨行星尺度的能量传输通道。
甚至……探测和解析太阳系本身的引力背景辐射,窥探时空的底层结构,寻找可能存在的高维褶皱或量子泡沫的证据。
这是将基础物理理论,转化为可观测、可操作的巨型工程实践。”
他的目光锐利如刀,仿佛已经穿透了空间站厚重的舱壁,看到了那纵横交错于各大行星轨道之间的巨大能量脉络和物质流,看到了无数工程舰船像工蚁般忙碌的景象。
“最终目标:以此史无前例的庞大工程为载体,结合我们已掌握的‘星璇’数据库中的先祖知识,进行终极的‘星系物理数据库’的构建与解析。
我们要超越理论推演,真正地、实证地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恒星系统的‘物理规则细节’,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公式,而是可验证、可应用、甚至可能局部修改的工程数据集合。
我们要用太阳系这个天然的实验室,亲手丈量出制约超光速航行的物理壁垒究竟有多厚,是什么构成了时空看似平滑的经纬,甚至……
这个宇宙,是否允许存在我们尚未感知到的‘邻居’,以及我们该如何与之建立联系。”
“如果林风先祖的超光速实验最终消失于无形,未能给我们留下现成的星图,那么,我们就用整个太阳系为尺规,亲自丈量出通往答案的道路!
我们不再寻找飘渺的传说,我们要亲手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传说!”
李擎风的声音在最后陡然升高,带着一种开创纪元、义无反顾的决绝。
“向太阳系理事会、林氏家族所有深空分部、以及所有与我们志同道合的深空开拓者团体,发布‘母星’计划纲要。
通告全体人类,文明的下一个时代,将从我们亲手点亮环绕每一颗行星的卫星开始!”
【指令确认。
最高权限指令‘母星’已录入核心日志。
开始进行初步可行性评估与全球资源统筹……
警告:此计划规模预估将超越人类文明以往所有大型工程(包括土星十城建设)的总和,预计将消耗文明现存可调动资源的百分之六十至七十五,高峰期可能超过百分之八十五。
工程周期初步模型显示可能长达五至八个世纪。
存在大量不可预测的技术瓶颈、社会稳定性风险、及潜在的外部环境未知变量。
风险评估等级:最高级。
是否确认执行最终授权?】
冰冷的警告声在厅内回荡,全息投影上瞬间刷过一连串天文数字般的资源需求清单、可能遇到的、连“基石”都难以精确模拟的技术困境列表,以及标红的、关于社会承受力的严重警示。
李擎风的面容如同铁铸,没有丝毫动摇。
他的目光扫过那些令人心悸的数字和警告,仿佛看到的不是风险,而是必须跨越的阶梯。
他的手指在泛着微光的虚拟授权界面上重重按下,动作干脆利落,如同将文明的印章,以千钧之力,盖在了通往未来的命运契约之上。
“确认授权。
风险与机遇永远并存,而停滞不前、固步自封,才是文明面临的最大、最不可逆转的风险。
我,李擎风,以土星特区最高执行官的身份,授权‘母星’计划……
立即启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