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望舒”区那场震动月表和认知的钻探事故,已经过去三天。
在“星尘预案”最高保密等级的冰冷铁幕下,所有关于那个深埋十七公里、规则得令人心悸、密度远超认知的几何体的原始数据,都被星璇施加了多重量子加密封印,锁死在“望舒”控制中心的核心服务器内。
一份由陈岩博士主笔、林晓月副署的《超高围压冲击测试初步方案大纲》,带着沉甸甸的技术挑战和未解的谜团,也已通过最高密级信道提交给静海基地总控及cASc深空探测部,等待着最终的评估与批复。
整个“望舒”区笼罩在一种无声的、待命般的凝重之中。
外松内紧。
工程师和技术员们依旧在各自的岗位忙碌,但空气中弥漫的已不仅仅是臭氧和仪器散热的气息,更添了一分无形的压力,一种对脚下未知存在的敬畏与对保密纪律的绝对遵从。
任何关于“那个深度”、“那个结构”的字眼,都如同禁忌,消失在严谨的工作交流之外。
晓月将那份沉甸甸的未知暂时锁进思维的深处,如同将一枚高密度的异星物质封存进铅罐。
此刻,她的注意力需要聚焦在另一个同样关键、但更“务实”的战场。
冲击测试的设备改装和审批流程需要时间,而“冰泉计划”的验证节点,却如同月球轨道上的卫星,刻不容缓地运行着。
静海基地,“望舒”区地下三层,c-7低温实验室。
空气冰冷而干燥,带着高效空气循环系统过滤后的特有洁净感,以及从大型真空密封罐中逸散出的、极细微的液态氮蒸发留下的金属冷冽气息。
巨大的曲面观察窗外,是灯火通明的真空主测试舱。
舱内,一支经过特殊改装的钻探臂正被精密的万向机械手固定着,其前端搭载的,正是“冰泉计划”的核心设备之一——超临界二氧化碳深低温钻头原型机。
林晓月穿着银灰色的工程师工装,额前几缕碎发被安全帽檐压住。
她站在观察窗前,目光透过高强度复合玻璃,紧盯着钻臂与下方模拟月壤样本的交接点。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手中平板终端的边缘滑动,上面显示着星璇实时演算的钻头热力学模型。
三天前钻头瞬间损毁的刺目景象,如同底片般偶尔在脑海深处闪现,让她下意识地更专注地审视着眼前这具新“牙”的每一个细节。
“热膨胀系数补偿参数确认无误,钻头材料晶格稳定性在预设温度梯度下保持在设计阈值内。”
陈岩的声音从通讯频道传来,清晰、平稳,带着他特有的、近乎刻板的精确性。
他站在晓月侧后方几步远的中央控制台前,双手在虚拟键盘上快速输入指令,调取着星璇提供的应力分布热力图。
屏幕上,代表着钻头内部微观结构受力的色块稳定在安全的蓝绿色区间,只有与月壤接触的尖端区域呈现淡淡的警示黄。
他的镜片反射着屏幕的冷光,看不出丝毫波澜,仿佛三天前那场颠覆性的发现只是又一个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已被他高效地纳入了工作流程。
“收到。”
晓月应道,声音同样平稳,但目光没有丝毫离开钻头。
“低温工质注入系统压力稳定,临界点监控正常。星璇,模拟钻头在-180c至月壤冰层实际接触面的瞬时热交换效率。”
她的思维深处,那个规则的几何体模糊的轮廓一闪而过,随即被眼前精确的数据流覆盖。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未知压力的释放。
「正在计算。模型优化中,接触面热传导效率预计为理论值的87.3%,主要损耗源于模拟月壤孔隙率分布的不确定性及极低温下可能存在的微尺度冰晶升华效应。」
星璇温和理性的声音在晓月和陈岩的神经接口中同步响起,同时在中央大屏的一角更新了数据流。
这是“冰泉计划”的关键节点之一——极地水冰原位钻探取样的首次全系统联调测试。
目标并非直接提取纯净水冰,而是验证在月球极地永久阴影区的极端低温(-230c以下)和真空环境下,能否安全、高效地利用月表原位资源(太阳能电解水冰)制取液氢\/液氧推进剂。
其核心在于攻克深低温钻探的“冰锁”难题:钻头高速旋转产生的摩擦热极易导致冰层融化再凝结,瞬间卡死钻具。
晓月的解决方案灵感源于星璇数据库中的地球超深钻探资料: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钻探工质和冷却剂。
在地球常温下,这已属前沿技术。
但在月球极地,它面临更为严苛的挑战——工质本身也处于超低温状态,相变控制、流动性与热交换效率都需重新设计。
“启动钻探模拟,目标深度:5米模拟冰层混合月壤。”
陈岩下达指令,声音如同冰冷的指令代码。
他镜片后的目光锐利,紧盯着钻头前端高精度传感器传回的初始数据流,仿佛要将任何微小的异常都扼杀在萌芽状态。
观察窗内,钻臂缓缓下降。
伴随着几乎不可闻的轻微嗡鸣(通过舱壁传导的微弱振动),钻头尖端开始高速旋转。
乳白色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在特制管道内奔涌,在进入钻头内部复杂微通道的瞬间,其状态在星璇的精密控制下完成了从液态到超临界态的相变转换。
屏幕上,代表钻速、轴向压力、扭矩、温度梯度的曲线图开始跳动。
钻头以一种稳定的速率切入模拟月壤层。
温度传感器显示,接触点附近的温度被牢牢压制在-200c以下,远低于水冰升华点。
“钻速稳定在每分钟0.85米,符合预期区间。”
一位年轻的女工程师报告,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
控制室内的空气似乎因测试的顺利启动而稍微流动起来。
“摩擦热被有效导出,接触面未见明显融化迹象。”
另一位工程师盯着热成像屏幕补充道。
晓月微微松了口气,但神经并未放松。
这只是理想模型下的初步测试。
真正的挑战在于冰层内部成分的复杂性和未知干扰。
三天前那场事故中瞬间过载的景象,让她对任何可能的“硬点”都保持着高度警觉。
「注意:传感器检测到模拟冰层中嵌入的高硬度硅酸盐碎屑集群,体积占比约2.7%。」
星璇的提示在关键节点响起,精准得如同预知。
几乎同时,钻速曲线出现了一个微小的、但清晰可见的波动!
“钻头负载增加!扭矩上升15%!”
控制台前响起警报提示音。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
陈岩的手指在虚拟键盘上飞舞,调出实时应力分析图。
钻头前端的几个微小区域亮起了警示灯。
“是那些硅酸盐碎屑。”
晓月立刻判断,大脑飞速运转,地底那个坚不可摧的结构带来的压力感瞬间转化为解决眼前问题的专注力,
“星璇,计算当前负载下钻头关键节点的疲劳寿命裕度,并优化钻头自旋频率和进给压力配比!”
她需要确保这具新“牙”不会重蹈覆辙。
「计算中……裕度充足。优化方案生成:建议降低转速8%,同时小幅提升工质循环流量2.3%,重点冷却受应力集中区域。模拟优化后负载可下降至安全阈值。」
星璇的方案瞬间反馈。
“执行优化方案!”
陈岩毫不犹豫,输入确认指令,声音斩钉截铁。
钻头的嗡鸣声调发生了一丝细微的变化。
屏幕上,扭矩曲线应声回落,重新稳定在安全区。
钻头继续平稳地向“冰层”深处推进。
“负载回落!优化生效!”
控制室的气氛明显轻松了一些。
晓月看着钻头稳定工作的画面,眼神中闪过思考的光芒。
模拟环境终究是理想化的。
实际冰层中可能存在更复杂的包裹体,甚至局部压力异常——就像地底深处那个无法解释的存在一样充满了未知。
她需要一个更主动的“眼睛”。
“陈博士,”她转向陈岩,“模拟环境终究有限。实际冰层的不确定性远超于此。我建议在钻头前端加装一套微型主动探地雷达阵列,利用星璇的实时数据处理能力,提前50厘米预测前方结构变化,动态调整钻探策略。”
这个想法,某种程度上也是被三天前的遭遇所催生——面对未知,预判就是生命线。
陈岩侧过头,镜片后的目光审视着晓月,没有立刻回应。
几秒钟的沉默后,他点了点头,仿佛瞬间衡量了所有风险与收益:
“可行。但阵列功耗、体积、抗低温性能以及数据处理延迟必须严格评估。星璇,立刻建模分析该方案的可行性和对钻头整体结构完整性的影响。”
他的要求永远直指核心要素。
「建模开始……预计耗时7分42秒。」
星璇的声音平稳无波。
就在这短暂的等待间隙,晓月手腕上的星璇手环传来一阵独特的震动模式,伴随着一道柔和的蓝色加密通讯提示光纹:
「林风董事长的私人加密通讯请求,优先级:高。环境评估:当前非核心操作节点,通讯时延可接受。建议接入。」
晓月看了一眼仍在全神贯注监控数据的陈岩,快步走到控制室角落一个相对安静的备用终端前。
「接入。」
眼前光影凝聚、稳定。
林风沉稳的全息影像出现在晓月面前。
他身处林氏深空集团总部顶楼那间标志性的办公室,背景是巨大的弧形星图,地球、月球和星港空间站的光点清晰可见。
他的神情带着一丝长途通讯特有的极轻微延迟感,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
“晓月,‘冰泉计划’的联调测试进展如何?星璇同步了初步数据,钻头表现似乎不错。”
林风开口,声音沉稳有力,没有过多寒暄,直接切入核心关切。
“正在进行首次全系统联调,爸。”
晓月的声音清晰,带着一丝汇报工作的正式感,
“钻头在模拟环境中表现稳定,刚刚优化处理了一次硬质碎屑干扰。我们正在评估加装微型主动探地雷达的方案,以提升实际作业的预判和适应能力。”
她快速将关键进展和思路做了简述。
“主动探测……不错的想法,能增加在未知环境下的鲁棒性。”
林风微微颔首,表示认可,随即话锋一转,语气中多了一份深沉的凝重,
“不过,晓月,技术突破固然重要,但‘冰泉’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你知道地球轨道上,关于月球资源开发国际框架的谈判僵持多久了吗?”
他目光炯炯,仿佛要穿透这三十八万公里的距离,将女儿拉入更宏大的棋局。
晓月眼神微凝。
她通过星璇的保密信息通道了解过相关简报:
“知道。地球派坚持月球资源应优先用于地球发展需求,强调‘人类共同遗产’原则;月球自治派则认为我们付出了巨大代价进行开发,理应拥有更大的自主权和收益分配比例。焦点在于氦-3、水冰等战略资源的配额和管辖权。”
“没错。”
林风的声音低沉下来,
“僵局的核心是成本。从月球大规模运回资源,尤其是推进剂原料,成本高昂得让地球上的许多国家望而却步。他们质疑:付出这么多,这种质疑正在削弱支持‘星火纪元’开放战略的政治基础。”
他停顿了一下,加重了语气,
“特别是在现在这个节点,‘望舒’区的发现虽然被严格保密,但其潜在的颠覆性一旦泄露,必然会引发更大的震荡和猜疑。地球上的眼睛,会盯得更紧!”
他的目光灼灼地看着晓月,仿佛要穿透这三十八万公里的距离:
“你的‘冰泉计划’,如果能成功在月球极地原位、大规模、低成本地制取液氢液氧,其意义在于——它直接切断了地球对月球推进剂原料的高度依赖链条!这不仅能大幅降低地月运输成本,更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源博弈的格局。月球生产的推进剂可以用于支持月球自身的扩张、火星探索,甚至直接供应给轨道上的空间站和飞船。月球,将从一个‘资源输出地’,逐步转变为拥有完整太空后勤保障能力的‘战略枢纽’。”
林风的阐述清晰而深刻,将一项技术革新直接提升到了重塑地月经济生态和权力结构的高度。
晓月感到肩上的分量骤然加重。
三天前那场钻探事故揭示的谜团,其潜在影响,父亲看得比她更远、更透。
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科学难题,更成了悬在月球未来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所以,‘冰泉’不仅是技术验证,”林风加重了语气,“它更是一个战略支点。一个撬动僵局,证明月球自主发展潜力与互惠价值的支点。它的成功,将为月球争取更大的话语权,为‘星火纪元’注入新的活力,也是我们应对未来可能因‘望舒’发现而引发的风暴的重要基石。这,”他刻意强调了“望舒”的关联,将两条线在战略层面紧紧拧在一起,“比你埋头钻透月壳里的那个硬疙瘩,在某些人眼里,可能更具现实意义。”
晓月深吸一口气。
父亲的目光总是如此深远,将技术与文明发展的宏大图景紧密相连。
这与陈岩专注解决具体技术难题的“工程师思维”形成了鲜明对比,却又相辅相成。
震撼,此刻化作了推动“冰泉”前进的更强动力。
“我明白了,爸。”
晓月的声音更加沉稳,
“‘冰泉’的价值不仅在于产出推进剂,更在于它证明了月球利用原位资源、实现自我维持和对外服务的能力。这是月球从‘前哨站’迈向‘支点’的关键一步。我会确保它成功。这是应对‘望舒’挑战的战略准备。”
“好。”
林风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欣慰,
“具体实施上,不必追求一步到位的大型化。先期可以中等规模验证,快速产出实际产品,哪怕数量有限,只要证明技术可行、成本可控,就能在谈判桌上成为有力的筹码。记住,技术是钥匙,但用钥匙开门的是人,门后是责任和复杂的抉择。”
他再次强调了传承的理念。
“是。”
晓月郑重回应。
「微型主动探地雷达阵列方案评估完成。结论:可行。需在钻头外壳预留微型天线阵空间,增加功耗约5.7%,数据处理延迟小于50毫秒,在星璇支持下对钻探策略动态优化效率提升显着。结构强度影响在可接受范围。」
星璇的声音适时在晓月和陈岩脑中响起,打断了通讯。
“爸,星璇评估结果出来了,方案可行。我这边要继续测试了。”
晓月说道。
“去吧。注意安全,别熬太晚。”
林风叮嘱一句,影像随即消失。
晓月回到控制台前,陈岩已经看完了星璇的评估报告。
“方案通过。”
陈岩言简意赅,“后续原型机迭代会加入该模块。现在,继续测试,目标:完成5米模拟钻探,全程监控热力学状态和冰层扰动。”
他目光锐利地扫过晓月,补充了一句,
“冲击测试的设备改装清单和审批流程预计还需要两天时间。‘冰泉’的节点,不能因为等待而延误。这,”他顿了一下,声音依旧平稳,但晓月却捕捉到了一丝认同,“关系到我们下一步的战略筹码。”
他显然也从林风的通讯中,清晰地领会到了“冰泉”在当前复杂背景下的额外分量。
测试继续进行。
在星璇的精准控制下,超临界二氧化碳钻头像一把冰冷而高效的手术刀,稳定地切开模拟冰层。
数据流在屏幕上平稳跳动,只有偶尔遇到硬度稍高的包裹体时才会产生微小的波动,但都被优化方案迅速抚平。
每一次成功的规避和穿透,都像是对三天前那次惨烈损毁的一次无声回应。
测试结束时,中央大屏上打出了绿色的“pASSEd”标识。
控制室内响起一阵克制的掌声。
这是一次成功的阶段性验证。
晓月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一些,疲惫感悄然袭来。
她揉了揉眉心,对陈岩说:
“陈博士,我先回宿舍整理一下数据,准备后续的电解和纯化环节的方案。”
三天来的精神紧绷和高强度工作,此刻才稍稍显露出痕迹。
陈岩从屏幕上收回目光,看了晓月一眼,点了点头:
“嗯。电解环节的核心在于如何利用月面充足的太阳能进行高效率、低损耗的深冷电解,以及氢氧的分离、液化、储存技术链的真空适应性和安全性。特别是氢气的逸散控制和防爆设计,在月面极低重力下需要特殊考虑。方案细节明天上午9点前发给我。”
他的要求依旧直接而具体,没有任何多余的关心话语。
但晓月早已习惯。
“明白。”
她拿起平板,准备离开。
刚走到控制室门口,陈岩的声音又从背后传来,比平时似乎低了一度:
“另外……”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林风董事长刚才的通讯强调了‘冰泉’的战略意义?”
晓月停步,转身。
陈岩没有看她,目光依旧停留在测试数据上,但显然他捕捉到了刚才的通讯。
“是的。”
晓月坦然回答,“他强调了‘冰泉’作为改变地月资源博弈格局的战略支点作用,尤其是在……当前‘望舒’背景下的重要性。”
她隐晦地提了一下。
陈岩沉默了几秒,手指在屏幕上划动着,似乎在查看某个参数。
然后,他淡淡地说了一句,语气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认同:
“有道理。技术服务于目标,目标服务于文明。‘冰泉’的产出,能有效缓解基地推进剂依赖地球的瓶颈,提升我们的行动自主性。这很务实。”
他没有说更多,但晓月能感受到他理解了父亲视角的价值,并将其内化到了自己的技术目标中。
这种无需多言的专业默契,在冰冷的实验室里,悄然流动着一丝暖意和面对共同挑战的联结感。
“嗯。”
晓月应了一声,转身离开了控制室。
走廊里灯光柔和,空气依旧带着基地特有的洁净金属气息。
晓月没有立刻回宿舍,而是走向基地的公共观景廊。
巨大的复合视窗外,是永恒的月夜。
静海平原在微弱的地球反光下,呈现出朦胧的银灰色。
远处,环形山的巨大阴影如同蛰伏的巨兽。
她靠在冰冷的强化玻璃上,看着窗外死寂而壮丽的景色。
手腕上的星璇手环发出微弱的蓝光。
「您的生理指标显示轻度疲劳,建议休息。」
星璇温和提醒。
“星璇,”晓月没有回应休息建议,而是在心中默问,“基于现有数据,模拟一下在‘沙克尔顿陨石坑’边缘部署第一套‘冰泉’工业单元的物流和能源需求。规模——按中等验证量级。”
父亲的建议——快速验证,产出实际产品——清晰地指引着她的下一步。
「正在建模。目标地点:沙克尔顿陨石坑永久阴影区边缘(光照\/阴影过渡带)。单元组成:深低温钻探平台(升级版)、模块化深冷电解槽、多级纯化系统、液氢\/液氧储罐阵列(真空多层绝热)、配套能源系统(大型可展开式太阳能帆板阵列及熔盐储能单元)。」
「物流需求:需‘青鸾’货运飞船3架次,主要运输重型设备框架、大型太阳能帆板、熔盐储能核心及部分无法月壤打印的精密部件。」
「能源需求:峰值功率需22兆瓦,考虑到极地光照角度和月尘覆盖影响,实际部署太阳能帆板面积需冗余设计35%。熔盐储能单元需满足14个地球日的连续无光照供电需求。」
「部署难点:过渡带地形崎岖,设备精准定位与稳定安装挑战大;极端低温对材料、密封件、润滑剂的可靠性要求极高;氢氧储存的长期安全监控体系需万无一失。」
星璇有条不紊地列出关键点和数据。
看着这些具体而微的挑战,晓月却感到一种脚踏实地的力量。
父亲描绘的战略远景是星辰大海,脚下的谜团深不可测,但通往它们的每一步,都需要像陈岩那样,用严谨的工程思维去解决一个个冰冷而具体的问题。
三天前的震撼和此刻的压力,都化作了推动“冰泉”前进的燃料。
她拿出随身携带的钛合金鲁班锁。
在月面的微重力下,它似乎更显轻盈。
冰凉的金属触感顺着指尖传来,带来一丝熟悉的慰藉。
她想起父亲的话:“技术是钥匙,用钥匙开门的是人。”
她和陈岩,以及无数在月球、在地球上为“星火”奋斗的人,正是那些在冰冷宇宙中,试图用智慧与坚韧铸造钥匙、开启未来之门的人。
而“冰泉”,就是此刻握在她手中的那把钥匙。
“星璇,帮我预约明天上午10点与基地工程规划部张工的会议,主题是‘冰泉’验证单元的初步选址和物流评估。”
晓月收起鲁班锁,心中做出决定。
中等规模验证,快速产出实际产品——这是父亲的战略建议,也是打开僵局的第一步,更是应对“望舒”谜团所带来的不确定未来的必要准备。
「预约已确认。提醒:您仍有电解环节方案需完成。」
星璇尽职地提醒。
“知道了。”
晓月嘴角微微上扬,转身离开观景廊,步履重新变得坚定。
走廊的灯光将她的身影拉长,投向通往生活区的通道。
窗外,月壤无声,星辰漫天。
而在脚下深处,在基地的实验室和规划室中,一项名为“冰泉”的计划,正如同悄然融化的极地冰晶,开始孕育着改变地月格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