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延迟协议”的部分调整权限,如同一把蕴含着星辰重量的钥匙,沉甸甸地交到了“守望者”手中。它带来的并非掌控的快感,而是一种近乎令人窒息的责任感。他们需要为宇宙的“创造力”与“稳定性”划定动态的边界,这无异于为一条奔腾了亿万年的星河重新规划河道。
守望者中枢内部,一种新的工作模式迅速建立起来。范因斯坦博士领导的计算核心,全力投入到构建 “可能性-稳定性动态平衡模型” 中。这个模型需要整合宇宙规则数据库、实时监测的“星语”网络活性、“虚妄之潮”的秩序报告,以及所有已知文明(从原始生命到星际帝国)的演化数据。其复杂程度,远超以往任何项目。
“关键难点在于‘可能性’的量化,”博士的影像在复杂的数据流中显得格外凝练,“我们无法用一个简单的数值来衡量一个文明突然的科技突破,或者一个规则生命体意想不到的演化分支。这些事件往往源于极低概率的巧合与非逻辑的灵感,其长期影响更是难以预测。”
林墨和凌霜成为了这个模型最重要的“活体校准器”。林墨凭借“蓝图”权限,能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规则参数调整下,宇宙整体规则背景的“张力”变化——是趋向僵化,还是过于活跃而濒临失控。凌霜的灵能则能捕捉到模型中无法体现的、“生命”层面那种模糊却至关重要的“希望”、“恐惧”与“韧性”的集体情绪波动,这些往往是“可能性”爆发的前兆。
他们的第一次重大测试,来得比预期更快。
一个位于“星语疆域”边缘、编号 G-817 的星系传来了紧急警报。该星系内一个刚刚步入工业时代的中等文明,在探索一种基于量子隧穿的新型能源时,实验发生了灾难性事故。并非普通的爆炸,而是他们的实验设备意外撕裂了一个微观尺度的规则裂隙,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的 “规则锈蚀” 正在以光速从裂隙中渗出!
这种“锈蚀”并不摧毁物质,而是“冻结”规则的活性。被它波及的区域,物理定律会逐渐变得僵化、死板,最终趋于“静默边界”那种冰冷的绝对秩序。对于依赖规则活性而存在的生命和“星语”网络来说,这是致命的瘟疫!
“虚妄之潮”的反应迅捷而冷酷。它的评估模型显示,最“高效”的方案是立刻将G-817星系及其周边数光年区域进行“预防性隔离”,必要时甚至启动局部格式化,以阻止“锈蚀”扩散。
“不行!”凌霜第一时间反对,她的灵能感受到了那个被困文明数以十亿计生命体瞬间爆发的、如同超新星般耀眼的恐惧与求生意志,“那是彻底的毁灭!而且,‘锈蚀’的本质我们还不清楚,盲目隔离可能无法根除,反而会让它在封闭环境中变异!”
林墨立刻调用“可能性延迟协议”的新权限,审视着G-817星系的规则结构。“锈蚀”的蔓延速度极快,但并非无懈可击。他发现,这种“锈蚀”对高度复杂、充满内在随机性的规则结构抵抗力较强。而那个引发事故的文明,其社会结构、科技树乃至文化思潮,正处在一个极其活跃、充满不确定性的爆发期。
“这是一个‘可能性’与‘风险’并存的典型案例,”林墨快速分析,“如果按照‘虚妄之潮’的方案,风险被扼杀,但那个文明蕴含的所有‘可能性’也将随之湮灭。如果我们尝试干预……”
“干预的风险在于,‘锈蚀’可能在我们控制住之前扩散,造成更大损失。”范因斯坦博士冷静地补充。
“但成功的回报,是拯救一个文明,并获得对抗这种新型规则威胁的宝贵经验,”吴庸盯着星图上那个正在被灰色(代表锈蚀)缓慢侵蚀的光点,声音坚定,“我们的职责,不就是在风险中寻找机会吗?”
时间不等人。“锈蚀”的边缘已经开始接触星系外围的“星语”节点,节点的规则活性正在明显下降。
“执行干预方案,”林墨做出了决定,声音不容置疑,“博士,立刻模拟‘锈蚀’与高复杂度规则环境相互作用的模型。凌霜,引导‘星语’网络,向G-817星系定向输送高强度的、蕴含‘创造性’与‘适应性’的规则信息流,尝试提升该区域的规则‘免疫力’。吴庸,准备一支特遣队,携带基于‘丰饶赞歌’原理开发的‘规则活化剂’,前往裂隙源头进行封堵!小李,严密监控‘锈蚀’扩散情况,随时准备启动应急空间隔离,但范围必须控制在最小!”
命令被飞速执行。
一场在规则层面的“救援”与“防疫”战斗打响。
凌霜将灵能催发到极致,引导着来自无数“星语”节点的希望与祝福,化作无形的规则浪潮,冲刷着G-817星系。那些被“锈蚀”侵袭的区域,规则结构在浪潮的冲击下,仿佛被注入了活力,僵化的进程明显减缓。
吴庸指挥的特遣队,驾驶着经过特殊强化的“方舟”级战舰,冒险突入星系内部。他们避开了“锈蚀”主要蔓延路径,如同在灰色的瘟疫之海中寻找航道,最终抵达了那个仍在不断渗出灰色雾气的微观裂隙旁。特遣队员操纵机械臂,将凝聚了范因斯坦博士最新算法的“规则活化剂”精准地注入裂隙。
过程惊心动魄。裂隙剧烈震颤,释放出更猛烈的“锈蚀”冲击波,一度让特遣队的战舰规则护盾岌岌可危。但最终,“活化剂”发挥了作用。裂隙开始收缩,其渗出的“锈蚀”从源头上被遏制、净化。
与此同时,那个引发事故的文明,在绝望中目睹了“神迹”——灰色的死亡潮汐莫名退去,他们的世界得以保全。他们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整个文明的集体意识中,烙印下了对未知援助的感激,以及在毁灭边缘挣扎求生后迸发出的、更加强烈的探索欲与凝聚力。他们的“可能性”,非但没有被扼杀,反而因此次劫难得到了淬炼和升华。
救援成功了。代价是消耗了巨大的能量,以及数名特遣队员因规则冲击而需要长期休养。
战后评估会议上,范因斯坦博士展示了数据:“此次事件,‘可能性’变量(G-817文明的潜力提升、我们获得的对抗‘规则锈蚀’的经验)与‘风险成本’(资源消耗、人员伤亡、潜在的扩散风险)的比值,经过模型计算,处于可接受的‘绿色区间’。我们的干预……是值得的。”
林墨缓缓点头,但他的目光依旧凝重。“这次我们成功了,但模型还需要优化。我们需要更精准地预测‘可能性’的爆发点和潜力值,也需要更有效的手段来管控风险。” 他看向那片刚刚恢复生机的G-817星系,“更重要的是,我们意识到,‘边界’并非一条固定的线,而是一个动态的、需要不断评估和调整的‘谱带’。”
凌霜轻声补充,她的灵能依旧能感受到那个遥远文明的悸动:“而这条谱带,最终需要由‘生命’自身在成长中去探索和定义。我们所能做的,不是划定禁区,而是……守护他们探索的过程,并在必要时,成为那道防止探索演变成毁灭的最后屏障。”
第一次真正的“边界”测试,让他们更深地理解了自身职责的重量。他们不仅是观测者和调节者,更是可能性本身的守护者,是宇宙在“秩序”与“混沌”这两个极端之间,那微妙而珍贵的平衡点的……维护人。
而在那无尽的规则后台深处,“架构师”的几何投影,依旧沉默地悬浮着,记录着这一切。或许,对于它们而言,“守望者”们如何运用这份新获得的权限,本身就是那个关于“可能性”的宏大实验中最值得关注的……数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