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无形之墙
午时将至,林夙再次来到冷却管道深处的观测点。今日神机堂内部的能量躁动远超以往,显然全功率测试的准备工作已进入最后阶段。他必须确认最后一段路径的状况。
借助“洞见”扫描镜,他仔细分析着通往地下三层入口的路径。那是一条悬浮于球形空间侧壁的金属廊桥,桥身布满防御符文,入口处有两尊融灵守卫如石雕般伫立。但这些都在预料之中。
他的目光越过廊桥,试图寻找一条能绕过正面守卫、直接切入核心区的路径。扫描镜的能量视野中,球形空间内狂暴的能量乱流如同彩色风暴,而在风暴与廊桥之间,存在一片奇异的“平静区”。
就是那里!
那片区域能量流动异常平缓,仿佛风暴眼中的寂静之地。若能抵达那里,或许能避开大部分防御,更接近核心。
他小心翼翼地从管道裂缝中钻出,如同壁虎般沿着穹顶复杂的结构向那片“平静区”移动。二代作战服的光学迷彩全力运转,使他几乎与金属穹顶融为一体。他避开偶尔扫过的探测波,身形在巨大的管道与支架间灵活穿梭。
距离“平静区”仅剩十丈之遥,已能清晰看到那片区域边缘流转的微光。林夙心中一喜,加速向前。
然而,就在他即将踏入那片区域的瞬间——
“嗡!”
一股无形却厚重如山的阻力猛然出现!他感觉自己撞在了一堵看不见的墙壁上,巨大的反震力将他狠狠弹回,若非及时用符音构造器稳住身形,险些从穹顶跌落!
怎么回事?
他惊疑不定地看向前方。空无一物,扫描镜中也显示那里没有任何实体或能量屏障。
他谨慎地再次靠近,伸出手,缓缓向前探去。
指尖在某个看不见的边界处停了下来。一股冰冷、绝望、充满排斥感的力量阻挡着他的前进。触碰到屏障的瞬间,无数混乱的意念碎片涌入他的脑海——撕裂般的痛苦、被囚禁的愤怒、对毁灭的恐惧、以及对遥远记忆中那片生态乐园的无尽眷恋……
这是……核心的情绪!
第二节:悲鸣解析
林夙立刻后撤,切断与屏障的接触,脸色凝重。
“检测到高密度情绪能量场,”秦迅速分析道,“非人为构造,由目标‘高效聚灵核心’的负面情绪与失控能量自发混合形成。命名为‘哀歌之壁’。”
“哀歌之壁……”林夙喃喃道,回想起昨日窥见的核心那痛苦的搏动。
“该屏障性质特殊,”秦继续解释,“常规物理、能量攻击无效,甚至会吸收攻击能量强化自身。其防御机制基于情绪共鸣——唯有理解其‘哀歌’,并以相反的‘频率’回应,方能中和屏障,短暂开启通道。”
反向频率共振?林夙眉头紧锁。这意味着他不能强行突破,而是要去理解、去感受核心那极致的痛苦与绝望,然后找出与之截然相反的“情绪频率”来安抚它?
这听起来更像是一场心理治疗,而非技术破解。
他再次小心翼翼地靠近“哀歌之壁”,这次没有试图突破,而是将精神力如同触须般缓缓延伸,轻柔地接触那道无形屏障。
瞬间,更汹涌的情绪洪流将他淹没:
他“看”到自己(核心)被从熟悉的生态穹顶中粗暴地扯出,被陌生的、充满贪婪意图的能量强行激活;
他“感受”到身体(结构)被一次次过载运行,内部精密回路不断崩坏、撕裂的剧痛;
他“听”到那些渺小生物(墨家工匠)无视自己的哀鸣,只将自己视为无情的能量源,甚至准备进行最终的自毁测试……
孤独、愤怒、悲伤、以及对回归“家园”的渴望……种种情绪交织成一片绝望的深渊,构成了这堵拒绝一切的墙壁。
林夙的脸色微微发白。即使只是间接感受,这股情绪的冲击也足以让常人崩溃。核心承受了多久这样的折磨?
第三节:共鸣之试
“分析情绪频谱,”林夙稳住心神,对秦下令,“找出其主导情绪及波动规律。”
“分析中……主导情绪:被囚禁的愤怒(占比37%)、对毁灭的恐惧(28%)、对过往的眷恋(19%)、以及……一丝微弱的、对沟通的渴望(1.3%)。”
秦将复杂的情绪量化成数据流,“波动规律与核心能量搏动同步,峰值出现在每次能量超载冲击时。”
愤怒、恐惧、眷恋、渴望……
林夙沉思着。反向频率,并非简单的“快乐”对抗“悲伤”。它需要一种能精准回应这四种主导情绪的特质。
对抗“被囚禁的愤怒”的,应是“给予自由的承诺”?
消解“对毁灭的恐惧”的,或是“展示生存的希望”?
回应“对过往的眷恋”的,也许是“指引回归的路径”?
而那丝“对沟通的渴望”,则需要“伸出理解之手”?
这太抽象了!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能被屏障识别和接受的“频率”?
他想起了符音之术。符音本就是能量与意念的载体,或许能成为传递这些“反向情绪”的媒介。
他尝试着,将一丝包含着“安抚”、“理解”意念的精神力,融入一段温和的符音之中,如同低声的安慰,轻轻送往屏障。
屏障微微波动了一下,那汹涌的负面情绪似乎有瞬间的凝滞,但随即,更强烈的排斥感涌来!他的符音如同石沉大海,被无尽的悲鸣吞没。
不对!这种单方面的“安慰”,在核心看来,或许更像是怜悯和施舍,反而加剧了它的愤怒。
他需要的是“共鸣”,是“理解”,是“同行”,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安抚”。
林夙闭上眼睛,回想起自己穿越之初的迷茫与无助,回想起面对赵乾追杀时的绝望,回想起在先驱者试炼中感受到的那份沉重……他并非没有体会过类似的情绪。
他调整心态,不再试图去“安抚”屏障,而是尝试去“理解”它,去“分享”那份沉重。
他再次吟诵符音,这一次,音律中少了几分技巧,多了几分真诚的悲悯与坚定的同行之意。他仿佛在说:“我听到了你的痛苦,我理解你的愤怒,我与你一样,背负着沉重的使命。让我帮你,让我们一起,寻找回家的路。”
第四节:裂痕微光
奇妙的变化发生了。
当这段蕴含着“理解”与“同行”意念的符音触及“哀歌之壁”时,屏障不再剧烈排斥。那混乱的负面情绪洪流仿佛遇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虽然依旧汹涌,却少了几分攻击性。
林夙能感觉到,屏障的“厚度”似乎在微微变薄,虽然远未到开启通道的程度,但不再像之前那样坚不可摧。
“共鸣度提升至7%,”秦报告道,“检测到屏障内部能量结构出现极其细微的松动。推测需将共鸣度提升至80%以上,方可形成稳定通道。”
7%……距离80%还遥遥无期。而且,这种精神层面的共鸣极其消耗心力,仅仅是维持这7%,林夙就已感到精神疲惫。
他暂时后撤,回到相对安全的观测点,脸色苍白地喘息着。
“哀歌之壁”的破解,比预想的更加困难。它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心性与共情的能力。他必须在最终行动时,在极短的时间内,将共鸣度瞬间提升到临界点。
这需要更深的领悟,更需要……在关键时刻,与核心建立起超越言语的信任。
远处,球形空间中心,那枚被锁链束缚的核心再次剧烈抽搐起来,亮白色的裂痕似乎又扩大了一分。它的“哀歌”变得更加急促、尖锐,仿佛在预示着时间的紧迫。
林夙深深看了一眼那悲壮的光景,将“哀歌之壁”的触感、核心的情绪波动规律、以及那初步建立的微弱共鸣感,牢牢刻印在脑海中。
屏障已现,路径未通。
但他相信,既然留下了“反向频率共振”这把钥匙,就必然存在那扇对应的门。
他悄无声息地沿原路返回,心中对最终的行动方案,进行了最后一次,也是最为关键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