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刚过,朱雀街社区的小广场就热闹起来。青砖地被扫得干干净净,中间摆了十张竹桌,桌上放着陶碗、勺子和提前备好的食材 —— 生姜、红枣、鸡蛋、莲子,都是苏软桃特意挑选的 “家常易取” 食材。今天是江南药膳学堂第一次进社区开公益课,主题是 “教长辈做简易补身药膳”,消息一传开,社区里的老人们早早就搬着小马扎来占位置了。
“软桃姑娘来啦!” 不知是谁喊了一声,人群立刻安静下来,目光都投向路口。苏软桃穿着浅绿布裙,系着蓝布围裙,手里提着个竹篮,里面装着刚煮好的生姜红枣茶;萧璟渊跟在后面,扛着一摞印好的食谱手册,还特意穿了身轻便的常服,怕吓到老人。
“各位阿婆、大爷,辛苦大家等这么久。” 苏软桃走到广场中央,笑着鞠躬,“今天咱们不教复杂的,就学两道简单的 —— 生姜红枣茶和鸡蛋羹,都是补身子的,在家就能做,材料也好找。”
老人们纷纷点头,张阿婆(不是江南的张阿婆,是社区里的老街坊)拉着软桃的手说:“姑娘,我家老头子总怕冷,这生姜红枣茶正好给他喝,你可得教慢点,我记性不好。”
“您放心,阿婆,我一步一步教,保证您学会。” 苏软桃扶张阿婆坐下,然后拿起一块生姜,“咱们先看生姜 —— 要选表皮光滑、没有黑斑的,这样的生姜才新鲜,驱寒效果好。切的时候不用太细,薄片就行,煮的时候能出味。”
她一边说,一边演示,萧璟渊在旁边帮着分生姜,还特意把切好的姜片放在小碟里,递给每位老人:“大家摸摸看,新鲜的生姜摸起来硬实,闻着有股辛辣味。”
老人们好奇地拿起姜片,有的还凑到鼻尖闻了闻,李大爷笑着说:“以前买生姜就看大小,没想到还有这么多讲究,今天真是长见识了。”
接下来是煮茶,苏软桃把姜片、红枣放进大砂锅,加了适量的水,放在煤炉上:“水要没过食材两指,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煮一刻钟就行,不用加糖,红枣本身就甜,血糖高的大爷阿婆也能喝。”
煮茶的间隙,她开始教做鸡蛋羹。“鸡蛋要选新鲜的,磕开后用筷子顺时针搅,搅到蛋液起泡,这样蒸出来才嫩。” 苏软桃磕了个鸡蛋,手腕轻轻转动,筷子在碗里划出均匀的圈,“水和蛋液的比例是 1:1.5,加一点点盐,搅均匀后过筛,这样蛋液里没有杂质,蒸出来更光滑。”
社区里的王阿婆试着搅蛋液,手有点抖,蛋液洒了点在桌上,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老了,手不听使唤了。”
苏软桃赶紧走过去,握着她的手一起搅:“阿婆,慢慢来,不用急,咱们在家做,不用追求完美,好吃就行。” 萧璟渊也递过一张纸巾,笑着说:“我第一次搅蛋液,洒得比您还多,软桃教了我三次才学会。”
王阿婆被逗笑了,手也不抖了,慢慢搅着蛋液,眼里满是认真。
生姜红枣茶煮好了,苏软桃给每位老人盛了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汤里飘着姜片和红枣,香气漫满了小广场。张阿婆喝了一口,暖得从喉咙到心口都舒服,笑着说:“真好喝!比我以前煮的好喝多了,以后每天给老头子煮一碗。”
鸡蛋羹也蒸好了,嫩黄的蛋液颤巍巍的,撒上一点葱花,看着就有食欲。李大爷尝了一口,赞道:“真嫩!比我家老婆子蒸的还嫩,我家小孙子肯定爱吃。”
公益课结束时,老人们都拿着食谱手册,围着苏软桃问东问西 ——“姑娘,鸡蛋羹能不能加虾仁啊?”“生姜红枣茶冬天煮是不是更好?” 苏软桃都耐心回答,萧璟渊帮着收拾东西,还把剩下的食材分给老人们:“这些生姜红枣大家带回家,今晚就能试着做。”
社区主任走过来,握着苏软桃的手说:“姑娘,太感谢你了!老人们都盼着下次你再来开课呢,不仅教药膳,还这么有耐心,真是难得。”
“应该的,” 苏软桃笑着说,“能帮到大家,我也开心。以后要是大家有需要,我随时来。”
回去的路上,萧璟渊帮软桃提着空竹篮,笑着说:“你刚才教王阿婆搅蛋液的时候,特别温柔,比在学堂教学员还耐心。”
“老人们不容易,记性不好,动作也慢,得多体谅。” 苏软桃靠在他身边,“而且药膳本来就是为了让人健康开心,能让他们学会给家人做,比什么都好。”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朱雀街的灯笼渐渐亮了起来,暖黄的光映着他们的笑容,像这碗生姜红枣茶一样,满是温情。苏软桃知道,公益课不仅是传扬药膳,更是传递温暖 —— 让药膳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每个家庭都能尝到这份暖心的味道,这才是母亲当年传承药膳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