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春阳暖融融的,桃记总店的门口早早围了不少熟客,林晓月和李石头却有点紧张 —— 今天是学堂学员第一次来桃记帮工,苏软桃特意交代,要从 “认菜、端汤、记需求” 开始,可两人还是怕出错,站在门口互相打气。
“晓月,你别紧张,软桃姑娘说咱们就当练习,” 李石头挠挠头,手里还攥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 “当归羊肉汤 —— 补气血,适合老人”“莲子百合羹 —— 清热,适合年轻人”,是他昨晚熬夜整理的,“要是记不住功效,咱们就看本子。”
林晓月点点头,却还是攥紧了围裙的边角 —— 她从小在江南乡下长大,没见过这么多客人,怕自己端汤时手抖洒了。
“别站着了,进来吧,” 春杏笑着走出来,拉着两人进屋,“姑娘说了,先带你们认食材,后厨刚运来新鲜的荠菜和春笋,正好教你们怎么分辨好坏。”
后厨里,苏软桃正蹲在竹筐前,手里拿着一棵荠菜,看到两人进来,笑着说:“来,看看这荠菜,好的荠菜叶子是锯齿状的,根部是白色的,上面还有细细的绒毛;要是叶子光滑,根发黄,就是老了,口感不好。”
林晓月和李石头凑过去,认真地看,李石头还伸手摸了摸荠菜的绒毛,小声说:“原来这么多讲究,以前在乡下挖荠菜,只知道能吃就行。”
“药膳的根本在食材,认清楚好坏,才能做出好药膳,” 苏软桃笑着说,又拿起一根春笋,“春笋要选尖部发紫的,表皮光滑没有黄斑,这样的笋才嫩;你们看这根,尖部发绿,就有点老了,得焯水久一点。”
两人跟着软桃认完食材,客人渐渐多了,春杏安排李石头帮客人盛汤,林晓月帮忙记点单。李石头端着一碗当归羊肉汤,走到一位白发老伯桌前,紧张地说:“老伯,您的羊肉汤,这个…… 补气血。”
老伯笑着接过汤,说:“小伙子,我常来吃,知道这汤好!你是软桃姑娘的徒弟吧?”
李石头愣了一下,随即点头:“是啊,您怎么知道?”
“看你这么认真,跟软桃姑娘一样,” 老伯喝了口汤,赞道,“味道和以前一样好,你们学得不错。”
李石头心里一暖,紧张感少了不少,后来再给客人盛汤,也敢主动说 “这汤适合您” 了。
林晓月就没这么顺利了,她帮一位年轻姑娘点单,姑娘问:“有没有不甜的药膳?我不爱吃甜的。”
林晓月一下子慌了,赶紧翻手里的本子,却没找到 “不甜的药膳”,脸一下子红了,支支吾吾说不出话。
“姑娘,您可以试试荠菜豆腐羹,” 苏软桃刚好走过来,笑着解围,“这个羹没放糖,用虾皮提鲜,清淡不腻,很适合您。”
年轻姑娘点点头:“好,那就来一碗。”
等姑娘走后,苏软桃拍了拍林晓月的肩膀:“别慌,记不住没关系,多练几次就好了。我刚开始记点单时,也常记错,后来把客人常问的问题都记在本子上,慢慢就熟了。”
林晓月点点头,赶紧在本子上写下 “荠菜豆腐羹 —— 不甜,清淡”,心里暗暗决定,今晚要多整理些客人常问的问题。
中午最忙的时候,王小丫也来了 —— 她是昨天主动申请来帮工的,说 “想多练习”。她负责在厨房帮忙切菜,软桃让她切荠菜,教她 “切得碎一点,煮羹时更容易出味”。王小丫学得很认真,切得又快又碎,软桃赞道:“你刀工不错,以后可以多练习切菜,这也是做药膳的基础。”
突然,前厅传来一阵小小的骚动,林晓月慌慌张张跑进来:“姑娘,不好了,我把客人的汤洒了!”
苏软桃赶紧走出去,看到一位客人的衣服上沾了些汤渍,林晓月站在旁边,眼圈红红的。客人却笑着说:“没事没事,小姑娘也不是故意的,我这衣服也旧了,洗洗就好。”
苏软桃赶紧道歉,让春杏拿干净的布给客人擦,又免费送了客人一碗莲子百合羹,说:“实在对不起,这碗羹算我们赔罪的。”
客人摆摆手:“不用这么客气,我常来吃,知道你们人好。”
等客人走后,林晓月还是很自责,苏软桃却笑着说:“别难过,谁都有出错的时候,我以前也洒过汤,后来端汤时多注意,就再也没洒过了。你看,端汤时手要稳,碗底要托住,慢慢走,就不会出错了。”
她还亲自示范,端起一碗汤,平稳地走了几步,说:“你试试,别怕,我在旁边看着。”
林晓月鼓起勇气,端起一碗汤,慢慢走,虽然还是有点抖,却没洒出来,她松了口气,对软桃说:“谢谢姑娘,我记住了。”
傍晚收摊后,三个学员坐在桃记的前厅,都拿出小本子写 “帮工心得”。李石头写 “今天学会了主动跟客人介绍药膳功效,客人很开心”;林晓月写 “端汤要稳,记点单要提前整理常见问题”;王小丫写 “切菜要按要求来,碎一点更出味”。
苏软桃看着他们的本子,笑着说:“你们做得都很好,帮工就是要多学多练,把课堂上学的用到实际中,以后才能独立做药膳、管店铺。”
学员们点点头,心里满是收获。林晓月看着软桃温柔的样子,突然觉得,做药膳不仅要学手艺,还要学软桃姑娘这样,用心对待客人,用心对待每一碗汤 —— 这大概就是软桃姑娘常说的 “药膳的初心”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