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药膳园里,荷花刚露出尖尖角,苏软桃坐在竹椅上,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笔记本 —— 是母亲留下的 “四季养生方”,里面记着母亲未完成的药膳想法:夏季要做 “绿豆百合羹”,清热解暑;秋季要做 “银耳雪梨汤”,润肺止咳;冬季要做 “八宝粥”,滋补暖身;春季要做 “荠菜豆腐羹”,清肝明目。
“这些方子,娘当年没来得及完善,现在我想把它们补充进《江南药膳集》,再版的时候加进去。” 苏软桃把笔记本递给萧璟渊,眼里满是期待,“还有咱们王府常做的‘党参乌鸡汤’‘生姜羊肉煲’,也可以加个‘王府家常膳’板块,让大家知道,药膳不仅能在店里吃,在家也能做。”
萧璟渊接过笔记本,翻了翻,母亲的字迹娟秀,旁边还有软桃补充的备注,比如 “绿豆要提前泡两小时”“雪梨要去皮去核”,看得出来她用了很多心思。“好主意,我还可以把小莲和阿妹的创新菜加进去,比如‘山药红枣糕’‘荠菜春笋饺’,设个‘徒弟创新篇’,既鼓励她们,也让书更丰富。”
两人一拍即合,开始忙着整理再版内容。苏软桃负责补充方子的做法和食材挑选技巧,萧璟渊则帮她校勘文字,还联系了江南最好的印书馆,要求用宣纸印刷,封面沿用桃花纹,却在角落加了个小小的 “桃记” 印章,更显初心。
“对了,我想在书里加篇后记,” 苏软桃突然说,“想写写从江南到京城的经历,感谢阿婆、街坊、徒弟,还有你,没有你们,就没有这本书,也没有现在的我。”
萧璟渊点点头,看着她坐在书桌前,握着笔认真书写,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身上,像镀了层金边。后记里,她写了母亲的期望,写了初到京城的迷茫,写了桃记开业的热闹,写了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最后写道:“药膳的核心是‘用心’,用心选食材,用心煮味道,用心待身边人。往后余生,愿以膳传善,以爱承家,不负初心,不负陪伴。”
再版的《江南药膳集》印刷完成后,萧璟渊帮苏软桃把书送到了各个地方 —— 给江南的张阿婆寄了一本,附信说 “阿婆,我把家乡味写进书里了”;给桃记的老客每人送了一本,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支持;给宫廷送了一套,太后看后赞不绝口,说 “可以作为宫廷药膳的参考手册”;还特意给江南旧馆的新主人送了一本,让他放在母亲当年的灶台旁。
没过多久,江南旧馆的新主人就寄来了回信,信里说:“每天都有客人问‘苏姑娘的药膳’,我把书放在灶台上,他们翻着书,就像看到了苏姑娘煮药膳的样子。有客人说,要去京城桃记尝尝,看看书里的味道是不是真的这么香。”
苏软桃捧着信,靠在萧璟渊怀里,眼眶有点红:“阿渊,我终于圆了娘的心愿,把她的手艺传远了。”
“不止是传远了,” 萧璟渊揉了揉她的头发,“你还让它长出了新的枝芽,有了新的故事,这才是最好的传承。”
他还联系了全国的印书馆,让《江南药膳集》在洛阳、扬州、苏州等城市上架,很快就卖断了货。有读者来信说 “按照书里的方子做了当归羊肉汤,家人都说好吃,像回到了江南”,还有人说 “想去京城桃记,尝尝正宗的江南药膳”。
苏软桃把读者的来信都整理好,放在一个木盒里,偶尔翻出来看看,心里满是成就感。她知道,这本书不仅是母亲手艺的传承,更是她和萧璟渊爱情的见证,是街坊邻里温情的记录,是徒弟们成长的印记。
傍晚,两人坐在药膳园的荷花池边,手里拿着再版的《江南药膳集》,风里带着荷花的清香。苏软桃轻声说:“以后每年都要修订一次,加新的方子,加新的故事,让这本书陪着桃记,陪着我们,一直走下去。”
萧璟渊握住她的手,轻声回应:“好,我陪你一起,把这本书写得越来越厚,把我们的故事,写得越来越长。”
荷花池里的荷叶轻轻晃动,像在为他们祝福。苏软桃知道,《江南药膳集》的再版,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 她会带着母亲的初心,带着身边人的支持,把江南的药膳味道,传遍天下,让更多人感受到药膳的温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