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公府的覆灭,如同在浑浊的池塘中投入了一块巨大的明矾,其所产生的净化效应,迅速而剧烈地扩散至朝堂的每一个角落。昔日因守旧同盟掣肘而显得凝滞、晦暗的帝国权力中枢,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洗礼。
林弈并未因扳倒陈永而稍有停歇,他深知,打碎一个旧世界固然需要雷霆手段,但建设一个新秩序,更需要精准的布局与坚韧的耐心。皇帝借陈永案展现出的肃杀决心,正是彻底整顿朝纲、巩固改革成果的绝佳时机。
一份份经过精心拟定、有理有据的人事调整奏疏,开始如同雪片般呈递御前。这些奏疏,大多由林弈或坚定的改革派官员提出,经由皇帝朱批,再由吏部、兵部等部门迅速执行。
首先被清洗的,是那些与陈永案有直接牵连、或劣迹斑斑、民怨极大的守旧派核心成员。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那位曾多次带头弹劾林弈、与陈家往来密切的官员,被查出收受巨额贿赂,为陈家在多个工程中大开方便之门,革职查办,家产充公。户部一位负责漕运清吏司的郎中,长期与陈家勾结,虚报损耗,中饱私囊,也被锁拿下狱。
这些人的倒台,干净利落,证据确凿,无人敢置喙。他们的位置,迅速被填补。接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的,是一位以刚正不阿着称、出身寒门、曾在地方任上大力推行新政的官员。而漕运清吏司,则交给了一位精通算学、在赵小乙经济网络中表现出卓越管理才能的年轻干吏。
这仅仅是开始。
林弈的目光,投向了那些更为关键,却也更为盘根错节的核心衙门。
吏部,天官之首,掌管天下官员升迁黜陟。长期以来,这里几乎是世家大族经营关系网、安插亲信的大本营。林弈联合几位帝党重臣,以“刷新吏治,唯才是举”为由,推动了对吏部多名关键岗位的调整。一位因不肯同流合污而被排挤、郁郁不得志十余年的清流官员,被破格提拔为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执掌官员选拔大权。同时,数名在考核中被评定为“昏聩”、“怠政”的守旧派官员被调离要职,或明升暗降,或直接勒令致仕。
兵部,在林弈的经营下,根基已固。他顺势将讲武堂出身的几名优秀学员,以及王铁柱、周勃等在北疆立下战功的将领,安排进了兵部各司,担任员外郎、主事等中层职务,彻底掌握了军事行政的核心运作。
工部、刑部……乃至地方上一些重要的巡抚、总督职位,也迎来了大规模的人事变动。那些在地方上抵制新政、阳奉阴违的官员,或被查办,或被调离。取而代之的,是经过讲武堂熏陶、或在基层新政推行中表现出务实能力和忠诚的官员,以及一部分虽然出身旧体系,但识时务、愿意顺应大势、且确有才干的中立派或务实派官员。
这场人事地震,波及范围之广,力度之大,为开国以来所罕见。朝堂之上,许多熟悉的面孔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张更年轻、更富朝气、眼神中带着锐意与使命感的新面孔。
英国公张维、成国公赵克勤等人,在这场风暴中保持了令人窒息的沉默。他们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党羽被一一剪除,关键位置被对手占据,却不敢有丝毫异动。陈永的下场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皇帝展现出的冷酷手腕和林弈掌握的铁证,都让他们明白,此时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他们只能龟缩起来,竭力消除自身可能存在的把柄,祈祷这场风暴不要降临到自己头上。
朝堂的风气,为之一新。
以往那种遇事推诿、相互攻讦、议而不决的沉闷氛围一扫而空。新的官员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办事效率极高。涉及新政的奏疏、方案,在各部门之间的流转速度明显加快,扯皮现象大幅减少。
一次关于在江东行省推广新式织机的廷议上,工部官员刚呈上预算和实施方案,户部官员立刻就能对接钱粮拨付细节,而吏部官员也表示可以优先选派懂行的官员前往督办。整个过程流畅高效,与以往讨论类似议题时各方争吵数日仍无结果的场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陛下,如今政令出自中枢,通达州县,如臂使指,前所未有啊!”一位老迈的帝党勋贵在私下里激动地对皇帝感慨。
皇帝坐在御书房内,看着各地报上来关于新政推行顺利、吏治有所澄清的奏报,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真正舒心的笑容。他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掌控感,仿佛这架庞大而古老的帝国机器,在经过一番痛苦的刮骨疗毒后,终于开始按照他的意志,顺畅地运转起来。
他知道,这一切的改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林弈精准而果决的人事布局。这个年轻人,不仅善于打破旧有的藩篱,更懂得如何建设新的秩序。
林弈本人,则显得愈发沉稳。他并未因大权在握而志得意满,反而更加勤勉。每日处理完兵部公务,他仍会花大量时间阅读各地讲武堂学员的汇报、分析赵小乙送来的经济情报、与改革派核心成员商讨下一步计划。
他清楚,清洗与巩固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利用这来之不易的顺畅政局,将各项改革措施真正落到实处,惠及天下百姓,实现国富民强。
站在权力之巅,俯瞰着这座气象一新的朝堂,林弈知道,一个属于实干者、属于新生力量的时代,已经真正到来。旧的阴霾虽未完全散尽,但阳光已然普照。接下来,他将带领这个焕发出新活力的帝国,向着更宏伟的目标,稳步前行。朝纲已肃,政令已通,是时候将改革的蓝图,在这片古老而广阔的土地上,尽情挥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