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的日子依旧在表面的沉寂中流淌,但林弈的心境已然不同。那些从故纸堆中挖掘出的冰冷数据与隐秘规律,在他脑海中不断碰撞、重组,逐渐酝酿着破土而出的力量。他深知,在未掌握足够话语权前,贸然触碰赋税、水利、人事这些核心积弊,无异于以卵击石。他需要一个切入点,一个看似不起眼,却能切实体现其能力与价值,且不易引发强烈反弹的领域。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帝国庞大的驿站传递系统之上。
在整理各地奏折与邸报时,他敏锐地注意到,关于驿站运转不灵、公文延误、甚至人员物资损耗的抱怨时有出现,却往往被当作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淹没在更多“重大”议题之中。然而,正是这个遍布帝国疆域、维系着中央与地方信息血脉的神经网络,其运行效率,深刻影响着政令的上传下达,乃至边疆军情的及时传递。
他再次埋首档案,但这一次目标明确。他调阅了近十年来自不同省份关于驿站事务的零星汇报、核销账目副本、以及兵部(掌管驿站系统)下发的部分规章条文。运用初步的统计分析,他很快发现了一系列触目惊心却又被视若无睹的问题:
效率低下:一份自江南送往京师的普通公文,按规定驿马接力,应在十日内抵达。但实际记录显示,平均耗时竟达十五日以上,延误超过五成。边疆急报虽稍好,亦常有延误。
耗费巨大且浪费严重:各驿站经费开支中,“马料采买”、“鞍辔修缮”、“驿夫工食”等项目数额庞大,且相邻驿站同类支出差异极大,显失公平合理。更有大量记录显示,非公务人员、甚至地方豪强滥用驿传系统的情况屡禁不止,消耗着本已紧张的驿站资源。
管理混乱:驿站马匹倒毙、病弱的补充机制迟缓,导致驿马数量常不足额,影响传递速度。驿夫待遇低下,且时有逃亡,队伍不稳定。各州县对驿站的管理标准不一,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
这些问题,如同附在帝国动脉上的微小血栓,虽不致命,却在持续损耗着国家的活力。
林弈没有停留在发现问题上。他结合自己对地理、人力管理的理解,开始构思解决方案。他并未提出需要巨额投入或触动根本制度的激进改革,而是着眼于优化流程、提升效率、杜绝浪费。
数日伏案后,一份题为《厘清驿传递送以裨政通事议案》的条陈,悄然放在了林弈的直房书案上。他没有急于上交,而是反复修改,确保每一个建议都有档案中的数据支撑,行文逻辑严密,建议具体可行。
这日,恰逢翰林院内部例行呈递“学习心得”或“实务浅见”的日子。多数庶吉士交上的不过是些泛泛而谈的经义感悟或辞藻华丽的应景文章。周修撰面无表情地收着,直到接过林弈那份明显厚实许多的条陈时,手指微微一顿。他抬眼看了看林弈,林弈只是平静地回望一眼,便退回自己的位置。
条陈被混在一堆文稿中,送到了掌院学士,程文渊的案头。
程学士年过五旬,须发已见灰白,面容清癯,以学识渊博、处事严谨着称。他惯常地翻阅着那些多半是敷衍了事的文稿,眉头微蹙,直到拿起林弈那份。
起初,他亦是带着惯常的审阅心态。但很快,他的目光凝住了。
条陈开篇即直指驿站系统效率低下、耗费不赀之弊,随即引用大量档案中的数据作为佐证:某年至某年,某省至京城公文平均延误天数;某几个相邻驿站马料开支对比悬殊的具体数额;非公务用驿的典型案例及估计损耗……数据详实,对比鲜明,冲击力极强。
这已远超寻常翰林官引经据典、空泛议论的层次!
接着,条陈提出了数条具体建议:
核定标准,统一开支:建议由兵部牵头,根据驿站等级、地理位置、交通流量,核定马匹、驿夫、物料的标准配置和经费额度,消除不合理差异。
优化路线,明确时限:重新勘定并公布主要公文传递路线,明确各路段时限要求,引入简单的奖惩机制,对提前抵达或延误进行记录考评。
严控用途,杜绝滥用:建议强化勘核(使用驿站的凭证)管理,加大对违规使用驿传系统的惩处力度,并鼓励地方互相监督。
改善待遇,稳定队伍:适当提高核心驿夫的工食钱,建立驿马定期检验和补充机制,确保传递能力。
每一条建议之后,都附有简单的可行性分析和预期的效益评估,虽不完美,却显示出清晰的思路和务实的态度。通篇条陈,语言简练,逻辑严密,没有丝毫浮夸之气,完全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
程学士的手指在纸面上轻轻敲击着,久久没有翻页。他掌管翰林院多年,见过太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但像林弈这般,能将才学如此精准地应用于具体事务剖析,且展现出惊人数据归纳能力和务实精神的,实属罕见。
这份条陈,或许在庙堂之上那些着眼于军国大事的重臣看来,只是微末小计。但程学士深知,帝国的稳固,正在于这无数“微末”之处的有效运转。此子能于无人问津之处发现问题,并能提出如此系统、具体的改良方案,其心思之缜密,视野之独特,绝非池中之物。
他想起了林弈殿试那篇石破天惊的《治旱蝗策》,又联想到近来院内关于排挤此子的些许风声。
程学士缓缓放下条陈,目光透过窗棂,望向林弈直房的方向,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激赏。
他沉吟片刻,取过朱笔,在那份条陈的扉页上,写下了一行批语:
“数据详实,切中时弊,所陈各款颇具见地。存档备览,并抄送兵部车驾司参酌。”
批语不算特别褒奖,但“抄送兵部参酌”这一句,已足以在翰林院这个等级分明的地方,引起不小的震动。
当这批示经由书吏传回编修厅时,一直暗中关注此事的周修撰等人,看到那行朱批,脸色都变得有些微妙起来。
他们意识到,这个他们试图用琐事埋没的寒门状元,似乎并未如他们所愿般沉寂下去。
反而,在这沉闷的翰林院中,掷出了第一块能激起涟漪的石头。
林弈接到返还的条陈,看到批语,面色依旧平静,只是眼底深处,掠过一丝了然。
锋芒,终是藏不住的。
第一步,已然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