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重大专项的申报材料提交后,“星火无限”进入了一段表面平静、实则暗流涌动的等待期。所有人都明白,这绝非简单的材料评审,而是一场关乎未来十年发展命运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林渊深知,对手绝不会坐以待毙,真正的交锋,此刻才拉开序幕。
果然,专项评审的第一阶段——材料初审与资质核查,就充满了无形的刀光剑影。由行业泰斗、顶尖学者和部委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各家申报单位的材料进行了极其严苛的审阅。评审标准不仅限于技术方案的先进性与可行性,更延伸到团队的过往业绩、知识产权布局、质量体系、财务健康状况乃至供应链的稳定性。
许晴带领的合规团队面临着巨大压力。评审委员会派出的审计小组入驻公司,调阅了从“磐石”到“启明”所有项目的研发文档、测试记录、采购合同和财务流水。问题细致入微,甚至追溯到了早期几笔小额研发费用的合规性。与此同时,周敏的市场团队监测到,业内开始流传一些针对“星火”的“软性”负面消息,诸如“初创公司根基浅,难以承担国家级重任”、“技术路线过于激进,风险不可控”等,这些言论看似客观,实则精准地打击评审专家可能存在的顾虑。
“这是心理战,意在影响专家们的潜意识判断。”周敏向林渊汇报时分析道。
林渊指示:“不动声色,以静制动。全力配合审计,用我们扎实的研发流程和规范的管理体系说话。同时,针对那些流言,不公开反驳,而是通过可靠的第三方渠道,向关键的专家传递我们项目的真实进展和团队的执行力案例。”
就在资质核查紧锣密鼓进行时,评审进入了最核心的环节——技术方案答辩。这是一场真刀真枪的较量。林渊、陈深、赵青组成的核心答辩团队,将直面评审专家团的轮番质询。
答辩会场气氛肃穆。投影幕布上展示着“星火”精心准备的“面向超大规模AI训练的异构能效优化计算架构”方案。陈深作为主陈述人,沉着地阐述了架构的核心创新点:通过动态精度可调的张量计算核心、基于硅光子的芯粒间超高速互连以及硬件感知的模型稀疏化与压缩技术,旨在实现算力与能效的协同突破。
陈述刚结束,一位资深院士便率先发问,问题直指要害:“陈博士,你们的架构听起来很有新意,尤其是硅光子互连,概念很前沿。但我想知道,以‘星火’目前的规模和经验,如何解决硅光子器件的高成本、低良率以及与cmoS工艺集成的巨大挑战?这是否意味着方案的实际落地风险极高?”
问题尖锐,切中了方案最大胆也最脆弱的一环。会场瞬间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聚焦在陈深身上。
陈深深吸一口气,早有准备地回答:“感谢您的提问。您指出的确实是关键挑战。我们的策略是分步实施,不追求一步到位。第一期工程,我们将采用成熟的基于有机基板的2.5d封装实现芯粒互连,主攻架构验证和能效优化算法的实现。硅光子技术作为前瞻性研究同步开展,与国内领先的光电研究所合作攻关,为第二期迭代做准备。我们强调的是架构的可持续演进路径,而非不切实际的冒进。”
他的回答务实而清晰,既承认了挑战,又展示了可行的实施路径,赢得了几位专家微微颔首。
紧接着,另一位来自产业界的专家提问:“林总,你们的方案强调能效比,但当前数据中心最迫切的需求是绝对算力。在性能指标上,你们如何与国际巨头如英伟达的h100系列竞争?”
林渊接过话茬,从容应答:“我们认为,未来的竞争维度是多元化的。单纯比拼峰值算力,如同军备竞赛,成本高昂且不可持续。我们的差异化优势在于‘有效算力’,即单位能耗下能处理的实际AI工作负载。通过硬件与算法的深度协同,针对transformer等主流模型的计算特征进行优化,我们的目标是在特定应用场景下,实现比通用GpU更高的实际吞吐量和更低的tco(总拥有成本)。这是从‘堆硬件’到‘精调度’的思路转变。”
林渊的回答,将竞争从单纯的性能参数引向了更贴近用户价值的系统效率层面,展现了战略高度。
答辩持续了整整三个小时,问题一个接一个,涉及架构、工艺、软件生态、知识产权等方方面面。林渊团队准备充分,应对得当,既展现了技术自信,又不回避困难,态度坦诚而务实。
然而,就在答辩结束,团队稍松一口气时,许晴接到了紧急电话,脸色骤变。她快步走到林渊身边,低声汇报:“林总,刚收到消息,辰光科技在评审委员会内部散播了一份所谓的‘技术对比分析报告’,报告中片面夸大其技术成熟度,并对我们的架构进行了断章取义的贬低,甚至暗示我们的部分创新点存在知识产权风险!”
这是一记阴险的暗箭,意图在专家闭门讨论阶段混淆视听。
林渊眼中寒光一闪,立刻与陈深、赵青商议对策。十分钟后,一份措辞严谨、附有详细技术数据对比和专利分析作为支撑的澄清说明,由许晴紧急提交至评审委员会秘书处。说明中,他们逐条驳斥了不实指控,并再次强调了自身架构的创新性和可行性。
评审委员会的大门紧闭着,最终的决定权掌握在专家们手中。林渊团队能做的,已经全部做了。
等待结果的日子,分外煎熬。公司上下都笼罩在一种紧张的氛围中。一周后,初步评审意见反馈回来:“星火无限”技术方案创新性突出,团队执行力强,但部分前沿技术(如硅光子)实施风险较高,建议进一步细化实施路径与风险控制方案,进入下一轮实地考察与深度评估环节。”
这意味着,他们成功闯过了第一关,但更严峻的考验——现场实地考察即将到来。届时,专家将亲临“星火”,检验他们的研发环境、团队状态和真实的技术积累。
风暴,才刚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