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明1号”的量产进程,如同在风暴前夕的海面上进行最后的校准,每一刻都充满了紧张的期待。刘峰带领的供应链团队,经过多轮艰苦的谈判,终于与那家日资封装大厂敲定了最终的车规级认证流程和量产时间表。与此同时,作为战略备份的国内封装厂合作也进入了工艺调试阶段。双供应链的布局,虽然成本高昂,却如同为航船加装了双重底舱,大大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然而,就在量产前的最终质量评审会上,一个意想不到的技术问题再次浮出水面。质量控制团队在抽样测试中发现,极小批次的芯片在极端低温环境下(-40c),内置温度传感器读数会出现轻微漂移,虽未影响核心功能,但距离车规级“零缺陷”的终极目标仍有一线之隔。
“可能是传感器周边的金属布线在超低温下产生微小应力,影响了传感元件的特性。”陈深在紧急会议上分析道,眉头紧锁,“问题很隐蔽,影响范围极小,但一旦被客户发现,将严重质疑我们的质量体系。”
会议室里一片沉寂。量产在即,任何延迟都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会损失和客户信任危机。
“有没有不流片就能解决的方案?”林渊沉声问道,目光锐利。
“有,但只能是软件补偿。”赵青迅速回应,“我们可以通过校准算法,在固件层面对温度读数进行动态修正。但这需要收集大量芯片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际数据,建立精确的补偿模型,而且要向客户坦诚说明情况并提供固件升级方案。”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隐瞒问题冒险量产,或将问题透明化并延迟上市。
林渊几乎没有犹豫:“诚信是‘星火’的基石。立即启动软件补偿方案的开发和数据采集,同时,主动向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等核心客户通报情况,解释问题根源和我们的解决方案,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量产时间推迟两周!”
这个决定需要巨大的勇气。消息公布后,外界难免会有质疑的声音。但林渊相信,坦诚和负责任的态度,长远来看将赢得更坚实的信任。
就在“启明”团队全力攻坚软件补偿方案的同时,一场更大的风暴,在更广阔的洋面上骤然掀起。许晴接到了美国合作律所的紧急越洋电话,语气前所未有的严峻:
“林总,情况有变!‘赛伦科技’在337调查初裁不利后,使出了极端手段。他们不知从哪里拿到了‘启明1号’早期测试版的部分设计文档碎片(疑似通过黑客手段或内部泄露),并以此向加州地方法院提起了新的诉讼,指控我们不仅专利侵权,还涉嫌‘商业窃密’和‘不正当竞争’,同时申请了临时禁令,试图阻止任何搭载‘启明1号’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这个消息,如同一声惊雷!专利纠纷升级为刑事指控的阴影,而且对方拿到了内部资料,这意味着公司内部可能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一旦临时禁令获批,即使最终赢得官司,“星火”的海外市场拓展也将遭到重创。
“立刻启动内部安全审计!彻查所有设计文档的访问记录!”林渊第一时间下令,脸色铁青。他强压怒火,冷静分析道:“这是典型的骚扰战术,用极端指控拖延时间,打击我们的市场信心。我们的应对策略必须更强硬!”
他指示许晴和美国律师团队:“第一,坚决抗辩,指控对方证据来源非法,指控内容纯属诬陷。第二,反守为攻,就以‘恶意诉讼和商业诽谤’为由,反诉‘赛伦科技’,并申请制裁其滥用司法程序的行为。第三,将此事迅速通报给‘国创投’和国内相关主管部门,说明我们正在遭受不公正的跨国打压,寻求必要的支持。”
这场突如其来的法律风暴,让公司上下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中。然而,祸不单行。周敏的市场团队监测到,几乎在同一时间,海外几个主流的科技媒体和行业论坛上,开始大规模涌现关于“星火”的负面报道和分析文章,内容高度一致:质疑“启明1号”的性能数据造假,渲染其存在的“质量隐患”(指温度传感器问题),并暗示其与“中国军方”存在不明关联,构成“国家安全风险”。
文章引用的“证据”看似专业,实则经不起推敲,但传播速度极快,明显是有组织、有预谋的舆论抹黑。其目的不言而喻:在“启明1号”上市前,彻底摧毁其国际市场的信誉。
技术问题、法律围攻、舆论抹黑……三重巨浪,几乎同时向“星火”这艘刚刚起航的船只拍来。公司内部的气氛降到了冰点,甚至开始流传一些悲观论调。
深夜,林渊独自站在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辉煌,但他的内心却如同正经历着惊涛骇浪。他深知,这是对手组合拳式的致命打击,旨在从技术、法律、舆论三个维度彻底扼杀“星火”的上升势头。
退缩吗?绝不!他的脑海中闪过重生以来的点点滴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哪一次不是在绝境中觅得生机?此刻的“星火”,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弱不禁风的初创公司,它拥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有一支历经锤炼的团队,有国内市场的根基,更有打破垄断的雄心壮志。
他猛地转身,拿起内部电话,接通了所有核心高管的线路,声音沉稳而有力,不带一丝慌乱:
“半小时后,大会议室开会。这不是危机,这是考验!我们要让所有人看到,‘星火’是如何在惊涛骇浪中,把船开稳,开出速度,开出气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