匿名邮件中的标准草案摘要,像一份战书,清晰地揭示了辰光科技的战略意图:利用规则壁垒,将“星火”的创新技术路径扼杀在摇篮之中。林渊非但没有被吓退,反而被激起了更强的斗志。他深知,在商业世界的残酷博弈中,退缩意味着消亡,唯有迎头痛击,才能杀出一条生路。
他立刻召集了“产业政策与标准研究小组”的核心成员,包括赵青、政府事务总监周敏,以及那位退休的标准专家顾问顾老。会议室的氛围凝重而专注。
“顾老,您是行家。这份草案摘要里,关于‘硬件隔离能力’的具体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是否存在人为设置的技术壁垒?”林渊开门见山,将问题指向要害。
顾老扶了扶老花镜,仔细审阅着条款,沉吟片刻后说道:“林总,您看得准。这里面的门道很深。你看这条,‘硬件安全模块应通过国家密码管理局指定的安全等级认证(如EAL4+)’。这个要求本身没问题,是行业通行的安全基准。但关键在于认证的适用对象和测试的灵活性。”
他进一步解释:“目前指定的认证体系,主要是针对通用型的安全芯片或密码模块。其测试用例和评估标准,是基于通用架构设计的。而像‘磐石1号’这种高度定制化、将安全功能深度集成到数据流处理中的专用芯片(ASIc),在认证时会遇到很大挑战。一些通用的测试用例可能不适用,而我们的核心优势——比如加密与存储控制的高效协同——却可能因为缺乏对应的标准测试方法而无法被充分体现和认可。这很容易导致‘磐石1号’即使技术上更安全、更高效,也可能因为‘不符合现有认证框架’而被变相排除在外。”
赵青立刻反应过来,语气带着愤懑:“这不就是‘削足适履’吗?用旧的尺子去量新的东西,量不准反而说东西不对!”
“正是这个道理。”顾老点点头,“标准制定,往往存在路径依赖和既得利益者的影响。辰光科技推广的通用安全芯片方案,产业链成熟,认证流程清晰,他们自然希望将标准往这个方向引导。”
林渊眼神锐利,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所以,我们的反击策略,不能是去硬碰硬地反对这些条款,而是要提出更有建设性、更符合技术发展趋势的补充建议和细化方案。我们要成为规则的参与者,而不是挑战者。”
他明确了行动纲领:
1. 技术破壁: 由赵青牵头,组织最强的技术力量,针对草案中可能存在技术偏见的条款,撰写一份详实的技术评论意见。重点阐述专用芯片(ASIc)在特定应用场景下的安全优势、性能优势和成本优势,并主动提出一套适用于评估此类专用安全芯片的补充测试方法论建议。要用扎实的技术逻辑,打破对方的“标准垄断”。
2. 合纵连横: 由周敏负责,主动联系国内其他在专用芯片领域有探索的初创公司、以及对此类标准关注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寻求形成技术共识和联合发声的可能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声音的影响力。
3. 高层沟通: 林渊自己负责,再次通过“国创投”等渠道,向标准制定的主导部门反映情况,强调“鼓励技术创新、避免标准僵化”对于培育国产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争取获得更高级别的关注和理解。
“我们的目标,不是推翻标准,而是在标准中为我们这类创新技术打开一扇窗。”林渊总结道,“要让制定者意识到,一刀切的要求可能会扼杀未来的种子。”
任务下达后,整个团队如同精密的仪器般高速运转起来。赵青带领技术团队闭关,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标准文献,结合“磐石1号”的设计和测试数据,字斟句酌地撰写技术评论报告。周敏则频繁出差,拜访潜在的盟友,尽管过程艰难,但也确实找到了一些对辰光科技主导标准不满的中小企业和学者,形成了初步的松散联盟。
就在林渊全力策划标准反击战时,“磐石1号”的工程样机测试也迎来了一个里程碑。在连续三个月、模拟极端环境的压力测试下,首批十台搭载降级版芯片的NAS工程机,虽然偶有因芯片个体差异导致的小问题,但核心的数据加密同步功能表现出了惊人的稳定性和效率。测试团队甚至模拟了一次针对NAS的物理端口入侵尝试,得益于芯片内硬件安全模块(hSm)的物理隔离和密钥保护,攻击者无法提取到任何有效密钥数据。
这份沉甸甸的测试报告,被林渊作为最有力的证据,附在了提交给标准制定部门的技术评论意见之后。
反击的号角已经吹响。这是一场在会议室、邮件往来和学术论坛间展开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其激烈程度和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真刀真枪的市场搏杀。
然而,辰光科技显然也预料到“星火”不会坐以待毙。就在标准征求意见期截止前一周,一场针对“星火无限”的新的舆论风暴,骤然掀起。这一次,攻击的焦点更加阴险毒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