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我们会统筹考虑,也会跟相关部门对接,眼下先聚焦你们两家的情况来谈。”
杜逢春话音刚落,曹建军和魏忠仁对视一眼,心里都清楚 —— 得,问题又绕回原点了。
曹建军沉思片刻,语气郑重地开口:“要是常规性的检查类工作,我们医院可以作为试点配合推进。”
魏忠仁脸上没什么喜色 —— 他太了解曹建军了,这话里肯定还有后半段。
果然,曹建军话锋一转:“但如果作为改革试点单位,我觉得市人民医院比工人医院更合适。”
他特意看向魏忠仁,逐条解释:“首先,市人民医院率先成立肿瘤科,本身就是咱们凤凰城市卫生系统的创举,他们敢想敢干,而且做得确实扎实!”
杜逢春和两位局长点头认同,魏忠仁也默认了这一点,人民医院确实走在了凤凰城医疗卫生单位的先列,甚至,也是开了省内所有医院的先河!
“其次,我们工人医院下一步计划是攻关脑血管领域的难题,但刚起步没多久。我希望老魏能多分担些压力 —— 毕竟人民医院的肿瘤科已经成熟,而我们这个脑血管专科还在摸索阶段,经不起外界用‘放大镜’来审视!”
见魏忠仁点头,曹建军继续说:“第三,这次市里选改革试点,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您说对吗?”
杜逢春重重点头:“确实如此。”
“这么看,市人民医院作为改革试点单位,无论从公还是从私的角度,都更合适。至于市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虽说挂着市属名头,实际规模和职能顶多算县级水平。但这两年妇幼保健院的发展势头确实好,倒是可以按县级单位的层级,树成典型推广!”
杜逢春看向魏荣安和高志远,三人齐齐点头,心里都认同 “确实值得推广”。
“我觉得,妇幼保健院要是成了推广标杆,必须守住其专业属性 —— 也就是聚焦妇女儿童相关领域,把这点做细做透、做到极致,未来大有可为!”
魏忠仁忽然想起田建春曾跟他聊过的 —— 妇幼保健院要想长远发展,必须守住专业领先的路子。
他心里很认同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成功”,津市肿瘤医院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嘛!
“这话在理。”
杜逢春也赞同,“他们确实该在专业领域精耕细作。要是盲目增设其他科室,反而会淹没在众多医院里,况且也成不了最大、最强的那一个!”
“那这事就定了?市人民医院作为这次改革的试点单位?” 魏荣安最后拍板问道。
杜逢春和高志远当即点头赞同,曹建军也顺势接话:“我附议。”
话音刚落,几人都看向魏忠仁,忍不住笑了起来。
“合着我连反对的余地都没有了?”
魏忠仁哭笑不得,但还是点了头,“那我得赶紧回去,让底下人抓紧讨论增收节支、人才选拔引进的事!”
这话半是玩笑,半是实情 —— 改革试点的落实,确实刻不容缓。
“几位领导要是没别的安排,我也先回去了。”
见几位领导点头,曹建军起身先行离开 —— 他心里清楚,魏忠仁大概率还有事要跟领导们细谈。
魏荣安转向杜逢春:“杜局,要是没别的事,我也回去了。”
高志远紧随其后,两人一同走出了会议室。
会议室里只剩杜逢春和魏忠仁,杜逢春看向他,直言问道:“之前你们医院改革的动作不小,现在手里还有余地应对这次试点吗?”
魏忠仁沉吟片刻,坦诚回道:“之前其他医院都在搞科室承包,我们没跟风,只做了部门考核的深化。不过因为患者基数大,一线医护人员的收入倒也不低;”
“…… 而且因为没搞科室承包,避免了‘科室逐利优先’的隐患,现在根据改革要求,倒是可以考虑,但是须谨慎操作,而且我不想把重大疾病科室作为承包的科室考虑范围之内。”
“但是你想过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医院内部管理的自主权逐渐扩大,你压着重点科室不改,很多人会不会选择离开?你要知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魏忠仁身体微微前倾,表情严肃。
“我想过,那我只能从其他方面进行倾斜。咱们都知道,想留住人才,不付出是不可能的!我们大张旗鼓的去外面花高价去聘请人才,性质不也是一样?都是拿利益(金钱或房子、或家属工作或孩子进入高等级学校就读等利益)进行输送的,双方都觉得这个交换值得!才能达成合作!”
杜逢春点头,的确如此。
这两年凤凰城市医疗机构从外地引进的人才,市委、政府包括卫生局都付出了许多!
“前两年开始,我们就预留了设备更新资金、人才引进发展基金、项目研究基金等,甚至计划肿瘤科的二期扩建,现在刚好能优先调配给试点相关的改革模块 —— 比如成立健康检查和管理中心(大型综合体检中心),这既符合改革‘强公益’的要求,也能跟现有肿瘤科、其他对口科室形成联动。”
杜逢春手指轻轻敲了敲桌面,追问:“人才方面呢?工人医院摸索脑血管专科,就从京市引进了高端人才!你们肿瘤科虽成熟,但试点可能要承担更多示范任务,人手会不会紧张?”
“这点我们早有准备。”
魏忠仁从随身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文件夹,翻开递给杜逢春,“今年初跟省医科大学、津市医学院签订了‘人才定向输送协议’,这次不光是医疗专业方面的人才,也包含了医疗管理专业、公共卫生专业、流行病防治、甚至财会专业我们都有涉猎。而且之前,跟山城医学院定向委培的学生,今年开始陆续参加见习、实习工作了!”
杜逢春点点头,“你、、你们确实下了功夫了,不然等到现在,十个人的费用只能够引进一个人才的!”
“嗯,这都归功于建春的提议,他当年就建议他们学校开展医疗卫生管理专业的开设和招生,有很多讲师都是来自一线的医疗管理人员,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现在的效果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我们就占了不少人,这样的人,从基层开始锻炼,不远的将来,没准就出现一些懂医疗、懂管理的综合管理型人才;这不比从医院某些科室提拔医疗专业人员进入管理岗位效果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