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以前还能饥一顿饱一顿的混日子,现在却是连混日子都不能够了。
不仅仅是乞讨的难度变高了,而且他们好不容易讨来的东西,三不五时的也会被更有力气的成年乞丐给抢过去。
那些成年乞丐好手好脚,又是处于最有力气的青壮年时期,讨饭自然是不占优势的,但讨不到饭,他们还可以选择小偷小摸,或者欺负小孩儿。
很多时候,孩子们在前面乞讨,他们就会在后面远远跟着,一旦他们讨到了什么东西,又没有第一时间吃进嘴里,那些成年乞丐就会趁机将他们讨到的东西据为己有,甚至还会因为他们反抗,顺带的再冲他们来上一通拳打脚踢。
本来他们还想抢谢莞娘那些护卫给孩子们的馒头,但在被谢莞娘的护卫们狠狠修理过后,他们就再也不敢靠近谢莞娘那些护卫的临时住处了。
也是因此,那些小乞丐才会生出把馒头晒干,寄存在谢莞娘那些护卫的临时住处的心思。
能被谢莞娘派出去办这件事儿,那些护卫自然也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江湖,他们有本事,心思正,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并不介意帮一帮这些小乞丐。
那些小乞丐得了庇护,做起事来不由愈发卖力。
他们表现得好,谢莞娘的那些护卫自然也会对他们愈发怜惜,他们当中的很多人,甚至利用晚上天黑后,那些孩子不必出去乞讨的时间段,教了他们一些简单易学,但却威力不错的招数防身。
那些小乞丐都是见识过人心险恶的,自然知道对方教给他们的东西,正是他们眼下亟需的,一群小孩儿于是学的分外认真。
他们的想法也很简单——学会了本事,他们就不用再担心自己会被那些成年乞丐抢吃的和铜板了,而有了足够的食物和铜板,他们也就能磕磕绊绊的勉强活到成年了,届时他们就可以正正经经的去找一份活计养活自己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孩子的生存危机,其实远不止是否会冻饿而死,是否会被成年乞丐欺负,是否会在某天无意间得罪有钱有势的人。
在这个人口买卖合法,并且总有人为了降低成本选择铤而走险、做无本买卖的年代,他们如果不是身有残疾,这世上就会一直有心术不正的人,想要抓了他们去给自己换钱。
能够在缺衣少食、居无定所、群狼环伺的恶劣环境下,和其他小伙伴一起活下来,这些小乞丐的机灵劲儿可见一斑。
和他们接触过的谢莞娘的那些护卫,有好几个甚至提议谢莞娘不要跑去牙行买人了,干脆就挑合适的小乞丐带回来养吧。
谢莞娘也很同情那些小乞丐,但受律法制约,她显然不能跟街上随便捡回来的人签订主仆契约。
可若不让那些孩子签订卖身契,她又实在没办法安心地将对方留在自己身边。
毕竟,这里可是边防重镇,来路不明的人,是有很大可能身份背景不大干净的。
就算这些孩子不是个个都内里藏奸,而是只有其中一小部分可能在未来的某天突然爆雷,那后果也不是谢莞娘愿意看到的。
她不可能因为同情别人,就赌上自己一家老小的命运。
不过她也没有就此撒手不管,而是让庄头带着一些佃户,去附近城镇的富户家里、大小当铺,花钱收了一些旧的棉衣、披风回来。
时下的富贵人家,衣裳总是常换常新,即便只是普通的乡绅富户,一家老小的棉衣也通常不会穿超过两年。
不像寻常百姓,即使只是一件用芦花、柳絮、碎布头填充起来的简陋冬衣,也会一年又一年的反复拿出来穿。
谢莞娘让人专门可着那些乡绅地主、官员富商的家,以及各个州县大小当铺的压箱底库存去收,收上来的旧棉衣、旧披风虽然不如新的好看、保暖,但却胜在量大便宜。
衣服拿回来仔细拆洗一番,把旧得已经板结的棉花,找弹棉花的人给重新梳理一番,然后再把已经糟烂或者破损的布匹,用库存的结实粗布进行替换,一身既结实又保暖的棉衣就做好了。
少数用最便宜的兔皮、羊皮制作的披风,谢莞娘也让庄户家里的女眷清理干净、重新缝纫,做成了一件件的兔皮袄子。
此外,谢莞娘还让人买了棉花和碎布送到汪小芝那儿,由她牵头,在农闲时雇佣村里的妇人给那些小乞丐做棉鞋。
如今唐县也因为旱灾的关系,粮价较之去年上涨了大概三成左右,这变化对家有余粮的乡绅富户,以及专门做米粮生意的商人来说当然是件好事情,但对年年粮食都不够吃的平头百姓而言,这却绝对是个坏消息了。
明福村的绝大多数人,往年都处在吃不饱但也饿不死的正常水平,如今粮价上涨,他们如果没有新的来钱路子,家里人就必然要勒紧裤腰带,少吃一些到肚子里了。
谢莞娘这个时候让汪小芝给村里的婶子大娘、姑娘媳妇们派活儿,村民们自然求之不得。
这也就导致了,原本谢莞娘计划用五到六个月做完的事,竟然在两个月内就被这群妇人给办的妥妥帖帖了。
谢莞娘意外之余,干脆又派了更多活计给她们做。
反正除了被皇帝勒令必须守着她的那些护卫,她还从皇帝那里得了一箱黄金和若干银票,现在她可是有钱得很。
谢莞娘心里清楚,皇帝给她的赏赐之所以如此接地气、如此有针对性,必然是因为江远提前托常家人给皇帝递了小话儿。
她并没有怪罪江远自作主张,江远给她要护卫和银钱,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她现在最需要的就是这两样。
护卫她只能遵旨带在身边,但钱财她却是拥有自主支配权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她提供的图纸,在未来的很长时间内都会是绝对机密,所以皇帝赏给谢莞娘的银票和金子,并不是走的国库公账,而是完全来自皇帝、皇后以及太子的私人库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