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好仃把茶杯搁在桌角,水痕在玻璃面上洇开一圈浅印。屏幕里的“透明日志”刚更新完数据,后台安静得像午后的车间,没人说话,也没人动。
他盯着那行“今日平均唤醒次数:4.1次”,看了足足半分钟,忽然伸手合上了笔记本。
“咱们这灯,现在是能听懂人了。”他开口,声音不响,却让三个人都抬起了头,“可它能不能再往前走一步?”
赵磊正往表格里填数据的手顿住:“再走一步?走到哪儿?”
“比如说——”刘好仃站起身,绕过桌子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稳住了”三个字旁边画了个箭头,“夜里起一次身,灯亮了,它知道你是去厨房倒水。那要是你第二天早上又起一次,动作慢一点,是不是就能判断你是腰不舒服,得提醒家里人注意?”
王芳眨了眨眼:“你是说……让它学会看人习惯?”
“不止是看。”刘好仃点头,“是记。记下来一个人平时几点起、走多快、停几秒,连着三天都这样,突然变了,它就得有反应。”
孙雯把摄像机电池放进抽屉,抬头问:“可这不是医疗设备,咱们也不能诊断吧?”
“当然不能。”刘好仃笑了,“但我们可以提醒。比如系统发现老人连续两天凌晨三点以上没回床,自动发条消息给子女手机:‘您家最近夜间活动时间偏长,是否需要远程查看?’”
办公室一下静了。
赵磊慢慢摘下眼镜,用衣角擦了擦:“这功能……底层逻辑得重做。”
“不只是逻辑。”他放下眼镜,“我们现在靠的是预设感应区和基础行为模型。要真做到你说的这种‘习惯识别’,得建个人档案库,还得有学习周期。第一批用户至少得跑满一个月数据,才能出初步判断。”
“那不就是AI?”孙雯小声说。
“差不多。”赵磊点头,“可咱厂的技术底子,撑得起吗?”
刘好仃没答话,转身从文件柜抽出一叠打印纸。那是过去两周的客户反馈汇总,厚厚一沓。他翻到中间一页,指着一条记录:“这个住在罗湖的陈伯,每次起床都会在客厅坐五分钟才进厨房。我们现在的系统只认‘移动—点亮—归位’,根本不知道他在沙发上发呆。”
王芳凑近看了看:“但他女儿后来打电话来感谢,说那天晚上灯多亮了两分钟,她爸才没摔着。”
“对。”刘好仃轻敲纸面,“说明问题不在硬件,在理解。我们做得不错,可还不够细。”
赵磊沉默了一会儿,低声说:“要做这种升级,算力、存储、算法全得跟上。现有的控制模块带不动,得换新主板。而且……数据隐私也得重新设计权限。”
“钱呢?”孙雯问。
“肯定要投。”刘好仃坐下,“但现在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是敢不敢迈这步。”
王芳翻开自己的本子:“上周新增订单已经稳定在每天十五单以上,回访满意度九成二。物业那边也开始主动推咱们的名字。”
“看起来一切都好。”她顿了顿,“可你要是一动技术底盘,万一调试出问题,老客户觉得变卡了、反应慢了,信任就塌了。”
刘好仃点点头:“我知道。所以我们不能一口气全换。可以先挑十户老客户试点,装新模块,跑旧功能加一个‘习惯观察’小功能,看看系统能不能自己学出规律。”
赵磊皱眉:“可这十户要是出了错判呢?比如半夜误报‘异常活动’,把人家子女吓一跳?”
“那就提前签知情同意。”刘好仃说,“明明白白告诉他们:这是测试版,可能不准,但我们会每天复盘。错了,当场道歉,立马改。”
孙雯忽然笑了:“你还记得李阿姨冰箱上贴的那张纸吗?‘谢谢小灯’。她孙子拍了照,后来还给我们寄了盒点心。”
“记得。”刘好仃也笑,“她说灯比她儿子记得清她几点起夜。”
“所以啊,”孙雯声音轻了些,“他们信的不是高科技,是这个灯真的在‘看’他们。要是咱们能让它看得更久、更准……哪怕慢点,他们也会等。”
赵磊低头看着自己的键盘,手指无意识地敲了两下空格键。
“我可以做个模拟环境。”他终于开口,“拿三个月的真实数据喂进去,试试能不能训练出基础判断模型。但……得花时间。”
“你有多少?”刘好仃问。
“最少三周。”
“行。”刘好仃抓起笔,在白板上写下四个字:**先试十户**。
然后他转头看向王芳:“你这两天去联系那些回访时提过‘希望灯更聪明’的客户,问他们愿不愿意当第一批‘灯友’,参与新功能测试。”
王芳点头记下。
“孙雯,你负责拍点东西。”刘好仃继续说,“不用剪成宣传片,就录几个真实场景:老人怎么开关灯、走路节奏、夜里坐哪儿。我们要做的,是让机器学会‘看生活’,而不是背参数。”
孙雯打开电脑,新建了一个文件夹,输入名字:**灯友计划·素材01**。
赵磊站起身:“我回去就整理现有系统的瓶颈清单,列个升级路线图。第一关是响应延迟,第二关是数据分类颗粒度不够。”
“别急着画终点。”刘好仃提醒,“先把第一步踩实。咱们不是要比谁先推出新功能,是要让灯真的懂人,慢点不怕。”
王芳合上本子:“那我明天就开始打电话?”
“打。”刘好仃说,“但别说是‘免费试用’,要说‘邀请您帮我们把灯变得更好’。”
孙雯抬头:“要是有人问风险呢?”
“就说实话。”刘好仃看着三人,“可能会出错,但我们保证每一次都会认真改。”
赵磊站在原地没动:“其实……还有一个问题。”
“你说。”
“如果系统真的学会了一个人的习惯,有一天它发现这个人突然什么都不做,也不动,会怎么办?”
空气微微一顿。
刘好仃缓缓吸了口气:“那就让它发出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强制提醒:‘请立即联系该用户’。”
他说完,走到窗边。厂区路灯已经亮了,叉车停在装卸口,影子拉得很长。楼下的保安正蹲在门口吃饭,塑料饭盒冒着热气。
屋里没人再说话。
赵磊回到座位,打开一台旧笔记本,界面弹出密密麻麻的代码框。他新建文档,标题写上:**行为学习模块可行性分析**。
王芳翻开客户回访表,用荧光笔圈出七八个名字,旁边标注“表达过期待智能化提升”。
孙雯调出昨天拍的养老院视频,暂停在一位老人扶着墙缓慢行走的画面。她逐帧往后拖动,数着他每一步之间的间隔。
刘好仃坐回工位,打开空白文档,敲下第一行字:
“升级目标:让灯记住人的日常,而不是仅仅响应动作。”
他停下,回头问赵磊:“你觉得,一个灯,最长能记住一个人多少天的习惯?”
赵磊的手指停在键盘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