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角的文具店
学校斜对面的街角,藏着一家小小的文具店。深绿色的木门,玻璃橱窗上贴着褪色的卡通贴纸,门口挂着一串风铃,风一吹就“叮铃叮铃”响。这家名为“晨光文具”的小店,是我童年最爱的秘密基地,装满了我关于成长的细碎回忆。
店主是位姓陈的奶奶,大家都叫她陈婆。她头发花白,总是梳着整齐的发髻,身上穿着干净的蓝布衫,袖口永远别着一块白色的手帕。陈婆的手很巧,不仅会修钢笔,还能把断了的尺子粘得看不出痕迹。每次我蹦蹦跳跳地冲进店里,她都会放下手里的活,笑着从玻璃罐里抓一把水果糖递给我:“丫头,今天又来买啥呀?”
我第一次走进这家文具店,是上小学一年级。那天开学,我发现自己忘了带文具盒,急得在学校门口哭。班主任指着街角说:“去陈婆的店里看看,她那儿啥文具都有。”我攥着妈妈给的十块钱,怯生生地推开文具店的门。陈婆见我眼圈红红的,连忙拉我到柜台前,给我倒了杯温水:“别急,慢慢说。”得知我需要文具盒,她从货架上拿出好几个款式,有印着小熊维尼的,有画着白雪公主的,耐心地让我挑选。最后我选了一个粉色的文具盒,陈婆只收了我五块钱,还额外送了我两支铅笔和一块橡皮:“刚上学要好好学习,这些都拿着用。”
从那以后,我成了文具店的常客。每天放学,我都会绕路去店里转一圈,哪怕不买东西,也愿意和陈婆聊聊天。文具店的货架不高,刚好到我的肩膀,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文具:五颜六色的笔记本、带着香味的橡皮擦、闪闪发光的贴纸、还有印着不同卡通图案的笔。我总喜欢把脸贴在玻璃柜台上,盯着那些精致的文具,心里盘算着攒够零花钱要买哪一个。
陈婆的文具店,不仅卖文具,还像个“解忧杂货店”。有一次,我考试没考好,趴在柜台上闷闷不乐。陈婆看出了我的心事,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崭新的笔记本,在扉页上写下“加油,丫头”四个字,递给我说:“一次没考好没关系,下次努力就好。把错题记在这个本子上,慢慢就会进步的。”那本笔记本,我一直用到小学毕业,上面记满了错题,也写满了陈婆对我的鼓励。
文具店也是同学们的“聚集地”。放学后,大家总会相约去店里挑选文具。小明喜欢收集不同款式的钢笔,每次有新款到货,陈婆都会特意给他留着;小红爱买漂亮的笔记本,陈婆就会帮她把笔记本包上好看的书皮;就连不爱学习的小刚,也会因为陈婆店里的四驱车贴纸,变得愿意来店里逛逛。有时我们在店里玩得忘了时间,陈婆也不催我们,只是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偶尔还会给我们讲她年轻时的故事。
夏天的时候,文具店格外凉快。陈婆会在店里放一个大西瓜,切成小块分给我们吃。我们一边啃着西瓜,一边在店里挑选文具,风铃的“叮铃”声和我们的笑声交织在一起,成了夏天最动听的旋律。冬天,陈婆会在店里生一个小煤炉,炉上煮着热水,我们冷了就围着煤炉取暖,渴了就喝杯热水。陈婆还会教我们用彩纸折星星、叠纸船,让寒冷的冬天也变得格外有趣。
有一年冬天,我不小心把钢笔掉进了水里,笔杆变形,墨水也漏了一地。我抱着损坏的钢笔,伤心地跑到文具店。陈婆接过钢笔,仔细看了看,说:“丫头别急,我试试能不能修好。”她拿出工具,小心翼翼地拆开钢笔,用手帕擦干里面的水分,又用小锤子轻轻把变形的笔杆敲直,最后重新装上笔尖,吸上墨水。当她把修好的钢笔递给我时,我惊喜地发现,钢笔不仅能用了,还像新的一样。我要给陈婆修笔的钱,她却摆了摆手:“举手之劳,不用给钱。以后用钢笔要小心点,别再弄湿了。”
后来,我上了初中,学校离街角的文具店远了,去的次数也渐渐少了。但每次路过,我都会进去看看陈婆,给她带些水果。陈婆依旧会抓一把水果糖递给我,问我学习累不累,还会拿出新到的文具让我挑选。有一次,我发现文具店的货架上多了一些初中生用的辅导资料,陈婆笑着说:“知道你上初中了,特意进了些资料,你要是需要就拿去看。”
去年夏天,我考上了重点高中。开学前,我特意去文具店买新的文具。陈婆给我选了一个大容量的书包,里面装满了笔记本、钢笔和尺子,还在书包上挂了一个她亲手折的纸鹤:“丫头,上了高中要更努力,陈婆等着你的好消息。”我抱着书包,眼眶忍不住红了。走出文具店时,风铃依旧“叮铃叮铃”地响,阳光洒在玻璃橱窗上,温暖而明亮。
如今,街角的文具店依旧开着,深绿色的木门,清脆的风铃,还有陈婆慈祥的笑容,都还是我记忆中的模样。它不像大商场里的文具店那样气派,却有着独属于它的温暖与亲切。在这里,我不仅买到了各式各样的文具,更收获了陈婆的关爱与鼓励。这家小小的文具店,就像我童年里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成长的路,也温暖了我整个青春岁月。每当我想起它,心里就会充满力量,因为我知道,无论我走多远,街角总有一个地方,等着我回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