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尾的老面馆
青石巷的尽头,总能闻到一股浓郁的骨汤香气。那是张叔的老面馆,木质招牌上“张记面馆”四个字被岁月磨得有些发亮,却依旧透着股让人安心的烟火气。
每天清晨五点,张叔就会准时推开店门。他总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围裙,先将灶台擦得一尘不染,再把前一天熬好的骨汤倒进大铁锅。火苗舔着锅底,咕嘟咕嘟的声响里,乳白色的汤汁不断翻滚,香气很快就漫出了店面,飘向整条巷子。附近的老街坊都知道,这香味就是最好的闹钟,闻着味儿起床,刚好能赶上第一碗热乎面。
面馆不大,只有六张木质方桌,桌角被往来的客人磨得圆润光滑。墙上挂着几幅旧照片,有张叔年轻时和妻子的合影,还有老顾客们送的字画。最显眼的是一张泛黄的奖状,上面写着“诚信商户”,那是十年前社区颁发的。张叔总说:“做生意和做人一样,得实在。”他的面分量足,汤底每天现熬,连浇头都是当天采购的新鲜食材。有次我问他,为什么不涨价,现在食材都贵了。他笑着揉了揉面团:“老街坊们吃惯了我的面,涨价了他们心里不自在。我少赚点,大家吃得开心,比啥都强。”
面馆里的老顾客很多,退休的王爷爷就是其中一个。每天早上,他都会提着鸟笼来吃一碗阳春面,再和张叔聊上几句家常。有一回,王爷爷不小心把钱包落在了店里,张叔发现后,特意关了店门,骑着电动车追了两条街,才把钱包还给王爷爷。王爷爷要给感谢费,张叔坚决不收:“您常来照顾我的生意,这点小事不算啥。”从那以后,王爷爷每次来吃面,都会多带一份自己种的青菜,说是“给张叔添点食材”。
去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巷子里的水管冻裂了。张叔的面馆没法正常营业,他却没闲着。他从家里扛来煤炉,烧了一锅又一锅热水,放在店门口,供路过的行人取暖、接水。有邻居劝他:“你这几天没开店,已经少赚不少了,还费这劲干啥?”张叔搓了搓冻红的手,笑着说:“大家都是街坊,互相帮衬是应该的。这点热水,能让大家暖和点,值!”
开春的时候,张叔的面馆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小男孩站在店门口,眼巴巴地看着里面的食客,手里攥着几张皱巴巴的零钱。张叔见状,主动走过去问他想吃什么。小男孩小声说:“我想给妈妈买一碗牛肉面,妈妈生病了,好久没吃好吃的了。”张叔听了,心里一软,不仅给小男孩装了一大碗牛肉面,还额外送了两个卤蛋,说:“给妈妈带回去,让她趁热吃。钱的话,下次再说。”小男孩感动得眼圈都红了,连连道谢。后来,小男孩的妈妈病好了,特意带着小男孩来面馆,不仅付了面钱,还送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暖心面馆,情暖人间”。
如今,巷子里开了不少新式餐厅,装修精致,菜品多样,但张叔的老面馆依旧生意红火。来这里的客人,有的是为了那一口熟悉的味道,有的是为了那份温暖的人情味。张叔依旧每天清晨五点开门,熬汤、揉面、煮面,动作娴熟而认真。他常说:“我这面馆开了二十年,靠的不是多特别的手艺,而是实实在在的心意。只要街坊们还爱吃我做的面,我就一直开下去。”
夕阳西下,巷尾的老面馆亮起了暖黄的灯光,骨汤的香气依旧弥漫在空气中。那灯光,那香气,像一双温暖的手,抚慰着每一个路过的人,也守护着这条老巷里最质朴的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