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欣赏完昭陵六骏后,讲解员又领着三人在石刻艺术室内稍作停留,观览了数件同样精美绝伦的石雕作品。天幕上下的古人们,皆是看得目不转睛,赞叹连连,满足了众人的眼福,讲解员这才微笑着将三人引向碑林的核心区域。
讲解员目光温和地看向李今越和林幼微,轻声问道:“不知三位对碑石、书法可有了解?”
李今越尴尬地笑了笑,说实话,让她看还可以,但说了解,那她可真是不敢当。
倒是林幼微笑了笑说道:“小时候跟家里老人学过一些毛笔字,但称不上了解。”
唯有嬴政,以及天幕下各朝各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在听闻“碑石”二字时,精神陡然一振。因为他们知道,这讲解员提及此,定然是要进入这博物馆的正题“碑林”了,倒不是说先前的昭陵六骏不够精彩,不够震撼,只是相较于那些战马石刻,碑石与书法,于他们而言,无疑具有着更为致命的吸引力。
[碑林!终于要看真正的碑林了吗!]
[期待已久!期待已久啊!]
[不知这后世的碑林,究竟收藏了何等绝世墨宝!]
讲解员见状,脸上的笑容愈发柔和:“没关系的,我相信,今日的碑林之行,一定会让三位对咱们的碑石和书法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与感触。”
“大家都知道,咱们西安碑林,主体是由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其中,碑石的陈列主要分为了七座大型陈列室。而在咱们国家的很多博物馆中,第一展厅往往陈列着最为核心、最具分量的文物。接下来,我们即将参观的,便是咱们大唐时期最大,同时也是最具文化气息的一组碑石——《开成石经》。”
谈话之间,一行人已经来到了第一展厅的入口。当三人随着讲解员的指引,刚刚迈入展厅的那一刹那,便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
只见偌大的展厅之内,密密麻麻地矗立着一方方高大的石碑,每一块石碑都被通透的玻璃精心保护着。用以保护这些历经千年的文化瑰宝。从展厅入口向内望去,碑石林立,一直延伸到视野的尽头,那恢弘的气势,让每一个踏入此地的人都心生敬畏。
天幕之下,瞬间沸腾!
[这……这便是碑林?!名副其实!名副其实啊!]
[壮观!太壮观了!这简直是吾等读书人的圣地啊!]
[若是能置身其中,日夜研读,此生何憾!]
无数儒生激动得捶胸顿足,恨不能身临其境,亲手抚摸那些历经千年的石刻。
“三位请看,”讲解员的声音带着一丝自豪:“这就是咱们的镇馆之宝之一,开成石经。它共由一百一十四块巨大的石碑组成,每一块石碑的两面都镌刻着文字,总计六十五万零二百五十二字。其布局之严整,气势之恢宏,堪称石刻之最。”
六十五万余字!
天幕下的文人们再次倒吸一口凉气,眼中充满了狂热。这不仅仅是数字,这是无数先贤智慧的结晶,是整个儒家学说的汇总之所!
[唐人竟有如此魄力,将如此浩瀚的经典尽数刻于石上!真乃千古壮举!]
[哎呀!这些后世小辈怎得不知走的再近些啊!也让吾等瞧瞧仔细啊!]
[是极!是极啊!怎得始皇也是如此啊!快在走近些啊!!!]
一些心急的鸿儒已经开始催促起来,仿佛如此催促便能让在场的几人走的更近些,让他们看得更清楚。
讲解员似乎是感受到了无形中的催促,引领着三人边走边解说道:“《开成石经》的刊刻,始于唐文宗太和七年,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时期,虽然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的雏形,但技术尚未普及,成本也高。士子们研习经书,主要还是依靠手抄。但在辗转传抄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笔误、遗漏,一人抄错,便可能以讹传讹,久而久之,不同版本的经书之间差异越来越大,给学子们的学习和科举考试带来了诸多不便。”
“于是,为了统一儒家经典的文本,避免传抄过程中的讹误,也为了给当时的科举考试提供一个标准范本,唐文宗下达了刊刻石经的诏令。这便是《开成石经》的由来。”
听到此处,无论是唐朝以前还是之后的儒家学子,都不由得对唐文宗此举深表赞同。
[唐文宗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
[是极!有了这石经作为标准,天下学子便有了统一的范本,可免多少传抄之误!]
[确是圣明之举!规范文本,科举取士方有准绳!]
而此刻,身处天幕之下,刚刚经历了“甘露之变”的切肤之痛,深知自己对朝局已无力回天,却依旧在剩余时光里勤勉政事的唐文宗李昂,看着光幕上那些来自不同时代,却都对他此举赞不绝口的弹幕,嘴角不由得泛起一抹苦涩而欣慰的笑容。他一生被宦官掣肘,壮志难酬,没想到,自己无心插柳的一项文化工程,竟能在千百年后,依然被后人铭记和称颂。
“如此……便好……”他低声呢喃,心中仿佛有一股暖流悄然涌过。看来,自己还是为这天下,为这后世,留下了一些有用的东西。
“开成石经所选的经典,包括了《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这十二部儒家经典,合称‘十二经’。整个刊刻工程,历时七年,于开成二年,才最终完成。它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一部石刻经书,堪称一座名副其实的‘石质图书馆’,而在书法艺术上,则统一采用了当时最为规范、流美的楷书,融合了欧阳询、颜真卿等书法大家的笔意精髓,字迹工整严谨,充分展现了唐代楷书艺术的巅峰水平。”
而天幕之下,唐代以前的文人墨客们,尤其是那些钻研书法的大家,此刻更是目不转睛地盯着光幕上放大的碑文字迹。
[这楷书,当真是……工整至极!笔画清晰,结构匀称,较之篆隶,确实更便于识读与学习!]
[此等巨量文字,竟能保持如此高度统一的书写水准,唐代书学之盛,可见一斑!]
[是极啊,这欧阳询、颜真卿……这些后世书法大家,当真是名不虚传!其字风骨,可见一斑!]
身处天幕之下的欧阳询和颜真卿,看着光幕上那些对他们书风的分析与赞扬,以及后人对自己作品的珍视与传承,脸上皆露出了欣慰与自豪的神情。能以手中之笔,为华夏文脉传承尽一份力,并被后世铭记,此生足矣。
而此时的嬴政看着这一排排的儒家经典心中若有所思,他没想到,后世的王朝竟然如此推崇儒学。虽然大秦以法治天下,但他对他对其他诸子百家并无过深成见,亦是认同儒家确有可取之处,否则他朝堂之上也不会养着一批习儒的博士。只是,这儒家,说实话,其中一部分人实在有些过于迂腐,还整日到处宣扬要复古搞那分封制。包括自己那个不成器的长子,学了儒学之后也是如此,让他颇为头疼。他喵的,我大秦奋六世之余烈,历经多少艰辛才得以一统天下,你一开口就要把天下再分封出去,那自己辛辛苦苦统一为了什么?统一着好玩吗?当真是可笑至极!还逼得他不得不下令焚书,处置一批人杀鸡儆猴。
这时,讲解员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她目光转向三人问道:“说起来,不知道三位是否了解那个经常被讨论的问题?”
李今越和林幼微皆是一脸好奇地望向讲解员,等待着她的下文。
讲解员莞尔一笑,问道:“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究竟是‘斯人’,还是‘是人’呢?”
这一问,倒是把李今越和林幼微给难住了。在她们的印象里,依稀记得上学时课本上似乎是“是人也”,但后来日常使用中,好像一直用的是“斯人也”,就连打字输入法联想出来的,也多是“斯人也”。
“自然是‘是人也’。”未等两人细想,一旁的嬴政已经淡淡开口,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
这一开口,不仅李今越和林幼微惊讶地看向他,连天幕之下,大秦之后的诸多儒生们也都是微微一怔。这秦始皇,不是素来厌恶儒家吗?甚至还做出了焚书坑儒之事,他竟然对儒家经典中的字句如此清楚?
讲解员小姐姐眼中也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赞许地看向嬴政:“小朋友真棒!不错,在咱们的《开成石经》上的记载,确实就是‘是人也’。”说着,讲解员伸手指了指石碑上相应的文字位置,让三人看得更清晰一些,继续说道:“包括咱们存世的大部分古代典籍,记载的也都是‘是人也’。”
李今越和林幼微闻言,不由得思考了起来,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她们就默认成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呢?
这时,讲解员小姐姐又引导着三人缓缓向前挪动了几步,继续微笑着问道:“那三位再想一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大家觉得,它还有其他的版本吗?”
三人闻言,不由得都望向讲解员。这句话,难道还有不同的说法不成?
讲解员脸上的笑容不减,又为她们指了指《开成石经》上的另一处:“是有的。比如,咱们《开成石经》上镌刻的,便是‘三人行,必得我师焉’。”
“哗——”
这一下,天幕下的儒生们彻底凌乱了。
[什么?‘必得我师’?老夫苦读数十载,教的都是‘必有我师’啊!]
[这……这一字之差,意思可就有些微妙的不同了!]
[我的天!那我们平日里引用的,究竟是不是原典啊?]
[完了完了,老夫回去得赶紧把家里的藏书都校对一遍!]
此刻,天幕之上已经因为这一字之差吵翻了天。一部分儒生坚持自己所学版本才是圣人原意,另一部分则认为《开成石经》作为官方审定的版本,更具权威性,双方引经据典,争论不休,唾沫横飞。
讲解员看着三人的表情,继续说道:“但是今天给三位介绍这些细微的差异,并不是想判定哪个版本一定是对的,哪个版本一定是错的。只是想告诉三位,在我们《开成石经》上,是这样记载的。毕竟,我们学习和传承古代典籍,更重要的是理解学习其中的思想嘛。”
听到这番话,一部分儒生恍然大悟。是啊,后世之人所言极是,自己研习经典,不正是为了汲取圣贤的思想精华吗?为这一字之差争得面红耳赤,岂非舍本逐末?念及此,不少心性豁达的儒生便渐渐平息了争论,退出了“战场”。但同时,还是有不少固执的儒生,依旧将持不同意见者视为“异端”,继续在天幕上唇枪舌战,誓要扞卫自己心中的“正统”。
倒是嬴政,此刻心中却悄然升起了一丝异样的念头。既然这儒家的经典,在流传的过程中,仅仅因为传抄和刊刻的细微差异,就能造成如此显着的“误传”,而且看刚才李今越和林幼微那惊讶的表情,显然这些后世之人,也对这些差异感到意外。
那么……自己是不是也可以……依照自己的想法,来巧妙地引导一些“误传”呢?
至少,那些鼓吹分封、意图分裂天下的思想,自己完全可以将其巧妙地修改一番,让其“误传”成另外一种意思嘛!省得那些迂腐的儒生们,整天在大秦的疆土上喋喋不休,蛊惑人心,给大秦的稳固制造麻烦。
一想到此,嬴政的嘴角,不由自主地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反派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