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安心站在省政务中心的大厅里,手里攥着商标异议申请表的回执单,上面盖着鲜红的公章。窗口的工作人员告诉他,异议程序至少需要六十个工作日,而在这期间,苗韵公司仍然可以合法使用\"仰阿莎\"商标。
\"六十天?\"龙安心盯着那张纸,喉咙发紧,\"我们的货已经在包装了,等不了那么久。\"
工作人员是个年轻姑娘,涂着粉色指甲油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了几下:\"没办法,流程就是这样。\"她抬头瞥了他一眼,\"除非你们能证明对方恶意抢注,或者……\"
\"或者什么?\"
\"或者有特殊政策支持。\"她压低声音,\"最近省里在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项目,你要是能搭上这条线,说不定能加快。\"
龙安心正要追问,手机突然响了。是吴晓梅。
\"村里出事了,\"她的声音压得很低,背景音里隐约有争吵声,\"李老板派人来收刺梨,价格比市场高两成。杨婶她们已经动摇了。\"
龙安心的指节捏得发白。刺梨是合作社今年主推的产品,如果原料被截胡,就算赢了商标官司也没用。
\"拖住他们,\"他咬着牙说,\"我马上回来。\"
挂断电话,他转身时撞到了一个人。
\"抱歉——\"龙安心抬头,愣住了。
站在他面前的是个穿深蓝色制服的男人,胸牌上写着\"行政审批处王立明\"。对方也怔了一瞬,随即瞪大了眼睛。
\"龙安心?\"
政务中心三楼的办公室里,王立明给龙安心倒了杯茶。十年没见,当年的大学室友已经发福了不少,头发稀疏,但眼睛还是和以前一样透着精明。
\"真没想到在这儿遇见你,\"王立明笑着摇头,\"听说你回老家搞农业了?\"
龙安心点点头,简单说了合作社的事,包括商标被抢注的困境。王立明的表情渐渐严肃起来。
\"苗韵文化?\"他皱眉,\"这家公司最近很活跃,专挑少数民族文化符号下手。\"他翻了翻桌上的文件,\"上个月他们还抢注了侗族的'鼓楼酿'商标,被民宗委叫停了。\"
龙安心的心跳加快了:\"有办法解决吗?\"
王立明沉吟片刻,突然拉开抽屉,取出一份红头文件:\"看看这个。\"
文件标题是《关于加强原住民族传统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通知》,落款是省知识产权局和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
\"新政策,\"王立明指着其中一条,\"对恶意抢注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行为,可以启动快速撤销程序。\"
龙安心的手指微微发抖:\"需要什么材料?\"
\"证明'仰阿莎'是你们苗族特有的文化符号,并且你们在先使用。\"王立明顿了顿,\"最好有老寨子的实物证据,比如古歌记载、老绣片之类的。\"
龙安心立刻掏出手机,翻出吴晓梅之前拍的祖传绣片照片:\"这个够吗?\"
王立明仔细看了看,点头:\"可以试试。\"他看了眼手表,\"民宗委的李主任今天正好在,我带你过去。\"
民宗委的办公室在五楼,走廊上挂着各民族的合影。龙安心跟在王立明身后,心跳如擂鼓。
李主任是个五十多岁的男人,头发花白,戴着黑框眼镜。听完龙安心的陈述,他拿起绣片照片端详许久。
\"这个纹样……\"他突然问,\"是不是和清水江流域的《仰阿莎古歌》有关?\"
龙安心一怔:\"您知道这首古歌?\"
李主任笑了笑:\"我是侗族,但小时候听苗族朋友唱过。\"他转向电脑,调出一份文件,\"去年我们做过非遗普查,你们凯寨的务婆是不是还会唱全本的《仰阿莎》?\"
龙安心连忙点头。
\"那就好办了。\"李主任敲了几下键盘,\"根据《非遗法》第二十六条,传统知识持有者有权禁止他人不当利用。\"他打印出一张表格,\"填这个,附上务婆的古歌录音和绣片照片,我们走加急程序。\"
龙安心接过表格,手有些抖:\"多久能有结果?\"
\"最快三天。\"李主任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不过,苗韵公司背后有人,你们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
拿到加急申请的受理单后,龙安心立刻往车站赶。天色已晚,最后一班回县城的车已经发车,他只好在汽车站附近的招待所住下。
房间狭小潮湿,墙皮剥落。龙安心刚放下行李,手机又响了。这次是阿公。
\"后生,村里闹起来了,\"老人的声音沙哑,\"李老板的人带着现金来收刺梨,杨婶她们已经签了合同。\"
龙安心的心沉了下去:\"吴晓梅呢?\"
\"带着年轻人拦在村口,但撑不了多久。\"阿公咳嗽了两声,\"你那边怎么样?\"
龙安心简要说了民宗委的支持,阿公沉默片刻,突然说:\"明天回来前,去趟老银匠家。\"
\"银匠?\"
\"对,吴晓梅她叔公。\"阿公的声音压得更低,\"他手里有老东西,能帮上忙。\"
第二天一早,龙安心按照阿公给的地址,找到了藏在老城区巷子里的银匠铺。铺面很小,门口挂着褪色的蓝布帘子,上面用白粉笔画了个简易的银壶图案。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扑面而来的是熔银的焦味。昏暗的屋子里,一个佝偻着背的老人正在火炉前敲打一块银片,锤子落在银面上的声音清脆而有节奏。
\"吴阿公?\"龙安心试探着问。
老人头也不抬:\"买银器去前街,我这里只修老物件。\"
龙安心走近几步:\"我是凯寨的龙安心,吴晓梅的……\"
银锤突然停在半空。老人缓缓抬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锐光:\"龙家的娃?\"
龙安心点头,正要说明来意,老人却摆摆手,转身从神龛底下摸出个黑布包。
\"晓梅打电话说了,\"他解开布包,露出一本泛黄的线装册子,\"这是光绪年间的《苗疆工物志》,里面记了'仰阿莎银饰'的制法。\"
龙安心小心地翻开册子,发脆的纸页上工整地记录着各种银饰纹样的寓意和工艺。在\"美神\"一栏,赫然画着和他们合作社商标几乎一样的图案,旁边注明:\"仰阿莎,清水江美神,未婚女子绣于衣,已婚者铸于银。\"
\"拿去吧,\"老人合上册子,\"官府认这个。
下午三点,龙安心终于赶回凯寨。还没进村,就听见吵闹声。
村口的晒谷场上,两拨人正在对峙。一边是吴晓梅和合作社的年轻人,手持竹竿拦在路中央;另一边是三个穿黑西装的男人,身后停着辆小货车,车厢里已经堆了几筐刺梨。
\"杨婶!\"吴晓梅厉声喊道,\"你把刺梨卖给他们,秋天的'归山'礼盒怎么做?\"
杨婶抱着签好的合同,眼神躲闪:\"他们给现钱……孙子读书要交学费……\"
龙安心大步走过去,径直站到吴晓梅身旁。黑衣人中领头的那个眯起眼:\"哟,龙老板回来了?商标的事办得怎么样啊?\"
龙安心没理他,转向杨婶:\"县里有贫困生助学金,我已经帮你问好了。\"他从包里掏出一张表格,\"填这个,学费全免。\"
杨婶的手微微发抖,合同纸沙沙作响。
黑衣人冷笑:\"空头支票谁不会开?我们可是真金白银——\"
\"李老板没告诉你吗?\"龙安心突然打断他,\"'仰阿莎'商标的加急撤销申请已经受理了。\"他掏出民宗委的文件,\"顺便,这是《苗疆工物志》里关于'仰阿莎'的记载,光绪年的。\"
黑衣人的脸色变了,他摸出手机走到一旁低声通话。几分钟后,他阴沉着脸回来,冲司机挥挥手:\"装车的货卸下来,我们走。\"
货车扬长而去,晒谷场上爆发出欢呼。吴晓梅长舒一口气,腿一软差点栽倒,龙安心赶紧扶住她。
\"没事吧?\"
她摇摇头,突然注意到他手里的古书:\"这是……\"
\"你叔公给的。\"龙安心翻开那页图案,\"看,这才是正宗的'仰阿莎'。\"
夕阳下,书页上的银饰纹样泛着淡淡的光泽,和吴晓梅绣在合作社包装上的图案几乎一模一样。
当晚,合作社的成员聚集在鼓楼的火塘边。龙安心详细说了省城的进展,阿公听完,往火堆里添了块松木。
\"官司还没完,\"老人沉声道,\"李老板不会这么容易放手。\"
吴晓梅咬着嘴唇:\"我们的刺梨只够撑一个月,如果商标问题不解决……\"
\"来得及。\"龙安心拿出王立明给的流程表,\"民宗委已经特批加急,三天后开听证会。\"
务婆坐在火塘最里侧,突然开口:\"龙娃,把那本书拿来。\"
龙安心递过《苗疆工物志》,老人枯瘦的手指抚过书页,轻声念起一段古歌:\"……仰阿莎从水波中诞生,她的银冠照亮了十二个村寨……\"
念完,她合上书,环视众人:\"明天,选三个人跟龙娃去省城。要会唱《仰阿莎》的,要会绣花的,要会打银的。\"
吴晓梅立刻举手:\"我去。\"
杨婶低着头,突然站起来:\"我也去。\"她的声音很轻,但很坚定,\"我绣了四十年花,寨子里我绣的仰阿莎最多。\"
银匠的儿子阿勇也站了起来:\"我爸腿脚不好,我替他去。\"
火塘里的火焰噼啪作响,映在每个人的脸上。龙安心突然想起父亲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一根竹子容易折,十根竹子难扳弯。\"
政务中心的中央空调呼呼作响,龙安心却出了一身冷汗。窗口工作人员推过来的《商标异议申请指南》上密密麻麻的小字在他眼前晃动。
\"六十个工作日是最短时限。\"工作人员用圆珠笔敲着玻璃,\"这期间对方仍可合法使用商标。\"
龙安心盯着申请表上\"证据材料\"那一栏,突然想起什么。他从帆布包内层掏出个绣花布袋——吴晓梅临行前塞给他的,里面装着三样东西: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一片用保鲜膜包着的绣片残角,还有枚生锈的铜钱。
\"同志,您看这个...\"他将绣片残角贴在玻璃上,\"这是我们寨子传了五代的仰阿莎绣样。\"
工作人员凑近看了看,突然压低声音:\"你等等。\"她拿起内线电话,\"李主任,您能来3号窗口一下吗?\"
五分钟后,一个穿深蓝色中山装的中年男子快步走来。他接过绣片对着光线查看,手指轻轻抚过那些已经褪色的丝线。
\"这是清水江流域的绞线绣法。\"李主任突然用流利的苗语说道,\"现在会这种手艺的不超过二十人。\"
龙安心瞪大眼睛。李主任笑了笑,从胸袋掏出证件——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保护处处长,李岩松。
\"跟我来。\"他示意龙安心跟上,\"正好今天非遗专家评审组在开会。
评审室里的场景让龙安心愣在原地。长桌上摆满了各色民族文物:侗族的亮布、水族的马尾绣、彝族的漆器...七八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戴着白手套仔细查验。
\"老吴!\"李主任喊了一声,\"看看这个。\"
一位戴着厚镜片的银发老人接过绣片,立刻从抽屉里取出放大镜。他的手指在接触到绣线时微微发抖。
\"绞线绣,绝对是。\"老人激动地说,\"你们看这个星辰纹的走针方向——现在市面上仿品都是顺时针,真品必须是逆时针,这是古歌里规定的!\"
其他专家立刻围拢过来。龙安心这才注意到,其中一位老者手腕上戴着和他阿公一样的铜手镯——雷公山地区苗族银匠的标记。
\"小伙子,\"银匠老人突然问,\"你们寨子现在谁还会打十二道太阳纹的银项圈?\"
\"潘阿婆,\"龙安心脱口而出,\"但她祖传的项圈前天被...\"
李主任敏锐地抬头:\"被怎么了?\"
龙安心把路上遭遇拦截的事说了。老银匠突然拍案而起,从随身的牛皮包里取出本发黄的册子——《民国二十七年黔东南银器普查登记簿》。
\"查到了!\"他指着其中一页,\"潘氏,凯寨,传世太阳纹银项圈一枚,登记编号苗银-047...\"
李主任立即拨通电话:\"执法队吗?我这里有个涉嫌抢劫少数民族文物的案子...\"
走出政务中心时已是黄昏。龙安心在公交站等车,突然被人拽进小巷。
\"别出声!\"是王立明,他大学时的下铺兄弟。如今穿着皱巴巴的西装,额头上全是汗。
\"你怎么...\"
\"听我说完。\"王立明塞给他一个U盘,\"这里面是苗韵公司这三年抢注的78个少数民族商标清单,还有行贿记录。\"他紧张地回头张望,\"我偷偷备份的,他们今天才发现资料泄露。\"
龙安心握紧U盘:\"你为什么冒险帮我?\"
王立明苦笑:\"我奶奶是侗族。去年苗韵抢注了'鼓楼酿'商标,把她酿了四十年的酸汤配方注册成自己的专利。\"他擦了擦眼镜,\"老太太现在都不肯开坛了,说祖传的东西被人偷了。\"
远处传来汽车急刹的声音。王立明猛地把龙安心推进垃圾桶后的小门:\"快走!记住,U盘要插在没联网的电脑上看!\"
城中村的黑网吧烟雾缭绕。龙安心选了最角落的机子,确认没摄像头后插入U盘。
文件里除了商标清单,还有份惊人的《苗族文化资源收购计划书》。其中一页用红字标注:
\"凯寨项目优先级:1.仰阿莎商标(美神形象);2.古歌版权(务婆等传承人);3.银饰工艺(潘氏项圈等实物)...\"
最后附着的联系人名单让龙安心血液凝固——县扶贫办主任、文旅局副局长...甚至有两个合作社社员的名字。
最下方还有行手写备注:\"龙安心可能阻碍,可考虑用其工地欠薪案底施压。\"
龙安心猛地合上电脑。窗外霓虹闪烁,光斑在他颤抖的手背上跳动。三年前在广州工地被拖欠的工资,原来早被人查得一清二楚。
开往县城的大巴上,龙安心攥着拷贝好的资料昏昏欲睡。后排突然传来清亮的歌声,是几个苗族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用苗语合唱《仰阿莎》。
\"...清江水啊长又长,阿莎姑娘来梳妆...\"
龙安心不由自主跟着哼唱。领唱的男生惊讶地转头:\"大哥你也会唱古歌?\"
\"会一点。\"龙安心用苗语回答,\"我是凯寨的。\"
学生们立刻兴奋地围过来。一个扎着五彩头绳的女生掏出手机:\"我们在做苗族古歌采集,您能唱完整段吗?\"
当龙安心唱到\"十二个太阳十二道纹\"时,女生突然惊呼:\"等等!这个版本和我奶奶唱的不一样!\"
她飞快地点开录音文件。对比之下果然发现差异:龙安心唱的版本多出四句关于\"银梳引日月\"的歌词。
\"这是务婆教的。\"龙安心解释,\"她说现在大多寨子传漏了这四句,只有凯寨还保留完整。\"
学生们激动地记录着。龙安心突然想到什么:\"你们能帮我个忙吗?把这些录音刻成光盘...\"
银匠铺比想象中难找。龙安心在古城区转了近一小时,才在一条满是青苔的小巷尽头发现那盏煤油灯——苗银匠人世代相传的标志:灯罩上镂空雕刻着蝴蝶妈妈产卵的图案。
推门进去时,老银匠正在熔银。火塘里的炭火烧得通红,老人用长钳夹着银块在火中翻转,嘴里念着古老的《炼银咒》:
\"...火要旺不要焦,银要纯不要糙...\"
看见龙安心,他头也不抬:\"门后有板凳,自己坐。银水不等人。\"
龙安心安静地看着老人将熔化的银水倒入刻有繁复纹路的石模。当银水凝固成薄片时,老人突然用苗语问:
\"潘家的项圈,被抢时包着蓝布还是红布?\"
\"蓝布,\"龙安心不假思索,\"还绣着星辰纹。\"
老人这才抬头,浑浊的眼里闪过一丝满意:\"是正主。\"他转身从神龛后取出个檀木匣子,\"这个,给你。\"
匣子里是本光绪年间的《苗疆工物志》,翻开的那页详细记载着\"仰阿莎银饰\"的工艺标准:\"...银冠必十二齿,象征日月轮回;裙纹需九十九折,代表清水江波浪...\"
最惊人的是页脚那方朱印:\"黔东南道台衙门鉴藏\"——这是清末官方认证的苗族工艺标准!
\"拿去吧。\"老人合上册子,\"官府认这个。\"
晒谷场上的对峙已持续三小时。李老板的助理带着五个壮汉,正指挥工人往货车上装刺梨。吴晓梅带着合作社年轻人手挽手拦在路中央,几个老人坐在最前排的藤椅上——这是苗族最激烈的抗议方式,叫\"肉身拦路\"。
\"杨婶!\"吴晓梅声音嘶哑,\"你把刺梨卖给他们,秋天的'归山'礼盒怎么做?\"
杨婶抱着签好的合同,眼神躲闪:\"他们给现钱...孙子读书...\"
龙安心突然从人群中走出,径直站到货车前。他什么也没说,只是举起手机按下播放键。
扬声器里传出务婆苍劲的歌声,正是那段关于\"银梳引日月\"的独特唱词。李老板助理的脸色瞬间变了——这正是他们公司注册的商标图案中缺失的核心元素!
\"民宗委已经立案。\"龙安心亮出文件,\"《非遗法》第二十六条,盗用传统知识最高可罚五百万。\"
助理慌忙打电话请示。通话结束后,他阴沉着脸挥手:\"卸货!我们走!\"
货车开走后,龙安心才发现后背全湿透了。吴晓梅递来竹筒水,低声问:\"真的罚五百万?\"
\"我编的。\"龙安心咧嘴一笑,\"但U盘里的证据够他们喝一壶。\"
鼓楼火塘边的议事持续到深夜。龙安心转述了省城的发现,阿公听完,往火堆里撒了把特制的\"议榔粉\"——松香、硫磺和碾碎的铜钱末,这是苗族决定大事时的传统。
火焰突然蹿高,变成诡异的青蓝色。务婆取出珍藏的\"理片\"——历代寨老刻有决议的竹片,开始吟诵《议榔词》:
\"...乌云来了众人挡,大船沉了齐心扛...\"
银匠的儿子阿勇突然站起来:\"我去省城!我爸教过我辨银术,能证明潘阿婆的项圈是祖传工艺!\"
杨婶抹着眼泪也站起来:\"我...我绣了四十年仰阿莎,我作证!\"
火塘里的\"议榔粉\"燃到最旺时,务婆取出三样东西:一把稻谷、一根银针、一块火炭。
\"明天进省城,\"她将这三样分别交给龙安心、吴晓梅和阿勇,\"谷子代表生计,银针代表手艺,火炭...\"老人顿了顿,\"代表我们苗家的硬气。\"
龙安心接过火炭时,烫得掌心发红。他突然想起父亲临终前说的话:\"苗家人不怕烫,怕的是忘了自己从哪里来。\"
政务中心三楼洗手间,龙安心用冷水拍打着发烫的脸。镜子里的自己眼睛布满血丝,下巴上的胡茬像钢针般扎手。突然,隔间里传来压低的声音:
\"...苗韵那个商标肯定要黄,民宗委新调来的李主任是侗族...\"
龙安心的手顿住了。另一个声音接话:\"怕什么?张副局长打过招呼了...\"
冲水声响起,龙安心迅速闪到门外。走出来的两个西装男正擦着手,胸前别着\"知识产权代理\"的徽章。其中一人突然抬头,与龙安心四目相对。
\"看什么看?\"那人眼神闪烁,快步离开时撞翻了保洁员的拖把桶。
龙安心弯腰帮忙收拾,发现桶底粘着个透明文件袋。保洁阿姨一把抢过,用苗语低声说:\"后生,这不是你该碰的。\"
他这才注意到阿姨手腕上的铜镯——和务婆的一模一样,雷公山苗寨的标记。阿姨左右张望,突然塞给他一张纸条:\"中午12点,后门垃圾站。\"
正午的垃圾站臭气熏天。龙安心躲在集装箱后,看见保洁阿姨推着垃圾车走来。她突然掀开底层隔板,取出个绣着星辰纹的布袋。
\"我是潘阿婆的侄女。\"她嗓音沙哑,\"抢项圈那伙人昨天又来了政务中心。\"她从布袋里倒出一堆碎纸片,\"他们在找这个。\"
龙安心拼凑着纸片——是份被撕碎的《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保护名录》批文,落款处盖着省民宗委的大印。关键处被咖啡渍晕染,但还能辨认\"仰阿莎银饰...列入一级保护\"的字样。
\"原件在档案室保险箱。\"阿姨紧张地搓着手,\"他们买通了后勤处的人...\"
远处传来脚步声。阿姨猛地将碎纸扫回垃圾车:\"明天苗年祭祖日,务婆让你务必参加。\"
老城区银匠铺里,炭火映照着吴师傅沟壑纵横的脸。他正在熔炼一块发黑的银料,刺鼻的硝酸味弥漫在空气中。
\"这是'回炉银'。\"老人头也不抬,\"祖辈传下来的废料重炼,最难掌握火候。\"
龙安心递上合作社设计的仰阿莎银饰图样。老人瞥了一眼,突然将图纸扔进火盆:\"狗屁不通!\"
图纸在火焰中蜷缩成灰。老人从工作台下取出个生锈的铁盒,里面是十二枚造型各异的银铃:\"这才是正宗的仰阿莎嫁铃,每个铃铛的音高对应一个月份。\"
他拿起最小的那枚:\"正月铃,声音要像冰裂...\"轻轻一摇,清越的颤音在屋内回荡。
龙安心突然想起务婆唱的古歌:\"...正月阿莎戴银铃,声声唤得百花开...\"他摸出手机播放录音,银匠的手突然停住了。
\"这是...务婆的唱法?\"老人的声音发颤,\"她还在世?\"
凌晨四点,凯寨的祭祖仪式已经开始。务婆穿着百年苗绣祭袍,手持铜刀在鼓楼前起舞。龙安心按照指示,将火炭、银针和稻谷摆在神龛的三足架上。
突然,寨口传来汽车引擎声。三辆黑色SUV停在古枫树下,李老板带着七八个人走来,最前面的摄像机闪着红灯。
\"我们是《民族文化探秘》栏目组的!\"一个戴眼镜的女人高声说,\"听说今天有古老祭典...\"
务婆的舞步丝毫未乱,但龙安心看见她向阿公使了个眼色。阿公悄悄退到鼓楼后,敲响了那面平时不用的铜锣——沉闷的声响惊起一群乌鸦。
\"拍摄要交五千块文化保护费。\"吴晓梅突然拦在摄像机前,\"现金。\"
李老板眯起眼:\"有文件吗?\"
吴晓梅亮出一张泛黄的纸——1953年县政府签发的《凯寨民俗活动管理规约》,上面明确写着:\"外族拍摄祭祀,需经寨老会同意并缴纳...\"
趁他们争执时,龙安心溜到SUV旁。透过车窗,他看见后座放着潘阿婆的蓝布包裹!正要靠近,一个保镖突然出现:\"干什么的?\"
\"我、我来送祭品...\"龙安心举起手中的糯米粑。
保镖狐疑地打量着他。这时鼓楼传来震天的芦笙声——仪式进入高潮,所有人都被吸引过去。龙安心趁机用糯米粑粘住车门锁,这是小时候阿公教的土法子。
深夜的鼓楼里,龙安心和吴晓梅对照着《苗疆工物志》研究仰阿莎纹样。务婆坐在火塘边,突然用苍老的声音唱起一段从未听过的古歌:
\"...银梳藏在第九层,铜镜照着三生路...\"
\"等等!\"龙安心猛地站起,\"这歌词和书上的图案对不上!\"
务婆露出神秘的微笑,从祭袍里取出片薄如蝉翼的银箔:\"真纹样在这里。\"银箔对着火光,在墙上投出放大的影子——竟是幅精密的水系图!
\"这是...\"吴晓梅倒吸凉气,\"清水江的支流走向!\"
务婆点点头:\"古时候银匠送嫁妆,按这个路线走才安全。\"她指着图中一个漩涡标记,\"潘家的项圈,是在这里捞的银沙打的。\"
龙安心突然明白过来:\"所以他们的仿品没有...\"
\"没有水纹。\"老人冷笑,\"机器压的银器,哪认得清水江的脾气?\"
凌晨两点,合作社仓库传来异响。龙安心带着猎户家的土狗\"黑豹\"摸过去,发现有人在撬后窗。
\"黑豹\"狂吠着冲上去。黑影慌乱中打翻油桶,刺梨干撒了一地。龙安心扑上去扭打,扯下对方的面罩——竟是杨婶的儿子小勇!
\"我...我就是想拿回合同...\"少年带着哭腔,\"阿妈签完就后悔了,整天哭...\"
龙安心松开手,发现少年手臂上全是淤青:\"谁打的?\"
\"那些穿黑衣服的...\"小勇抹着泪,\"他们说要是反悔,就让我读不成书...\"
远处车灯闪过。龙安心赶紧拉着少年躲进地窖,透过缝隙看见李老板的助理带人闯进院子。
\"搜!\"助理气急败坏地喊,\"一定要找到那本破书!\"
地窖里,小勇从贴身处掏出个布包:\"给...这是我偷拍的。\"
照片上清晰显示:李老板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幅《苗族文化资源分布图》,凯寨的位置被红笔圈出,旁边标注着\"优先收购\"。
龙安心捏紧照片,突然听见头顶传来务婆的歌声。他们顺着地道爬到鼓楼底部,看见火塘边正在进行古老的\"血誓\"仪式。
阿公割破手掌,将血滴进酒碗:\"...欺我族人者,如欺天地...\"
十几个青壮年轮流歃血。轮到龙安心时,务婆却拦住他:\"你是读书人,用这个。\"递来支钢笔。
龙安心在誓词上签下名字,突然发现墨水里混着银粉——这是苗家最郑重的\"银墨誓\",违约者会被全族唾弃。
天蒙蒙亮时,二十人的队伍在寨口集合。除了证据材料,每人还带着件特殊物品:
吴晓梅别着母亲留下的银胸针,针尖淬了蛇药;
阿公背着祖传的牛角弓,弦是用马尾毛搓的;
就连小勇也攥着把自制弹弓,皮筋是用橡胶轮胎割的。
务婆给每人发了一小包\"行军药\"——用山苍子和雷公藤配的提神药,战时苗军专用。
龙安心最后检查了装备:
-古歌录音光盘(学生帮忙刻录)
-《苗疆工物志》原件(用油布包了三层)
-偷拍的照片(藏在了鞋垫夹层)
- U盘证据(贴身挂在脖子上)
当第一缕阳光照在鼓楼尖顶时,芦笙齐鸣。老人们唱起了《出征歌》,调子悲壮而铿锵。
龙安心摸了摸别在腰间的\"打口舌\"布袋,火炭灰和鸡毛的触感让他想起父亲的话:
\"苗家的道理,有时候得用拳头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