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巍峨的漠北王庭内。
朱五六端坐于龙椅之上,扫视着殿下群臣。文武百官列队整齐,手中捧着各自精心准备的迁都方案。
“诸位爱卿,今日便将迁都之事敲定。”
诸葛亮率先出列,展开一卷详尽的舆图,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顺天府的各项优势。
“陛下,臣已将顺天府的利弊一一梳理。顺天府不仅地理位置优越,且如今朱标将军已在当地建立起稳固的秩序,粮库充盈,民心归附。更为关键的是,自应天至顺天,水路畅通,便于大军与物资的调配。”
他有条不紊地陈述着,条理清晰,令人信服。
李世民微微颔首,补充道。
“诸葛丞相所言极是。顺天府靠近北方边境,可有效防范草原部族的侵扰,同时又能辐射中原与江南。我朝新立,需快速稳定局势,顺天府无疑是最佳选择。”
项羽虽心有不甘,但也不得不承认顺天府的优势,闷声说道。
“既如此,顺天府便顺天府吧。”
吕布也点头附和,不再坚持洛阳。
嬴政轻抚胡须,思索片刻后道。
“顺天府可作为权宜之都,待岭南彻底平定,再作长远打算。”
朱五六听闻,满意地大笑起来。
“好!就依众爱卿所言,定都顺天府!即刻筹备迁都事宜,命朱标全力整修顺天府宫殿,疏通河道,确保迁都顺利。”
........
大周十一年,顺天府承天门广场。
朱五六手扶汉白玉栏杆,俯瞰着城下蝼蚁般忙碌的人群。
迁都一载,曾经的燕京城池已扩建三倍,青砖灰瓦间处处可见玄色大周军旗,护城河上漕船往来如织,载着江南的丝绸、岭南的香料驶向北方。
想想一切都跟做梦一样。
就在这时,有八百里加急的文书。
内官捧着鎏金漆盒跪地,盒中朱漆文书上 “海寇” 二字赫然入目。
朱五六捏着文书的指节泛白 —— 自灭明之后,沿海倭患与残明水师勾结,竟在泉州外海劫了三艘官船。
朱五六皱起来了眉头,当即就决定复活三个人。
“复活张衡,沈括和郑和。”
要说起来这三个人,简直就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
张衡,科学家、文学家。在天文、历法、机械制造领域成就斐然。
他制造的浑天仪,精准演示天体运行,如 “庖丁解牛” 般将宇宙奥秘呈于世人眼前。
地动仪更是巧夺天工,以铜球落樽之法,能测千里之外地震方位,堪称古代地震监测的 “千里眼”。
这般奇才,于机械构造、天文观测上的深厚功底,正可用于打造更精良的航海仪器,为水师出海保驾护航。
沈括乃举世罕见的全才。
他博闻强识,《梦溪笔谈》一书,涵盖天文、地理、数学、医学、等诸多领域,记载了活字印刷术等重大发明,堪称古代科技的 “百科全书”。
他曾主持汴河疏浚工程,以分层筑堰之法测量地形,使河道畅通无阻。
郑和,航海巨星。
他七下西洋,率领庞大船队,足迹遍及三十余国,最远至非洲东海岸与红海沿岸。
其船队规模宏大,船只种类繁多,有宝船、马船、粮船等,配备先进的航海罗盘、计程仪等,航行中更掌握了季风规律,如 “善驭风者行万里”。
如今海寇肆虐,郑和丰富的航海经验、出色的船队指挥能力,正是组建强大水师、剿灭海寇的不二人选。
此三人,或精于科技,或通于地理,或长于航海,各怀绝技,恰似三颗璀璨星辰,即将在大周的天空中绽放光芒,为解决海寇之患贡献各自的智慧与力量。
“宣郑和、沈括、张衡觐见。”
朱五六将文书甩在案上,目光落在墙上大幅海图,暹罗、占城、大食诸国的标记旁,都画着刺眼的骷髅旗。
半个时辰后,三位身着青色官服的文臣疾步入宫。
郑和腰间玉牌刻着 “宝船监造使”,沈括袖口绣着浑天仪纹章,张衡手中则抱着三尺高的铜制船模。
“陛下,臣等已改良福船龙骨,采用水密隔舱法,即便三舱进水仍可航行。张大人改良的罗盘,已能在暴雨中稳定指南。?。”
沈括率先开口,指尖划过船模上凸起的网格。
张衡呈上巴掌大的青铜罗盘,天池内浮针正稳稳指向南方。
“臣在磁针上涂了犀角粉,经月不蚀。若配以郑和大人的牵星术,远洋航行可保无虞。”
郑和抱拳长揖,宝蓝官服上的海浪纹随动作起伏。
“泉州海寇不过疥癣之疾,臣请率二十艘宝船南下,一来剿灭残匪,二来探勘南洋商路。我大周丝绸瓷器若能直抵西洋,岁入可增十倍。\"
殿外忽然传来争吵声,御史大夫王猛闯入殿中,笏板直指郑和。
“陛下不可!宋明两朝海禁,正是防沿海百姓通敌。如今贸然开海,若让残明余孽勾连番邦 ——”
“王大人难道忘了,我大周水师有神火飞鸦?”
沈括冷笑一声,从袖中取出寸许长的竹筒。
“上月在胶州湾试射,三十丈内可焚敌船。若每船配备百具,何惧海寇?”
朱五六盯着案上的船模,忽然想起七年前在漠北初见朱标的场景 —— 那时他手持复活兵团的火铳,眼中倒映着应天城头坠落的 \"明\" 字旗。如今大周铁骑已踏遍中原,唯有海洋仍是未知的疆域。
“准奏。”
朱五六猛地拍案,龙袍上的金线蟠龙在烛火下熠熠生辉。
“设市舶司于泉州、广州、明州,许百姓出海贸易,所得税银三分归官七分入商。郑和为航海总兵,总领宝船监造与远洋诸事。”
两年后,泉州港。
巨大的船坞里,首艘宝船 “镇海王”号正在上漆。
十丈高的桅杆上,新制的三角帆在海风中猎猎作响,船身朱漆下隐约可见交错的钢铁龙骨 —— 那是复活的宋代兵器专家秦九韶改良的结构。
老船工李阿爹摸着船舷上的铜制锚链,浑浊的眼睛泛起泪光。
“老汉年轻时在明州港撑船,洪武爷一道海禁令,把我们这些讨海人困在陆地上十年。如今……”
他抬头望着桅杆顶端的玄色龙旗,忽然挺直了佝偻的腰背。
“这船底的十二道隔水舱,比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还结实三分!”
郑和站在观景台上,看着舢板载着各国商使靠岸。
波斯商人的驼队、大食水手的头巾、占城使者的孔雀羽毛,在码头上交织成五彩斑斓的画卷。
他忽然瞥见人群中有人偷偷传递油纸包,袖口绣着半朵残明莲花 —— 正是三个月前被击溃的 \"大明水师残部\" 标志。
郑和低声对亲卫说道。
“去告诉沈大人,今晚子时,神火飞鸦试射的方位,改在泉州外海十里处。”
嘴角勾起一丝冷笑,他转身走向正在装载瓷器的宝船,腰间的牵星板随着步伐轻响,仿佛在计算着远洋的第一缕曙光。
三个月后,顺天府军机处。朱五六握着郑和从占城带回的象牙雕,听着沈括汇报海贸税银。
“泉州港月入二十万两,广州港三十万,明州港因靠近残明旧地,暂收十五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