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这些人没有过多停留,在拿着喇叭通知了一段时间后就选择离开。
躲起来的两个小女孩从暗处走了出来。
艾尔莎将莉娜送回家就告别了。
莉娜独自一人回到难民委员会给他们父女二人安排的住所。
进屋后,一个人走到破旧的木板床上,从怀里面拿出一张已经破旧不堪的照片,照片上是他们一家三口的全家福,上面的人影在照相机面前露出开心的笑容。
看着照片,莉娜环抱双膝无声的抽泣。
突然门口传来开门声,这吓到了莉娜,连忙抬起头看了过去。
只见一个鼻青脸肿的男人打开门走了进来,手中还拿着一张印着编号的硬纸片。
莉娜双眼露出惊喜的情绪,立马从床上跑下来,奔向男人。
“爸爸!”
男人张开手抱住莉娜。
“抱歉,让你担心了。”
父女俩情绪发泄后冷静下来,莉娜开口询问她爸爸这两天都去了哪里。
“那些人问了我的身份,还问了家里其他亲戚的去向。”
“还说柏林来的人正在和日本人谈事情。”
说到这里,男人的身躯有些不自觉地轻微颤抖。
“他们好像在商议把我们犹太人赶到一起,莉娜你可得小心一些,尽量别出门。”
第二天,莉娜的父亲去犹太难民委员会领取救济。
当他到达委员会的时候,发现委员会已经围了很多人,不明状况的他凑上前询问发生什么事了。
有人告诉他说,来自美国隐秘渠道的汇款也断了,委员会这回彻底没了救助款,再也拿不到援助了。
围在这里的人都还不死心,想看看事情还有没有转机。
莉娜的父亲没有和其他人一样在这里等待,拿着空袋子失望的往回走。
回去后嘱咐莉娜不要乱跑,然后就出去找零工,正巧碰见码头来了一批急需搬运的货物,他去报名,由于在上海已经生活一段时间,日常的话勉强能听懂,于是他很顺利的就被选中了。
忙碌了一天,赚到的钱换到一点粮食带回家。
就这样,父女俩省吃俭用,勉强能活着,大街上时不时有日本兵抓人去登记,有很多不配合的都被强制带走,没有再回来。
莉娜的好朋友艾尔莎有一次来找莉娜,都差点被日本兵给带走,要不是莉娜的父亲将那张带着编号的硬纸片拿出来,恐怕人已经被带走了。
…………
德国代表梅辛格和驻上海日本领事馆进行了多次商谈,石井英二除了最开始几次参加,后面都找借口让张才维顶上,全权代替他进行商谈。
当然,张才维知道自己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没有在商谈的时候私自下决定,每次商讨完都会老实的将商谈内容汇报给石井英二。
事情的发展也如王二河预料的那样,国际上的犹太财团向日本方面施压,东北犹太社团、日本本土犹太人脉,向日本高层展开游说,形成间接阻力。
日本内部主和派也将上海的犹太人视为与美国犹太社团保持联系的潜在媒介,担心同意德国的处理方案会彻底阻断对美媾和的可能。
他们也担心这些犹太人中包含大量苏联的犹太人,担心处理掉他们会触怒苏联方面,破坏日苏脆弱的非战关系,日本方面已经没有多余力量去面对苏联的战事。
商谈陷入僵局,但是日本人在上海已经开始有意的登记犹太人的信息,俨然有一副要同意德国处理方案的样子。
又过了大约半个月,日本人已经有意将在上海的犹太人驱赶到一个地方。
最终谈判的结果下来的,不坏,也算不上好,没有同意德国方面对犹太人的处理,只是同意建立一个‘无国籍难民隔离区’,将所有在上海的犹太人集中迁到该区域,限制他们出来,只有拥有日本官员签署的通行证,才能离开隔离区,但活动范围也被严格限制。
王二河也接到了这个通知,要求市政府进行配合,王二河没有多说,按照日本人的决定来办。
这个区域位于虹口区通北路、惠民路至周家嘴路之间,面积大概有3平方公里,原本这里居住着约10万中国居民,让近三万的犹太难民迁到这里,使该区域人口密度急剧攀升,每平方公里约有5万人,犹太难民与中国居民混杂居住,生活空间极度拥挤。
在这里,难民只能居住在狭小的阁楼、地下室或临时搭建的棚屋中,许多家庭共用厨房和厕所,卫生条件非常恶劣,甚至有些人连这些地方都没得住,只能居住在仓库或者废弃厂房改造的集体宿舍,数十人挤在一间房内。
…………
“快点出来!”
莉娜跟着父亲,拿着包裹从委员会分给他们的住处中出来,被日本兵用枪指着前往‘无国籍难民隔离区’。
莉娜很害怕,小手紧握她父亲的衣服。
父女俩与大量的犹太难民汇合,一同被驱赶到隔离区。
日军已经在隔离区周边设置岗哨,对所有进入人员进行登记,这让莉娜父女有种被抓进集中营的感觉,对自身的未来感到担忧。
好在日本兵只是简单对他们进行登记,没有过多为难,父女俩进入隔离区,被安排到一户中国居民家的阁楼里,逼仄的环境让莉娜很不适应,但她很懂事的没有表达出来。
父女俩在这里过的十分艰难,隔离区内食物配给严重不足,难民隔一段时间只能获得少量糙米、蔬菜和豆类,肉类和奶制品。
通货膨胀加上物资短缺导致物价飞涨,一条面包的价格飙升至普通难民月薪的一半,就算这么高的价格,也是供不应求。
很多人被迫通过黑市购买更高价的食物。
原本莉娜的父亲依靠打零工能勉强养活父女俩,现在无法随意出入,没工作,也就没了收入,要不是有中国居民时不时接济他们一些食物,他们父女已经饿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