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在长安城中,贞观天子于宫中时常挂念着元帅薛仁贵父子西征之事。此前屡传捷报,唐军已夺下诸多关寨,然而,每至一处,皆有异人阻拦,致使西番难以迅速平定。天子满心期盼着他们得胜还朝,君臣能够再度相见,如此他方能安心。这一日,天子思绪万千,倚靠着龙床,不知不觉便朦胧睡去。
在梦中,天子仿佛走出了王宫,只见众多文武官员纷纷上前迎接圣驾。天子定睛一看,竟是秦叔宝、尉迟恭、罗成、马三保等人。众人齐声说道:“陛下乃紫薇星君降世,如今即将复位。我等文武两班臣子,理当随侍陛下左右。况且左相星、右相星、白虎星,皆已回归原位。请陛下登殿设朝。” 天子听了这番话,便随着秦叔宝等人,来到一片云霞之中。只见前方矗立着一座巍峨宝殿,秦叔宝和尉迟恭上前启奏道:“陛下,此乃北极紫薇殿。” 话还未说完,便见左相星、右相星、白虎星在朝门俯身伏地,迎接圣驾。太宗天子传下旨意:“众卿平身。” 三人谢恩起身。天子抬眼望去,只见左相乃是魏征,右相是军师徐茂公,而白虎星正是征西元帅薛仁贵前来接驾。
太宗走进宝殿,诸臣纷纷朝贺,随后分立两旁。天子开口问道:“薛王兄,朕命你征伐西番,尚未班师回朝,为何也在此处?” 薛仁贵上前,俯身奏道:“恳请陛下恕罪。臣带兵至白虎关前,实乃天数难逃。望陛下另派将领,领兵去平定哈迷国。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太宗听到 “大数难逃” 四字,不禁大吃一惊。这时,忽然传来景阳钟的钟声,惊醒了梦中的天子。天子睁开双眼,却发现两班文武官员已然不见,这才意识到自己方才是睡在龙床之上。天子回想起梦中所言,心中不禁疑惑,难道是自己的天命将要终结?但又一想,梦中之事,不可尽信。此时,只听得五更三点的报时声,天子便起驾前往早朝。
文武百官朝见完毕,天子说道:“众卿家,若有何事要启奏,便直言无妨;若无要事,即可退班。” 降旨的话音刚落,只见班中走出一位大臣。此人身着红袍,腰系金带,脚蹬乌靴,头戴乌纱帽,手持笏板,站在殿中启奏道:“臣乃钦天监监正李云开,有事启奏陛下。臣昨夜在司天台夜观星象,见西方有一颗大如斗的星,坠落在番地,正应在白虎位下。随后,又看到北极垣中,有两颗小星和一颗大星相继落地,此乃主朝中大臣归位之象。” 太宗听了这一番奏报,心中愈发惊恐。
恰在此时,黄门官手捧奏本进入朝堂,俯伏在金阶之上,将奏本呈上。天官接过奏本,放置在龙案之上。天子定睛观看,原来是左相魏征和军师徐茂公的儿子呈上的奏本,奏报其父均已亡故。天子看完两本奏报,不禁泪如雨下,悲叹道:“他二位大臣为国家立下诸多功劳,本应安享荣华,为何却一齐归天?朕心中实在伤感。” 随即传旨内监,钦赐御祭御葬。王太监领旨,前往操办此事。
黄门官又启奏道:“陛下,如今鲁国公程咬金从西番回国,前来入朝拜见陛下。此刻正在午门候旨,未经宣召,不敢擅自入宫。” 天子听闻,不禁想起三更时分所做之梦,魏征、徐茂公之事已然应验,如今老将程咬金回朝,恐怕薛元帅的性命真的难保了。于是,天子传旨,宣程咬金上殿。
程咬金进入朝堂,俯伏在金阶之上,行了二十四拜大礼。天子说道:“程王兄,请平身。” 程咬金谢恩后,被宣上金殿,天子赐座,并问道:“程王兄,你从西番归来,可知薛元帅何时能够班师回朝?” 程咬金听了,眼中顿时涌出泪水,奏道:“征西元帅薛仁贵,在攻打白虎关时,被番将杨藩施展妖法,用阴兵围困在白虎山。其子薛丁山兴兵救父,与老臣一同上山。谁料,在山前见到一只白虎,薛丁山放箭将其射死。哎呀,万岁!原来那白虎竟是元帅的真形。箭伤白虎,庙中的元帅也随之身亡。望陛下速速判定薛丁山的罪责,虽说他是无心之举,但其罪也不小。”
天子听闻薛仁贵被射死,悲痛万分,哭倒在龙床之上,说道:“寡人多亏薛元帅征东立下十大功劳,如今西番尚未平定,良将却先丧,叫寡人怎能不痛心?这可如何是好?” 天子哭得伤心欲绝,竟口吐鲜血。吓得两班文武官员和内侍们惊慌失措,急忙飞报太子李治。李治得知消息,吓得魂飞魄散,急忙来到龙庭,扶住父王。随后,李治传旨退班,扶着太宗回宫。到了三更之后,太宗驾崩。
李治传下旨意:先将哀诏颁布天下。各官员身着白衣,开丧三日,守孝二十七日,之后新君登位。新君便是高宗皇帝。文武官员皆身着大红吉服,分立两旁。只听得东边龙凤鼓敲响,西边景阳钟鸣起,奏乐之声悠扬。前面三十二位太监齐声吆喝,新君驾临殿堂;后面簇拥着二十四名宫娥彩女,随侍龙驾。两把龙凤宫扇缓缓分开,高宗来到龙案前,登上宝位,珠帘放下。只见底下文武官员纷纷朝见,山呼万岁已毕。李治面露喜色,说道:“诸卿平身。” 众臣谢恩起身,分立两班。高宗传旨改元,唐高宗皇帝的国号定为永徽。天子先是颁布喜诏,通行天下,立王氏娘娘为正宫,立李显为东宫太子。一时间,宫中事务繁忙,热闹非凡。待诸事安排妥当,天子便转回后宫,珠帘高高卷起,群臣各自散去。
次日,天子临朝,传旨百官,皆加官一级;天下罪犯,无论已结案还是未结案的,尽皆恩赦,但十恶不赦之人除外;钦赐功臣们筵宴。之后,天子召见魏旭,魏旭上殿朝见,高呼万岁。天子说道:“魏征乃先王的辅弼之臣,朕不会辜负功臣之子,今封卿为大夫左丞相之职,恩赐蟒袍纱帽。” 魏旭被封左丞相,在驾前谢恩。接着,天子宣徐梁见驾,徐梁上殿朝见。天子道:“卿之父为国家出谋划策,助我大唐一统江山,其功不可没。今封卿承袭父之军师职位,恩赐锦袍玉带。” 徐梁领旨谢恩。文武官员恩封完毕后,天子对程咬金说:“老王伯,元帅身丧西番,如今我军进退两难。朕今欲同王伯御驾亲征,征讨叛逆。” 于是传旨命东宫太子同魏旭监国,程咬金为前队先锋,大军就此出了长安。一路上,浩浩荡荡,晓行夜宿,非止一日,出了玉门关,来到金霞关。沿途皆有文武官员迎送,百姓们手持香花灯烛,场面好不热闹。不久,大军便来到了寒江关,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樊梨花母女,在衙中孤苦伶仃,度日如年。樊梨花早已得知薛仁贵身死的消息,又听闻程老将军出关经过此地。她心想,明日御驾亲征,薛丁山难逃弑父之罪。我不如写一份御状告他,我通晓阴阳之术,知道薛丁山不该命绝,此番正好惩治他一番,让他心服口服。于是,樊梨花将薛丁山弑父、休妻这两大罪状详细写明,扮成村庄妇人的模样,准备告他一状。
次日辰时,只见旌旗飘扬,日光闪耀。前队是藤牌兵,后队是短刀兵,步兵大多携带弓箭,马兵则手执长枪。四队雄兵依次而过,随后是全副銮驾。两班文武官员,皆骑着高头大马。队伍整齐分开:文官身着紫袍,腰系金带,武官身披金甲,头戴金盔。羽林军簇拥着天子,天子骑着龙驹宝马,马前有许多太监随行。程千岁跟随在天子身旁,眼看就要接近关前。此时,樊夫人和樊梨花突然抢出,大声喊冤。天子听到喊声,便问两边的军士:“关前何人喊冤?速速捉来见朕。” 军士领旨,将二人捉住,带到驾前。樊梨花母女手执御状,俯伏在地,口称冤屈。天子心想:“这是西番外国的女子,能有什么冤枉之事,前来喊冤?如今正要教化西番,理当准其状纸。” 于是传旨:“取状纸过来。” 太监领旨,将状纸呈上。天子看过状纸,说道:“西番有村女告状。” 阅毕,便将状纸交给程咬金,说道:“老王伯必定知晓其中详情。” 程咬金接过状纸一看,奏道:“樊梨花不但有才,而且有智,实乃国家的栋梁之材。她献关招亲,薛丁山此举确实不当。老臣曾为媒,亲眼目睹他三次休弃樊梨花。望陛下准其状纸,查明此事。” 天子听了,龙颜大怒,传旨:“宣樊家母女见驾。” 樊夫人和樊梨花领旨,来到驾前朝见。天子说道:“赐卿平身。” 天子抬眼望去,见樊梨花容貌出众,便开口说道:“你母女二人的事情,程王伯已一一奏明,朕已尽知详情,准你状纸,为你泄恨便是。” 樊梨花和母亲谢恩完毕,天子便进关,继续西行。
樊家母女回到衙门,樊夫人说道:“女儿啊,难得大唐天子准了咱们的状纸,又多亏程老千岁在旁,为咱们母女说明冤屈。此番圣驾到达白虎关,定会治薛丁山的罪,让他前来请罪。你大可放心,你们夫妻二人定能破镜重圆。” 樊梨花听了,说道:“母亲,那冤家三次休弃我,我定要报这三次仇,好好磨难他一番,方能消解我昔日的仇恨。” 樊夫人说道:“女儿,你们年轻人,就是有诸多委屈。依为娘看,此事还需三思。” 樊梨花说道:“母亲,若不将他磨难一番,他怎会服我?” 樊夫人点头道:“女儿所言有理。” 此事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天子行至白虎关前,薛夫人率领众将前来接驾,并呈上一本奏疏,奏疏中不过是陈述薛丁山射死父亲的缘由,请求天子裁决。天子看了奏疏,吩咐将薛丁山绑了来见驾。军士领旨,将薛丁山绑住,押至阶前,俯伏在地。天子见了薛丁山,心中大怒,传旨:“午时三刻,将其碎剐凌迟。” 军士领旨,专等午时三刻开刀行刑。此时,薛丁山吓得魂飞魄散,不知生死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