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太庙乐章之一九
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张说。张说(667年—730年),字道济,一字说之,河南洛阳人,唐朝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原文
《唐封泰山乐章·舒和》
六钟翕协六变成,八佾徜徉八风生。
乐九韶兮人神感,美七德兮天地清。
译文
六钟齐鸣合成一曲,八佾之舞徐徐而动,如八方生风。乐曲如九韶般美妙,使人和神明都为之感动。充满美好品德的音乐,让天地都变得清净。
注释
? 六钟:指古代乐钟。
? 翕协:读音为xi xié,意思是和协。
? 六变:指乐章演奏了六次变奏。
? 八佾:古代天子用的一种乐舞,八人一行,共八行。
? 九韶:传说中舜时的乐曲名。
? 七德:指武功的七种品德。
生僻字注音
? 翕:xi
? 佾:yi
《舒和》作为唐代祭祀乐章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艺术笔触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庄严肃穆、充满仪式感的祭祀画卷。在古代,祭祀作为一项极为重要的活动,是沟通人神、传承文化、维系社会秩序的关键纽带。这首诗围绕祭祀场景展开,通过对音乐、舞蹈的描绘,以及对道德与天地的赞美,生动地展现了唐代祭祀文化的精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
一、逐联解析,探寻诗句深意
开篇“六钟翕协六变成,八佾徜徉八风生”,诗人以对仗工整的诗句,描绘出祭祀现场盛大而和谐的景象。“六钟”指古代的六种青铜钟,在祭祀仪式中,它们按照特定的节奏和音律和谐共鸣,象征着六变之音律。“翕协”一词生动地描绘出六钟相互配合、和谐奏响的状态,仿佛让读者听到了悠扬而庄重的钟声。“六变成”的“六变”,在古代祭祀乐舞中有着特定的程序和含义,代表着乐舞的不同阶段,寓意着对神灵和祖先的层层敬意。“八佾”是古代天子专用的舞蹈行列,每行八人,共六十四人。“徜徉”一词形象地表现出舞者们舞姿优美、飘逸灵动的样子,仿佛八面来风,轻盈拂面。“八风生”则进一步强调舞蹈所营造出的灵动氛围,象征着万物在祭祀的感召下焕发生机,为祭祀现场增添了神秘而庄重的气息。
“乐九韶兮人神感,美七德兮天地清”将祭祀活动的意义推向了更高的层次。“九韶”是传说中舜帝时期的一种古老乐舞,被视为神圣的音乐,具有沟通人神的力量。当祭祀时演奏九韶之乐,其美妙的旋律仿佛能够穿越时空,让人与神灵产生强烈的共鸣,体现了古人对祭祀活动神圣性的深刻理解。“人神感”三个字简洁而有力地表达了这种人神沟通的效果,让读者感受到祭祀现场那种神秘而庄重的氛围。“七德”通常指代周武王的七种美德,在这里用来赞美祖先和神灵的高尚品德。诗人认为,这种美好的品德如同阳光驱散阴霾,使得天地间一片清净,表达了对道德的追求和对祖先、神灵的崇敬之情。“天地清”不仅描绘了一种自然的清净状态,更象征着在道德的感召下,社会秩序井然,人民安居乐业。
二、多维赏析,领略艺术匠心
从结构上看,《舒和》布局精巧,对仗极为工整。诗句两两相对,“六钟翕协”与“六变成”,前者描述乐器的演奏状态,后者阐述音乐的阶段变化,词性、结构和平仄相互对应,相得益彰。“八佾徜徉”与“八风生”,一个描绘舞蹈的姿态,一个营造舞蹈的氛围,对仗精妙。这种严谨的对仗结构,使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宛如一首优美的乐章,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感。读者在诵读过程中,仿佛能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如同美妙的音符,在耳边跳跃,沉浸在诗歌的艺术魅力之中。
在用词方面,诗人精心雕琢,用词精炼且表意丰富。“翕协”一词,用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出六钟和谐共鸣的状态,让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祭祀音乐的庄重与和谐。“徜徉”一词,将八佾舞蹈的优美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富有画面感。这些经过精心挑选的词语,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看,诗歌将祭祀场景的描绘与情感表达紧密融合。诗中既有对祭祀现场音乐、舞蹈的细致刻画,营造出庄严肃穆的祭祀氛围,又融入了对祖先的崇敬、对道德的追求以及对天地的赞美等情感。这些场景与情感相互交织,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神圣而又充满希望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唐代的祭祀现场,亲身感受到古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引发对历史、文化和道德传承的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