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二年(前612年),在那个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时代,晋国卿大夫赵盾心怀壮志,如同一头蓄势待发的猛虎,意图拓展晋国的疆土与势力范围。他那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野心的光芒,精心策划了一场突袭行动。不久之后,他派遣上将军郤缺率领晋国上、下二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向一直依附于楚国的附庸国蔡国(今河南上蔡县一带)席卷而去。
这一突袭行动显得极为突兀与迅猛,晋军就像一群突然闯入宁静村庄的强盗,竟然在楚国的家门口公然向蔡国发起了猛攻。蔡国本就势单力薄,犹如一棵在狂风中摇摇欲坠的幼苗。面对这般突然的攻击,蔡国的将士们顿时有些措手不及。蔡庄侯心急如焚,他深知蔡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于是竭尽全力,率领楚国军民顽强抵抗。战场上,喊杀声震天,蔡庄侯身先士卒,手持长剑,不断地挥舞着,激励着士兵们奋勇杀敌。他试图击退这如洪水猛兽般的晋军,但形势却愈发严峻。晋军的攻势如排山倒海般猛烈,蔡国的防线逐渐被突破。
蔡庄侯深知,仅凭蔡国的力量,难以抵御晋军的强势进攻。于是,他一面指挥将士们奋力抗敌,一面紧急派人向楚国求救。他的信使快马加鞭,带着绝望的呼救声,向楚国飞奔而去。他在心中盼望着楚国能够伸出援手,解蔡国之危,仿佛抓住了一根救命的稻草。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楚庄王竟然对蔡国的困境视而不见。当蔡国处于最艰难、最需要援助的时刻,他却像一个冷漠的旁观者一样,毫无反应。他的目光冷漠而疏离,似乎蔡国的生死存亡与他毫无关系。蔡国军民在苦苦支撑了数天之后,终于耗尽了最后一丝力量,再也无法抵御敌人的猛烈攻击。
不久之后,蔡国的都城终于沦陷,这座曾经繁荣昌盛的城市如今变得一片狼藉。国破家亡的悲剧就这样无情地上演了,蔡国的百姓们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在这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蔡庄侯已经走投无路,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与郤缺签订城下之盟,接受那些屈辱的条件,以此来保全蔡国百姓的生命。
蔡庄侯经历了这场巨大的灾难,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国土,更失去了作为一国之君的尊严和权力。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悲愤和痛苦,内心的伤痛犹如一座沉重的大山,将他的精神彻底压垮。仅仅在签订城下之盟后的第二年(前611年),蔡庄侯就因为无法承受这巨大的痛苦和压力,悲愤而亡。他的生命在无尽的忧愤中消逝,成为了楚庄王懈怠和冷漠的一个悲惨见证。
而此时的楚王宫,却依然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舞女们身姿轻盈,翩翩起舞,仿佛与外界的苦难毫无关联。她们的舞姿如同蝴蝶般灵动,裙摆随着旋转轻轻飞扬,如同一片片绚丽的花瓣在空中绽放。歌女们婉转高歌,那悠扬的歌声在王宫中回荡,与外界的战火纷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们的歌声宛如天籁之音,时而高亢激昂,时而低回婉转,让人陶醉其中。楚庄王及其心腹们沉浸在这奢华的娱乐之中,丝毫不为蔡国的覆灭与蔡庄侯的悲惨结局所触动。他们仿佛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梦幻世界中,把这天下间的苦难都抛到了九霄云外,尽情享受着眼前的荣华富贵。
楚庄王三年(前611年),命运似乎并未因楚庄王的懈怠而放过楚国。这一年,楚国遭遇了大饥荒,国内的粮食储备急速减少,百姓们面临着饥饿的威胁,生活陷入了一片困苦之中。田野里一片荒芜,庄稼颗粒无收,原本绿意盎然的田野变得一片枯黄,没有一丝生机。百姓们饿得面黄肌瘦,双眼无神,街头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他们衣衫褴褛,拖家带口,四处寻找着食物和栖身之所,却只能在饥饿与绝望中艰难求生。而恰在此时,周边的蛮夷之族仿佛闻到了楚国衰弱的气息,纷纷趁机袭扰楚国边境,妄图分得一杯羹。
远方的巴国东部的山戎族,趁着楚国自顾不暇,如一群凶猛的野兽般,毫无顾忌地朝着楚国的西南边境袭来。他们骑着高头大马,挥舞着锋利的武器,一路烧杀抢掠。所到之处,房屋被烧毁,百姓被屠杀,一片狼藉。楚国的边境防线在山戎族的冲击下显得脆弱不堪,他们很快就突破了楚军的防线,一直打到了阜山(今湖北房县一带),给楚国的西南边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百姓们纷纷逃离家园,哭声震天,整个边境地区陷入了混乱与恐慌之中。
与此同时,东方的夷、越之族也不甘寂寞,他们相互勾结,纠集兵力,准备大干一场。他们如潮水般涌向楚国的东南边境,一路势如破竹,攻占了阳丘。阳丘的失陷,让楚国的东南边境失去了重要的屏障,楚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而且,阳丘距离訾枝(今湖北钟祥一带)仅有咫尺之遥,这让楚国的都城郢都也直接受到了威胁。仿佛有一片乌云,正缓缓地笼罩在郢都的上空,给整个楚国带来了沉重的阴影。
更为严重的是,一直臣服于楚国的庸国,在这场混乱中也按捺不住野心,发动了各蛮族部落造反,试图摆脱楚国的控制,建立自己的霸权。而前不久才被楚国征服的麇国人,也趁着楚国虚弱之际,带领着各夷族部落在选地集结。他们摩拳擦掌,整军备战,目标直指楚国的都城郢都,似乎要将楚国一举覆灭。短短三年间,各地的告急文书如同雪片般纷纷扬扬地飞往郢都,每一份文书都仿佛是在向楚国敲响警钟,让楚国的统治者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各城各地都开始戒严,气氛变得异常紧张压抑,仿佛暴风雨即将来临。天灾人祸的双重折磨,让楚国几乎陷入了崩溃的边缘。
而少不经事的楚庄王,却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仿佛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依旧如往常一样躲在深宫之中,整日不务正业,田猎饮酒,逍遥自在。他沉浸在声色犬马的纸醉金迷中,全然不顾楚国百姓死活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楚国的朝政大事,他统统委托给了成嘉、斗般、斗椒等若敖氏一族去代理处理,自己则完全置身事外,对国家的危机视而不见。
不仅如此,他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上边大字赫然写着:“进谏者,杀毋赦”。这五个大字,仿佛是他逃避责任的一种盾牌,将一切关心楚国命运的人挡在了宫门之外。那些忧心忡忡的臣子们,面对这冰冷的牌子,只能望而却步,无奈叹息。他们眼看着楚国一步步走向危亡,却无法向君王进言,只能在心中默默祈祷奇迹的出现。
就这样,日子在混乱与危机中一天天过去。几个月过后,楚庄王依然故我,没有丝毫的改变。他既没有展现出作为一国之君应有的担当与责任感,没有“鸣”,也没有“飞”,依旧是钟情于声色犬马的纸醉金迷,全然不顾楚国百姓死活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楚国的百姓们在苦难中挣扎,楚国的边境在战火中摇摇欲坠,而楚庄王却依然沉浸在自己的享乐之中,仿佛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大臣苏从终究无法再忍受这一切了。他心怀对楚国的忠诚,心怀对百姓的怜悯,便毅然决然地来见庄王。当苏从刚踏入宫门的那一刻,他的内心便抑制不住激动与悲愤,不禁大哭起来。他的哭声在寂静的宫门中回荡,仿佛是对楚国命运的哀叹,又像是对百姓苦难的无声控诉。他一边哭,一边在心中默默祈祷,希望楚庄王能够听进他的忠言,拯救楚国于水火之中。
楚庄王听到哭声,有些诧异,便问道:“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苏从停下哭泣,抬起头来,望着楚庄王,语重心长地说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悲痛,仿佛在用生命诉说着对楚国的忠诚。
楚庄王听闻此言,十分吃惊,疑惑地看着苏从,反问道:“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不解和轻蔑,仿佛苏从的话是无稽之谈。
苏从见楚庄王依旧执迷不悟,心中更是悲痛万分。他痛切地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无疑就在眼前了啊。您不觉得可悲吗?”他的声音颤抖着,每一句话都像是在用生命呐喊,希望唤醒楚庄王的良知。
楚庄王听完苏从的话后,顿时大怒,他怒目而视苏从,严厉地斥责道:“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愚蠢至极!”他的声音中充满了愤怒和威胁,仿佛要将苏从当场处死。
苏从毫不退缩,面带悲愤之色,十分痛切地说道:“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而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必定会走向灭亡。您就会成为千古的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言已至此,您要杀便杀吧,我无怨无悔!”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坚定和无畏,仿佛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楚庄王听了苏从这番掷地有声的话后,忽然陷入了沉思。他站起身来,目光中透露出一丝悔恨与愧疚,动情地说道:“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此时的他,仿佛从一场漫长的噩梦中惊醒过来,意识到自己的荒唐与错误。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苏从的感激,也充满了对楚国未来的希望。
随即,楚庄王便传令解散了乐队,让那些美貌的舞女们离去。他决心要改变自己,要大干一番事业,拯救楚国于水火之中。楚庄王终于欣然同意伍举、苏从等人的建议,决定此后远离酒色,将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处理朝政大业中去。他开始亲自过问国家大事,听取臣子们的建议,积极应对边境的危机,努力恢复国内的经济和民生。
楚庄王开启他那辉煌的霸业,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不再是那个沉迷于声色犬马的君主,而是一位真正的明君。在他的带领下,楚国逐渐走出了危机,走向了繁荣和强大。而苏从的忠言,也成为了楚国历史上一段佳话,激励着后世无数的臣子们为国家和百姓奉献自己的力量。
楚庄王亲政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果断地攻伐反叛的庸国。
楚庄王三年(前611年),楚庄王亲自出征,撇开了令尹斗般,乘坐战车威风凛凛地奔赴抗击庸国的前线,与前方部队顺利会师。在抵达前线后,楚庄王展现出卓越的指挥才能。他就像一位足智多谋的棋手,将楚军精心地分为两队:由子越统帅的部队从石溪出兵,如神兵天降般突袭庸国;由子贝带领的队伍从仞地出兵,对庸国形成腹背受敌之势。不仅如此,楚庄王深谙联盟之力,还积极联络秦国、巴国以及周边的蛮族部落,共同合攻庸国。
在楚王的亲自督战下,楚军上下士气高昂,奋勇杀敌。战场上,尘土飞扬,喊杀声震天。楚军将士们如猛虎下山,个个奋勇当先,直逼庸国。庸国方面,原本便在楚军的强大攻势下苦苦支撑,如今面对楚国与各方的联合打击,早已无力抵抗。不久之后,庸国便支撑不住,宣告灭亡,楚庄王取得了亲政以来的第一场胜仗。
这场胜利,不仅为楚国巩固了疆土,也让楚庄王在楚国国内赢得了更多的支持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