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初四这一天,京城的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夹冰,冰雹和雨水交织在一起,如瓢泼般倾泻而下。
这些冰雹大小不一,有的像鸡蛋,有的像核桃,它们狠狠地砸在宫苑的屋檐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仿佛要将屋顶砸穿一般。
而在街巷的地面上,冰雹与雨水混合成一片,形成了一个个小水坑,积水在低洼处迅速汇聚。
内侍们见状,不敢有丝毫耽搁,第一时间将这一情况禀报给了李治。
与此同时,工部也迅速行动起来,派遣人员前往各处巡查。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检查官署的屋顶是否有破损,街道的排水系统是否畅通,以避免积水结冰后影响行人的通行安全。
李治在得知京城突降雨冰后,心中十分担忧。
他立刻下令:
“传朕旨意,让京兆府派人去民间看看,尤其是城郊的农户,看看他们的麦田是否被冰雹砸伤,民房是否受损。如果有,一定要及时登记下来,后续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减免赋税,并给予相应的修缮补贴。”
京兆府的官员们领命后,不敢怠慢,立刻分派属吏前往各个坊市和周边的村落进行查看。
这些属吏们马不停蹄地奔走于大街小巷之间,仔细询问每一户人家的情况,并认真记录下来。
经过半日的紧张工作,京兆府终于将情况汇总完毕。
据统计,城郊只有少量的麦田叶片受到了冰雹的损伤,而有三户民房的屋顶瓦片被砸破,但所幸并未造成人员伤亡。
京兆府将这一结果上报给李治后,李治再次叮嘱:
“对于那些受损的麦田,要立刻让农官前去指导农民进行补种,不能耽误了来年的收成。至于那几户民房的修缮,可以从府库中拨出一些木料来,务必让百姓们在这个冬天不会挨冻。”
农官与府库官员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按照指令行动起来。
他们马不停蹄地筹备着,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将补种的种子送到了每一位农户的手中。
与此同时,修缮受损民房所需的木料也如及时雨一般,被运抵到了各个需要的地方。
百姓们看到朝廷如此高效地解决了他们的问题,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
他们纷纷称赞朝廷办事得力,没有让他们在困难中受苦。
然而,雨冰的事情刚刚处理妥当,时间转瞬即逝,眨眼间便到了十二月廿六。
这一天,李治召集了他的宰相班子,共同商议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改元。
李治面带微笑地对众宰相说:
“今年绛州出现了麒麟,这可是难得一见的祥瑞啊!而且各地的政务都推进得十分顺利,百姓们的生活也安稳无忧。所以,朕打算将次年正月一日改为麟德元年,借此祥瑞之名,祈求天下继续保持太平。”
宰相们听后,纷纷表示赞同。左相站出来说:
“陛下所言极是,改元麟德,不仅顺应了祥瑞之兆,更能让天下百姓都知晓陛下的求治之心。如此一来,必定能鼓舞人心,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臣等对此毫无异议。”
李治对宰相们的支持表示满意,随即下诏,明确了改元的具体日期,并命令礼部拟定一系列与改元相关的礼仪。
这些礼仪包括正月初一朝会时的庆贺流程、各州府需要张贴的改元告示内容,以及要求吏部及时更新官员文书的抬头,避免继续沿用旧的年号。
旨意下达之后,礼部迅速行动起来,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拟定好了详细的礼仪流程。
按照这个流程,正月初一将举行盛大的朝会,届时百官都要上表庆贺改元,并参加随后举行的宴会。
此外,各州府的告示也必须在除夕前张贴出去,以确保百姓们都能及时知晓这一重要消息。
与此同时,吏部也没有闲着,他们向各个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在年底前完成所有文书的核对工作。
从次年开始,所有的公文都要使用“麟德元年”作为落款。
然而,就在一切似乎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时,有地方官员上书询问:
“改元之后,去年尚未办结的案件以及赋税登记等事务,是否需要更换年号进行标注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一些讨论和争议,因为它涉及到具体的操作细节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李治坐在龙椅上,面色凝重地看着面前的吏部和刑部官员。
他召集他们前来,是为了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年号的更替。
“诸位爱卿,朕今日召你们前来,是想商议一下关于年号的事情。”
李治开门见山地说道,“如今新的年号即将启用,但尚有一些未办结的事宜,该如何标注结案时间呢?”
吏部官员率先发言:
“圣人,依微臣之见,未办结的事宜可沿用旧年号标注结案时间,以保持连贯性。”
刑部官员紧接着附和:
“圣人,臣也认为如此甚好。这样既能明确时间顺序,又不会给后续工作带来太多麻烦。”
李治略微思考了一下,觉得这个提议颇为合理,便点头表示同意:
“嗯,就依卿等所言。不过,新启动的事务则必须使用新年号,以免造成混乱。”
地方官们在接到李治的回复后,心中的疑虑顿时消散。
他们原本担心年号更替会影响到政务的处理,如今有了明确的指示,改元相关的准备工作也愈发顺畅起来。
时光荏苒,转眼便到了除夕前一日。
李治在御书房中审阅着礼部呈上来的朝会流程,他仔细地阅读着每一个细节,不时提出一些修改意见。
“此次改元朝会,不必过于铺张。”
李治对一旁的宰相:
“重点是要与百官共同庆贺这太平盛世,同时也要让天下百姓知道,朝廷会借着新年号,继续励精图治,好好治理国家。”
宰相恭敬地回答道:
“圣人,考虑得甚是周全。臣等定会叮嘱礼部,既要符合礼仪规范,又不可过于奢靡,以免劳民伤财。”
李治满意地点点头:“如此甚好。朕希望在麟德元年,百姓们能够生活得更加安稳、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