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对江南的记忆已经很遥远了,总觉得在这里和同窗一起度过的那段时间,是上辈子的事情。
可真正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的那一刻,熟悉感自然而然就从记忆深处冒了出来。
熙熙攘攘的街道上,李山看见一对卖烧饼的母子,母亲被烟火气遮住了脸庞,儿子做小书童打扮。
他想起了当年那位自尊心很强的读书人,其中举后对母亲格外孝顺。
于是不自觉就走过去买了两个烧饼吃。
“大老爷,您怎么一个人就出来了?老爷回来了可把我们臭骂一顿。”
这时一位管家打扮的中年人突然冒出来,一脸焦急的对悠哉悠哉吃烧饼的李山说道。
“周管家,我又不是孩子了,还怕我走丢不成?”
李山有些无奈的回道。
他都有些后悔来看小弟了,也许是小妹寄信来给他说了什么,现在看他看的可紧了,生怕他有什么。
抵达江南后,除了去方家那回,每次出门他身后都要跟着好几个人。
“大老爷,老爷也是不放心您,想去哪儿您叫两个小厮也成啊。”
周管家头疼,一开始他也觉得自家老爷有些大惊小怪,李大人那么大的人了,能出什么事儿。
直到一次偶然他听见老爷和夫人的交谈,原来之前老爷的姐姐寄信过来,说李大人怕是……
虽然他们都很不愿意相信,明明李大人看上去那么精神,还有心思到处游玩儿。
但大家都知道,这不是无的放矢。
李大人做官时受过箭伤,那时大家都说熬不过来了,后面还是生生挺住了。
恢复伤情后又马上投身官场,就没休息过。
好不容易致仕了,还得操心秋山医学的事务,再加上前段时间在源水府熬了那么久……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情,哪个不亏气血?
周管家虽然只见过李山几次,但私下里还是为此哭了一场。
往小了说,若是没有李大人就不会有自家老爷今天,自家小姐若是嫁给了其他人,日子绝不会这么好过,那他也不会有机会从个小厮走到今日。
往大了说,李大人做过的事儿,哪件不是利国利民?
所以现在他对李山身体的看重,完全不亚于自家老爷,就想多派人跟紧点儿。
若是李山知道他们的想法,怕是无奈的紧。
他只好揣着烧饼跟周管家回弟弟府上去了。
本想过段时间再找个由头去方家看看,可是想到曾经照拂过他的人都不在了,李山也有几分意兴阑珊,只觉无趣的紧。
*
李海知道大哥会无聊,找了个休沐的日子特意陪他出来游玩儿。
许是因为他亲自陪着大哥,便只带了一个随身支使的小厮,总算没有兴师动众了。
“小海,你呀你!难道你大哥还能从你眼皮子底下消失了不成?”
小舟上,李山和李海对坐,中间放了两杯果酒和一碟糕点,年轻的船夫和那位小厮站在船的两端,就刚好将这小舟挤的满满当当。
“大哥,你还说呢。之前先斩后奏就去了源水府,后面更是只带了马车夫就敢出远门。要是爹娘还在,看到你这样不得念死你。”
李海有些恼意,大哥越来越让人操心了。
“好好好,不说这个不说这个。”
自从爹娘走后,李海就非常重视他和小玥,生怕他们有个三长两短。
李山知道,因为他们来时路已经没了,从此只剩下归途,一直都很重感情的小弟,是害怕孤独了。
于是连忙转移话题。
突然,他眼角余光看见这小舟的边缘有一道用刀刻出来的划痕,电光火石间记忆里突然闪过什么。
赶忙惊喜的询问船夫:“船家,您这小船有不少历史了吧?”
船夫一听这话也来了劲儿,兴致勃勃的回复道:“是啊,这船还是我太爷爷传下来的嘞,经历过不少事儿,当然,我们家也很爱惜,经常保养。”
听他这么说,李山就知道没错了,这是当年他们大庆府府学去白马书院遇到水灾,出过力的船。
虽然不知为何船家没在白马书院那边谋生了,但这船和传承都还在。
那道划痕还是当年某个调皮的同窗刻上去的,说古有刻舟求剑,今朝他来刻舟求“见”,指不定多少年后,他重游江南,再与这船相认了 。
听到李山此话,船夫也也激动了:“是啊是啊,我们祖上就是在白马书院附近谋生的,后面因为小李大人在这边治理有方,咱们这些小贩更容易过活,所以我爹带我来了这边。”
船夫十分年轻,完全没意识到他口中的小李大人正坐在他跟前。
知道李山是外地来的,怕他不知小李大人背景,还开始科普了。
“之所以喊李大人为小李大人可不是我们对李大人不尊敬,实在是为了将他和他兄长区分开。咱们大人的大哥,那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就是那位着农书修路建立图书馆的李大人。”
李山还是头一次听到有人在他跟前这么夸赞弟弟,来了几分兴趣,顾不得李海有些尴尬的神情,继续捧哏的说:“是吗?那很厉害了。小李大人将这里打理的很好。”
一旁的小厮低下头憋笑,没想到自家老爷还有这样局促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