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后,魏国使臣再次来到咸阳宫大殿,面色凝重。秦王展开信件,接过信件,缓缓展开,只见信中言辞委婉,先是表达了对秦国的尊崇之意,但是越看秦王脸上的神情越难看。良久,他将信件扔在案几上,冷笑道:“魏王倒是会讨价还价,既不想让太子忌在秦效力十年,又舍不得河内盐铁专权,只愿奉上部分盐矿,为期三年的开采权。还想让太子忌每年回魏国探亲一次,简直荒谬!”
使臣扑通一声跪地,连连磕头:“秦王恕罪,只是这些要求也是我们魏国能拿出的最大诚意了。”
秦王没有看魏国使臣,而是看向冯去疾说道:“看来魏王确实如冯爱卿所言,不愿轻易就范,提出了这么个折中的方案。”
冯去疾拱手道:“陛下,魏国所提条件虽有让步,但仍诚意不足。三年盐矿开采权,对我大秦经济助力有限,而太子忌每年返乡,变数太大,恐有泄密风险。”
蒙恬上前一步,声如洪钟:“臣附议丞相所言。如此条件,实难让我大秦满意,不如直接驳回,陈兵魏国边境,给他们些压力,看他们还敢不敢这般敷衍。”
赢无忧柳眉微蹙,沉思片刻后说道:“父王,不如延长盐矿开采权至五年,但魏太子忌需留在大秦年五年。”
秦王微微点头,目光转向魏国使臣,冷冷开口:“回去告诉魏王,他的诚意远远不够。本王的大秦,可不是靠几句空话就能打发的。按本王说的条件重新考虑,否则,就不用谈了。”
魏国使臣他颤声说道:“外臣知道了。”
秦王挥了挥手,示意他退下。魏国使臣行礼退出大殿。
时光匆匆,数日转瞬即逝。这一天,魏国使臣再次踏入章台殿,请求拜见秦王。
秦王端坐于王座之上,威严地注视着下方的魏国使臣。使臣恭敬地行礼后,开口说道:“秦王,经过我王深思熟虑,决定同意开放河西境内的盐铁权,为期三年。同时,太子忌也可以留在大秦,时间长达五年。”
秦王闻言,心中暗自思忖。河西地区的盐铁资源对于秦国来说至关重要,而太子忌作为魏国的继承人,留在秦国五年,无疑是一种人质。这样一来,秦国既能获得盐铁之利,又能牵制魏国,可谓一举两得。
经过一番思索,秦王最终下定决心,缓缓说道:“好,寡人同意魏王的条件。”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一种不可动摇的决心。
至此,秦国与魏国之间的谈判终于达成了一致。
第二日早朝,秦王目光如炬,扫视着群臣,缓缓开口,声音不疾不徐,“传寡人旨意,准许魏太子忌来秦,参加大秦学院的入学考试。”
此言一出,朝堂上微微骚动,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秦王接着说道:“不过,此事不可掉以轻心。蒙恬,寡人命你挑选精锐之士,暗中监视魏太子的一举一动,不可有丝毫懈怠;
嘉阳,学院那边你多费心,安排可靠之人留意魏太子在学院的言行,既要保证他能正常学习,又不能让他有机可乘。”
两人领命。
咸阳城的街头,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魏太子忌终于到了咸阳,他身着一袭朴素的长袍,好奇地打量着这座陌生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他的身旁,只带着一名贴身侍卫,两人优闲的在咸阳城闲逛。
“太子,我们真的要去参加那大秦学院的考试吗?”侍卫小声问道,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担忧。
魏太子忌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当然。这是我们了解秦国的绝佳机会。只有深入其中,才能知晓秦国强大的真正原因,才能找到拯救魏国的办法。”
十月初六,晨曦初破,金黄的日光轻柔地洒落在大秦学院、大秦女子学院、大秦医学院的楼宇殿阁之上。这三所承载着大秦未来希望的学府,今日迎来了意义非凡的入学考试。
大秦学院的门前,考生们早已排起了长龙,身着粗布麻衣的寒门子弟与衣着锦绣的贵族公子并肩而立,他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以及背井离乡的勇气,神色间满是紧张与期待。
赢无忧身着一袭简洁干练的束腰长裙,腰间佩戴着象征皇室身份的玉佩,英姿飒爽地站在考场的高台上。吕雉则身着素雅的长裙,发丝整齐地束在脑后,眼神中满是聪慧与温婉,静静地陪在赢无忧身旁。微风拂过,撩动着她们的发丝,也吹动着台下考生们的衣角。
“公主,愿此次考试顺利,为大秦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吕雉轻声说道,声音里带着一丝期许。她深知此次考试对大秦的重要性,也明白赢无忧为此付出的心血。
赢无忧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看到了大秦在这些学子的助力下走向繁荣昌盛的未来:“一定会的。”她的话语掷地有声。
随着悠扬而庄重的钟声在学院上空响起,考试正式开始。考生们在夫子们的引导下,有序地走进考场。
考场内,气氛紧张而压抑,安静得只能听见毛笔在竹简上摩挲的沙沙声。来自秦国各地以及其他诸侯国的学子们,有的眉头紧锁,咬着笔头冥思苦想;有的则目光专注,奋笔疾书,似乎想要将自己毕生所学都倾洒在这竹简之上,争夺着那有限的入学名额。
此次考试题目涉猎极广,除了基本的经史子集,用以检验考生们的学识根基,还设置了诸多别出心裁的考题。其中,品行检验的题目以日常生活中的两难抉择为背景,考验考生的道德底线与价值观。例如:“若你在集市上捡到一笔钱财,且四周无人知晓,恰逢家中亲人生病急需医治,你会如何抉择?”
对于朝堂纷争与民生困境的看法,题目更是大胆。“如今大秦变法图强,朝堂新旧势力博弈不断,你若为官,将如何平衡各方势力,推动新政施行?”
“部分郡县饱受旱灾,百姓颗粒无收,官府粮仓储备有限,你有何良策解百姓于倒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