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点半的闹钟还没响,林芷琪就被手机震动惊醒。她摸黑拿起手机,屏幕上跳出国家队助理教练的消息:“芷琪,今早八点到体育总局游泳馆加练,郑指导带你细化出发技术。”她猛地坐起身,动作太急差点撞到床头的书架——昨天刚答应室友一起去图书馆查论坛资料,这下又要临时调整计划了。
“怎么了琪琪?”隔壁床的姜语桐被动静吵醒,揉着眼睛问。林芷琪压低声音:“国家队临时通知加练,我得赶去体育总局,早上的图书馆计划怕是要取消了。”她一边说话一边飞快地穿衣服,手指在行李箱里翻找训练装备时,不小心碰倒了装泳镜的盒子。“没事,你先去训练,资料我们帮你查!”姜语桐立刻坐起来,“我和梦婷、哈斯木分工,你放心好了。”
林芷琪心里一暖,快速洗漱完,抓起背包就往楼下跑。宿管阿姨已经把热好的牛奶和茶叶蛋放在传达室窗口,见她匆忙的样子便问:“这么早要去哪儿啊?”“去体育总局加练!”林芷琪接过早餐,脚步没停,“阿姨再见!”“路上注意安全!”阿姨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满满的关切。
校门口的出租车不多,林芷琪站在路边等了十分钟,才看见一辆空车驶来。她拉开车门坐进去,报上“体育总局游泳馆”的地址,就掏出手机给郑指导发消息:“郑指导,我已经在去的路上了,预计七点四十到。”很快收到回复:“好,我在游泳馆等你,带好出发台训练专用鞋。”
出租车驶上三环时,天刚蒙蒙亮,路上的车还不多。林芷琪咬着茶叶蛋,翻出手机里的训练视频——那是上次巴黎奥运会选拔赛的出发慢放,郑指导在视频里标了红色箭头,指出她蹬台时重心偏后的问题。她反复看着视频,手指在腿上模拟蹬台动作,心里默默记下技术要点。
七点半,出租车准时停在体育总局游泳馆门口。林芷琪付了钱,背着包快步走进场馆。刚推开大门,就看见郑指导站在出发台旁,手里拿着计时器和笔记本。“来了?”郑指导笑着招手,“先热身,十分钟后开始练出发,今天重点改你蹬台时的重心问题。”
林芷琪点点头,立刻去更衣室换泳衣。热身时,她特意多活动了脚踝和膝盖——出发台训练对下肢力量要求高,稍不注意就容易受伤。等她走到出发台旁,郑指导已经在地上画好了站位标记:“你看,站在这里,重心要放在前脚掌,膝盖微屈,像弹簧一样蓄势待发。”他边说边示范,“上次比赛你就是重心太靠后,蹬台时少了一股爆发力。”
林芷琪按照标记站好,深吸一口气,听着郑指导的指令:“各就位——预备——走!”她猛地蹬台,身体像箭一样射出去,溅起的水花比平时小了不少。“不错!”郑指导拿着计时器走过来,“这次蹬台速度比上次快了0.03秒,重心也对了,再来一次!”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林芷琪反复练习出发动作,郑指导则在一旁用手机录像,时不时暂停视频指出问题。“这次膝盖弯得太狠了,影响发力速度。”“手的摆动幅度再小一点,保持身体流线型。”每一次训练,郑指导都耐心指导,直到林芷琪的动作越来越标准。
九点半,训练结束。林芷琪坐在池边擦头发,郑指导递过来一瓶运动饮料:“你最近的进步很明显,出发技术改过来后,100米蛙泳至少能再快0.5秒。”他翻开笔记本,在上面写了几行字,“这是下周的训练计划,你带回学校照着练,有问题随时给我发消息。”
林芷琪接过笔记本,认真看着上面的训练安排,心里满是感激:“谢谢郑指导,我一定好好练。”“对了,”郑指导忽然想起什么,“下个月的世界泳联世界杯,你要提前准备,到时候可能要配合媒体做赛前解说,正好跟你学的专业对口。”林芷琪眼睛一亮:“真的吗?我太期待了!”
离开体育总局时已经十点半,林芷琪在门口打了辆出租车,准备回学校。路上,她掏出手机给室友们发消息:“我训练完了,正在回学校的路上,你们查资料累不累?”很快收到姜语桐的回复:“不累!我们已经查了好多运动员解说的案例,还整理了论坛ppt的框架,等你回来一起讨论。”
出租车驶进校园时,正好赶上学生下课。林芷琪付了钱,背着包往宿舍走。刚走到教学楼门口,就看见哈斯木从里面跑出来,手里抱着一摞资料:“琪琪你回来啦!我们在图书馆等你好久了。”她把资料递过来,“这是我们查的案例,有罗雪娟、杨扬的解说视频链接,还有国际体育解说的最新趋势分析。”
林芷琪接过资料,跟着哈斯木往图书馆走。路上遇到不少同学,有人认出她,就笑着打招呼:“芷琪学姐,听说你去体育总局训练了?太厉害了!”林芷琪笑着回应,心里既温暖又有点不好意思。
走进图书馆,姜语桐和王梦婷已经占好了位置,桌上摆着笔记本电脑和打印好的资料。“琪琪快来!”姜语桐招手,“我们刚整理好论坛分享的大纲,你看看行不行。”林芷琪坐下来,看着屏幕上的ppt框架:第一部分“运动员视角的独特性”,第二部分“解说中的专业术语运用”,第三部分“如何平衡情感与理性”,每个部分都标了重点案例。
“太好了!”林芷琪忍不住赞叹,“你们考虑得太细致了,比我自己想的还全面。”王梦婷笑着说:“我们还找了你的比赛视频,准备在分享时放片段,让大家更直观地感受运动员的视角。”哈斯木补充道:“我还整理了双语解说的术语表,到时候可以跟大家分享国际赛事的解说技巧。”
四人围在电脑前,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分享内容。林芷琪结合自己的训练和比赛经历,给每个部分补充了具体案例:“在‘情感与理性平衡’这部分,我可以说说上次全国锦标赛,我解说队友比赛时的感受——既为她紧张,又要保持专业,不能带太多个人情绪。”姜语桐立刻记下来:“这个案例特别好,能让听众更有代入感。”
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四人收拾好资料,一起去食堂吃饭。刚坐下,就听见邻桌的同学在讨论下午的“体育解说实战课”:“听说今天要模拟奥运会解说,还要分组比赛呢!”林芷琪眼睛一亮:“我们下午正好没课,一起去听听吧?说不定能给论坛分享找些灵感。”室友们纷纷点头:“好啊!”
下午两点,“体育解说实战课”在教学楼的多媒体教室开课。林芷琪和室友们找了后排的位置坐下,教室里已经坐满了学生,连过道上都站了不少人。讲课的是电视台的资深体育解说员刘老师,他刚播放完一段奥运会游泳比赛的视频,就笑着问:“有没有同学想试试解说这段视频?”
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没人敢举手。林芷琪犹豫了一下,还是站起身:“刘老师,我想试试。”教室里顿时响起掌声,刘老师也笑着点头:“好,那就请林芷琪同学上来,大家欢迎!”
林芷琪走到讲台前,接过话筒,深吸一口气。随着视频播放,她的声音透过音响传开:“各位观众朋友们,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女子100米蛙泳决赛的最后25米, lane5的运动员正在加速!她的蛙泳动作非常标准,划手和蹬腿的配合堪称完美,每一次划水都能带来强大的推进力……”她结合自己的比赛经验,不仅描述了运动员的动作,还分析了她的战术安排,时不时加入对运动员心理的解读,让解说既专业又有感染力。
视频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刘老师满意地点点头:“芷琪解说得非常好!既有运动员的专业视角,又有解说员的语言魅力,尤其是对战术和心理的解读,比很多职业解说员都到位。”他顿了顿,继续说:“其实体育解说的核心,就是要让观众‘看懂’‘共情’,芷琪做到了这两点,值得大家学习。”
林芷琪走回座位时,脸颊有点发烫,室友们都笑着给她竖大拇指。接下来的课程中,刘老师邀请林芷琪分享了解说技巧,她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同学们讲了如何平衡专业术语和通俗表达,如何在解说中融入个人风格。同学们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记笔记,还有人在课后围过来请教问题。
傍晚时分,课程结束。林芷琪和室友们一起走出教学楼,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今天真是收获满满!”姜语桐伸了个懒腰,“不仅听了刘老师的课,还听了琪琪的解说,感觉自己对体育解说的理解又深了一层。”王梦婷点点头:“我们可以把刘老师讲的‘共情技巧’加进论坛分享里,让内容更丰富。”
回到宿舍,林芷琪刚放下背包,就接到了妈妈的电话。“琪琪,今天去体育总局训练累不累?”妈妈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带着关切,“我给你寄了点你爱吃的牛肉干,明天应该就能到了。”“不累,妈,今天训练很顺利,郑指导还夸我进步了呢!”林芷琪笑着说,“对了,下个月我可能要去解说世界泳联世界杯,到时候你一定要看直播啊!”“好!妈妈肯定看,还会叫上你爸和你哥一起看!”妈妈的声音里满是骄傲。
挂了电话,林芷琪打开电脑,开始整理下午的笔记。哈斯木坐在她旁边,帮她筛选论坛分享的视频片段;姜语桐和王梦婷则在一旁讨论ppt的设计风格。宿舍里很安静,只有键盘敲击声和偶尔的讨论声,温暖的灯光照亮了四张专注的脸庞。
晚上十点,宿舍准时熄灯。林芷琪躺在床上,想起今天的点点滴滴:体育总局的加练、室友们的帮助、刘老师的指导、妈妈的关心……这些平凡而温暖的瞬间,像一颗颗小星星,照亮了她追逐梦想的道路。她轻轻闭上眼睛,嘴角带着微笑——明天又有新的任务等着她:晨跑、上课、晚训、完善论坛分享内容,但她一点都不觉得累,因为每一步,都是向梦想靠近的方向。
窗外的月光洒进宿舍,温柔地照亮了桌上的训练计划和论坛资料。林芷琪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但只要有身边人的支持,有自己的坚持,就一定能在游泳和解说的双轨道路上,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