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中国北极科考历程与战略布局
从雪龙号到蛟龙号的发展过程,代表了中国极地科考装备的进化史。
中国极地科考装备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浓缩的国家科技实力跃迁史。从二十世纪的1999年7月1日起,中国\"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执行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这标志着中国极地科考装备的起步阶段。这艘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建造的b1*级破冰船,最北航行记录达到北纬85度25分,最南则航行到南纬70度21分,在早期科考中承担了破冰导航、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三重使命。
随着科考需求的提升,我国极地装备在生产制造方面也进入到自主创新阶段。二十一世纪的2019年下水的“雪龙2”号实现双向破冰技术突破,可以连续破除1.5米冰层,其dp2动力定位系统能在6级海况下保持±0.5米的定位精度。在二十一世纪的2025年第15次北极科考中,\"雪龙2\"号与\"深海一号\"组成的破冰﹣深潜编队,开创了冰区协同作业新模式。值得关注的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完成了三大极地化改造:舱体加装了﹣40c防护层、推进器桨叶增至4片、集成冰层穿透雷达,最终在加拿大海盆创下了冰下潜航4.6小时的世界纪录。装备升级带来科考能力质的飞跃。与二十世纪的1999年相比,在二十一世纪的2025年中国极地科考已经形成了\"破冰船+深潜器+无人装备\"的立体探测体系,单日作业效率提升40%。这种装备代际跨越,使中国从极地科考的\"跟跑者\"逐步成为了特定领域的\"领跑者\"。
中国海洋科学探索在北极科考中实现了关键地理突破,这包括环北冰洋调查与北极点抵达两大科考历史行程记录。
中国北极科考的地理探索呈现明显的\"三级跳\"特征。在二十一世纪的2010年第4次北极科考中首次实现了科考队依靠自身力量抵达北极点,完成了中国极地考察的地理标志性突破。而在二十一世纪的2012年第5次科考历时93天,首次实现了中国船舶跨越北冰洋航行;在2017年第8次科考更是完成了中国首次环北冰洋调查,在中国航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海洋北极科考环北冰洋调查的突破性进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覆盖海域从楚科奇海拓展到了门捷列夫海脊、罗蒙诺索夫海岭等关键区域;二是实现了从太平洋扇区到大西洋扇区的全断面观测,获取了不同水团交汇区的连续数据;三是作业模式从单点采样发展为航线连续监测,在二十一世纪的2017年航次收集的海洋地质样本数量较首次科考增长了15倍。
在北极科考中,对于北极点抵达的技术难度是不容小觑的,中国相关部门在二十一世纪的2023年组织的第13次北极科考队驾驶\"雪龙2\"号航行9614海里,克服了北纬87度至89度间异常融冰的航道风险,最终成功抵达地球极北点。这些地理突破不仅拓展了科考空间范围,更为后续资源评估和航道利用积累了宝贵的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