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中文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李光地(1642年—1718年),福建泉州府安溪县人,当了康熙48年的重要大臣(康熙时期没有设宰相一职),理学家。康熙称他为“一代完人”。

李光地自幼聪颖,4岁认字,5岁入幼学,7岁学于外祖父家,13岁遍读儒家经典,精通诸子百家、历数、兵法等。

18岁纂《性理》,19岁纂《四书解》,后考取岁试第二名。1666年,他参加乡试中举人,1670年中进士,改选庶吉士授编修,后任掌院学士。

在三藩之乱期间,李光地用蜡丸密信康熙帝,提出破敌之策。因坚守安溪和围攻泉州有功绩,他任翰林学士,晋升永州总兵。

后在守孝期间被任命为内阁学士,期满返京后加授礼部侍郎,并成为太子的老师。

在收复台湾一事上,李光地力主攻取,举荐施琅为将,并参与到施琅收复台湾的计划中,因功被封为翰林院掌院学士。

施琅早年在郑芝龙部下,后随郑成功抗清,因与郑成功交恶降清。在未遇李光地之前,施琅虽有军事才能却未得充分施展,历经坎坷,多次易主。

康熙二十一年,命施琅与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在澎湖海战中大胜台湾水师,后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并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平定台湾有功,施琅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他为中国的统一大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其晚年功成名就,留名青史。

李光地一生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曾因各种原因遭弹劾、降职等,但他也因在赈灾、治水等方面有功,先后任职授工部左侍郎、顺天督学、直隶巡抚和吏部尚书等职。1688年至1689年,他因被弹劾与康熙帝的不满而降职,罢免掌院学士职务,改任为通政使司通政使、兵部右侍郎等。

李光地在学术方面也有很大成就,他一生勤于钻研程朱理学,曾编修《朱子全书》《周易折中》等。其着作还有《榕村语录》《榕村语录续集》《榕村全集》等。1718年,李光地因疝疾突发,寿终于北京,享年七十七岁,谥号“文贞”。雍正初年,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

李光地为官近五十年,平定三藩之乱,拒绝耿精忠的招安,并向朝廷呈送《密陈机宜》,用蜡丸密信向康熙帝提供破敌之策,虽因时局变化未完全施行其计划,但为平叛提供了重要思路,后因平三藩有功被超授侍读学士等职。

在收复台湾问题上,李光地力排众议,主张进取台湾,并以身家性命担保举荐施琅为将,还支持施琅利用南风出兵的计划,对台湾的顺利收复起到了关键作用。台湾回归后,他又提出派兵防守等积极建议,确保了台湾的长治久安。

李光地曾担任直隶巡抚等职,负责河务处理。在治理永定河时,他动员民众,仅用 40 天就在郭家务至柳岔口筑堤、开河 200 里,使“沿河田畴固出,二麦丰收”,康熙御书“夙志澄清”匾额赠之以表彰其治河功绩。

李光地在康熙朝仕途顺遂,历任翰林院编修、掌院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太子老师、翰林院掌院学士、通政使司通政使、兵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务,可见康熙对他的信任和重用。

康熙皇帝三次御赐亲笔匾额给李光地,分别是“夙志澄清”“夹辅高风”“谟明弼谐”,这些匾额是对他功绩和品德的高度认可。

他一生勤于钻研程朱理学,对理学、经学、易学思想都有深入研究,曾编修《朱子全书》《周易折中》等书籍,其思想和着作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康熙评价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雍正帝称他为“一代完人”。

李光地于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五月因疝疾速发,卒于任所,享年77岁。康熙皇帝得知后深感悲痛,派遣恒亲王允祺前往吊唁,赏赐千两黄金,谥号“文贞”,雍正初年,又加赠太子太傅,祀贤良祠。

在清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不仅仅有像李光地这样的朝廷重臣,还有一批思想家以他们深刻的思考和犀利的言论,为中国的思想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他们就是王夫之、顾炎武和黄宗羲,这三位被后世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

王夫之,生于 1619 年,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历经坎坷,却始终坚持思考和创作,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

王夫之是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县)人,明末清初大儒,晚年隐居于衡阳石船山,世遂称船山先生。他个人经历了亡国、破家、被害、流亡等阶段,一生行迹大致可分为青年时期、中年时期、政治流亡时期、隐居着述时期、暮年时期。

王夫之出生于一个渐趋没落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王朝聘是一位副贡生,为人正直,靠“授徒”维生。叔父王廷聘是一个饱读诗书的生员,善于诗文,多得建安风骨,王夫之从其叔父学诗,习读了大量古今诗作。

王夫之自幼聪颖好学且十分勤勉,涉猎广泛。14岁时考中秀才,进入衡阳州学读书。湖广提学佥事王志坚欣赏王夫之才能,荐其入衡阳县学。此后,王夫之连续三次赴武昌应乡试,均受挫落第。崇祯十一年(1638年),20岁的他游学长沙岳麓书院,参加了“行社”,次年在衡州组织“匡社”。

崇祯十五年(1642年),24岁的王夫之与长兄王介之、好友管嗣裘等考中举人。中举后,王夫之曾有过一段短暂的政治生涯。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确实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展现出他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能。

顺治初年,他投靠永历帝朱由榔,参加反清斗争,并就任正八品的行人司行人。但后来在永历政权中,他因营救好友金堡,接连三次上疏控诉东阁大学士王化澄,王化澄大怒之下想置他于死地,王夫之因此愤激咳血,若非有人施以援手,他几乎命断异乡。

经历这一遭遇,加上临时寄居的桂林又被清军攻占,王夫之带着家属返回衡阳,心灰意冷的王夫之也不再介入政事,从此40年没有离开过湖南。

王夫之的哲学,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将古代哲学发展推向高峰。其哲学思想在“气”“理”、历史进化论以及知行关系等方面都有重要进展。

他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认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他的学说思想是近代启蒙思潮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中国古典哲学唯物主义的最高峰。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与王阳明的思想相比,更具广泛性和综合性。

王夫之在本体论上提出“气者,理之依也”,确立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基础,打破了传统儒家以“理”或“心”为世界本原的观念。

这一观点让人们以客观的视角认识世界,摆脱主观臆断和迷信,在实际生活中能做出更科学的决策。而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人的内心,侧重于通过内心的反省和觉悟来认识世界。

在知行观方面,王夫之主张“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探索、尝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对推动社会的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更多地侧重于道德层面的自我修养。

王夫之深刻认识到历史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总结,能为当下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经验教训。王阳明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心灵境界的提升上,对历史发展的关注相对较少。

王夫之的思想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其对历代王朝兴衰的分析可让统治者更明智地制定政策。重视实践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在个人成长方面,也能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相比之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实用性方面相对局限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心灵成长。

王夫之在石船山隐居四十年,他一门心思扑在着书上。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有时候连纸笔都得靠朋友帮忙送来,但他还是不停地写啊写。

他给自己取了个名号叫“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就是不想和清朝统治者有啥瓜葛,始终保留明朝时期的服饰,体现了他作为明朝遗民的气节和对故国的忠诚。他被堪称明朝最后的脸面之一。

到了1692年,王夫之去世了,活了74岁。他在石船山的这四十年隐居生活,着书百余种、四百多卷着作,内容涉及哲学、政治、法律、军事、历史、文学、教育、伦理、天文、历算等各方面。代表着述有《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注》《尚书引义》《读四书大全说》《老子衍》《庄子通》等,同治二年,其着作被编为《船山遗书》。

顾炎武(1613 年 - 1682 年 ),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昆山市)人,学者尊为亭林先生,与归庄有“归奇顾怪”之称。

他十四岁考中秀才,此后屡次参加乡试皆败,二十七岁时最终放弃科举考试,退而读书着述。

顾炎武通经史百家,于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以及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他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的乾嘉学派很有影响。

标举“经世致用”,指出“舍经学无理学”,强调“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在音韵学方面,阐明音学源流,分古韵为十部,有承前启后之功。着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崇祯十七年,他投身于抗清义军之中,积极开展抗清活动。历经诸多坎坷。先是遭遇家仆告发,随后不幸入狱,处境极为艰难。

顾炎武在抗清失败后,长期隐居约三十七年。在隐居期间,他致力于着书立说,以笔为武器。最终,在康熙二十一年,顾炎武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岁。

黄宗羲(1610 年—1695 年),浙江余姚人,是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其父黄尊素为东林党名士,因弹劾魏忠贤而被害死狱中。

黄宗羲自幼受父亲影响,勤奋好学,十九岁时入京为父讼冤,以铁锥毙伤仇人。明朝灭亡后,他曾招募义兵,成立“世忠营”,进行抗清斗争。

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后世的民主思想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他提出了“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的观点,认为君主的职责是为百姓谋福利,而不是为了一家一姓的私利。在经济方面,他主张“工商皆本”,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着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四明山志》等。其中《明夷待访录》是他的代表作,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对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抗清失败后,归隐着书讲学46年,居住在浙江省余姚市。

他花了七年写《明儒学案》。这本书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学术思想史专着呢。以时代为经、学派为纬,记载了明代 210 位学者,梳理各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学术特点及历史演变,为后人研究明代学术思想提供丰富系统的资料。

他和万泰关系可铁了,一起跟着蕺山刘宗周学习。万泰是宁波学界的大家,带着一帮人弘扬名节,帮助后辈,开启了明末清初宁波的好学风。

他们一起声讨过阉党余孽阮大铖,还参加了抗清起义。把黄宗炎从刑场给救了出来。万泰有八个儿子,都很厉害,人称“万氏八龙”,都拜黄宗羲为师,万斯大、万斯同等八兄弟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在学术上更是突飞猛进。

万斯同尤其在史学方面成就卓着。他被邀请参与修撰《明史》,以布衣身份进入史馆。万斯同对修史工作极为严谨认真,为了保证史料的准确性,他博采众长,广泛搜集各种文献资料。

他在史馆中,不追求功名利禄,一心只为修好《明史》。经过九年的辛勤努力,他手定《明史稿》五百卷。他的史学成就得到了后人的高度赞誉,被认为是继司马迁、班固之后的又一位史学大家。

黄宗羲还被吕留良邀请去讲学,不过后来因为思想和反清的态度不一样,俩人就闹掰了。在抗清的时候呢,他又认识了方以智,俩人在学术思想和反清立场上有不少共鸣和交流。

黄宗羲有好几个儿子,其中三子黄百家从小就受他爹影响,特别爱学习,黄宗羲晚年写书,经常口授,黄百家就给他执笔代书。

黄宗羲写《宋元学案》,写了 17 卷就去世了,后来黄百家和全祖望接着把这本书完成了。黄宗羲在康熙三十四年(1695 年)去世,活了 86 岁。

品书中文推荐阅读:带着仓库到大明大辽之从监国之路开始从李元芳开始重生太子,开局贬至敢死营重生之大科学家开局落草土匪窝三国:从对大耳贼挥舞锄头开始春秋:内嫂勿怕,我来救你大明:读我心后,老朱家人设崩了鼎明大秦始皇帝能够听到我心声并汉穿越大唐做生意大叔凶猛秦末:强抢虞姬,截胡陈胜吴广!鹰视狼顾我的大唐我的农场天幕通古代:开局让老祖宗们震怒开局拯救蔡琰何太后,三国大曹贼三国之小曹贼大唐:小郎君是小明达的江山,美人反派:公主偷听我心声,人设崩了大楚小掌柜回到南明当王爷开局直播:秦始皇中考高考公考铁血开疆,隋唐帝国的重塑之路食王传吞天神王明末:造反自封镇北王三国之再兴汉室时空医缘:大唐传奇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直播:跟着后辈开开眼仙人只想躺着古龙残卷之太阳刺客乱三国:毒士千里驹,毒火攻心汉贼开局,绝不做鱼肉妃常彪悍,鬼王别太荤我的老婆是土匪大明:爷爷,我不想当皇上啊大夏王侯荒野大镖客:我有放生进度条在洪荒悠闲种田的日子逼妖为良:妖孽殿下来敲门吾兄秦始皇,我只想在大秦躺平王妃太狂野:王爷,你敢娶我吗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穿越水浒之大王要低调锦衣血途
品书中文搜藏榜:时空锻造师大楚小掌柜汉贼开局,绝不做鱼肉凡尘如梦大国航空夫君有毒穿越后的没羞没臊大唐最穷县令妃常彪悍,鬼王别太荤带空间在荒年乱世,做个悠哉少爷汉末三国:大哥,看这大好河山来!给各朝上科技干晋汉室可兴商业三国重耳,我来助你成霸业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官居一品我的钢铁与雄心正新是,教宗扶苏:老师你教的儒家不对劲啊!大唐暴吏诸君,且听剑吟后汉英雄志万界临时工东厂最后一名紫衣校尉南疆少年走天下亮剑小透明大唐钓鱼人世子好凶三国之绝望皇帝路史上最强侯爷花田喜嫁,拐个狼王当相公报告皇叔,皇妃要爬墙大明刑王戍边叩敌十一年,班师回朝万人嫌?人间之孤味绝世狂妃:神医太撩人重燃1990魂穿汉末,开局神级选择汉末逆流水浒:开局劫朝廷,我建霸世梁山诗经中的故事宠妻无度:朕的皇后谁敢动革命吧女帝冥王抢婚:逆天五小姐大唐第一嫡子当刘禅穿越成赵构大唐房二
品书中文最新小说:荒年啃树皮?呸,肉吃着不香吗?权香枭婿毒士无双:女帝求我当权臣大秦:从醉花楼开始签到陨石榜无限烽火:坦克大玩家麦城悲歌与武圣传奇乱世:整活小砖家太子西上和亲,三年后挥师擒龙招个赘婿冲喜,开局就想给小姐打针?笑谈两晋南北朝:三百年乱炖一锅红楼之庶子风流乱世荒年,从富养妻妾开始无敌大明:开局被徐家退婚,我炼化十万铁骑明1914土豆与均田令:我在大唐当地主男穿女:纯爷们后宫杀到头皮发麻大明:开局炸毁宁远城!穿越大宋:逆转靖康战火燎原:吞丹!灭天狼!风流小医仙,穿越北宋封宰相大谋谋天下嘉庆变法:数据治国重生悍卒:从强制发老婆开始战神:龙族人族混得开手搓大炮养娇妻,怎么就黄袍加身了?皇朝:挟我以令诸侯?朕直接屠你满门!穿越千年的时空之旅饥荒年,我喂养了一个大玄女帝大舜西游记燕山血旗:开局千户所暴杀天下大乾贵公子大胤商枭开局于谦典韦?这反我造定了!医冠权宦穿越古代,我靠仓库养老婆荒年神医:开局揭榜娶绝色病妻左传游记直播大明:打仗全靠后世企业赞助人在冷宫,带着三千犯妇权倾朝野陛下就是躺赢狗爱搞钱搞事三公子大漠群英传苏定方演义风雪战火哈哈哈,大明太子无敌夺我王位?那我可要称帝了!抗日:我有一艘鱼雷艇爱你老妈,玄武门见十七世纪富二代